本文总览:
- 1、光伏政策
- 2、国家政策支持光伏行业发展吗?
- 3、太阳能光伏发电政策
- 4、2022年光伏发电国家最新政策
- 5、东营海洋产业如何走向世界
光伏政策
2023年中国光伏政策是税即征即退50%。
光伏集中发电指导价将连续制定,纳入国家财政补贴范围的一至三类资源区新建光伏集中发电厂,新增集中光伏电站上网电价原则上由市场竞争决定,不得超过资源区指导价。
对于我国已经确定的光伏领跑者的项目和地方参照中央的政策所建设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对纳税人销售自产的利用太阳能生产的电力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
什么是光伏
分布式光伏发电特指在用户场地附近建设,运行方式以用户侧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且在配电系统平衡调节为特征的光伏发电设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遵循因地制宜、清羡简洁高效、分散布局、就近利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太阳能资源,替代和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分芦丛布式光伏发电特指采用光伏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它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发电和能源综合利用方式。
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是建在城市建筑物屋顶的光伏发电项目。该类项目必须接入公共电网,与公共电网一起为附近的用户供电。
国家政策支持光伏行业发展吗?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国内光伏产业上市公司主要有隆基股份(601012)、晶澳科技(002459)、晶科能源(688223)、通威股份(600438)、天合光能(688599)等。
本文核心内容:国家政策规划、发展目标、省市政策解读
1、政策历程图
光伏产业是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也是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国民经济“九五”计划至“十四五”规划,国家对光伏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积极发展”到“重点发展”再到“大力提升”的变化。
“九五”计划(1996-2000年)至“十五”计划(2001-2005年)时期,国家层面仅从宏观角度提出积极发展新能源,但未具体提及光伏等新能源;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明确提及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将光伏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点规划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路径。到“十四五”时期,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刚要》,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大力提升光伏发电规模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2、国家层面政策汇总及解读
——国家层面光伏行业政策汇总
我国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案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并推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2006年以来,为鼓励和扶持光伏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国家能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多部门密集出台支持和规范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其范围包括了生产、销售、财税、补贴、土地政策等产业发展的各个相关方面。
——《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解读
当前,随着光伏技术逐渐成熟、经济性逐渐提升,光伏产业正进入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5G通信、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兴起,加快光伏产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成为大势所趋。
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旨在“十四五”期间有效引导行业智能升级,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使我国保持全球光伏制造第一大国和装机应用第一大国地位。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光伏产业的影响解读
“3060碳达峰碳中和”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降碳和安全、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立和破、政府和市场、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多维度关系,是重塑我国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历史性突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会对我国光伏产业产生多维度的显著影响。
——国家层面光伏行业发展目标解读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07亿千瓦,2021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0.55亿千瓦。根据2022年5月底国家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旨在锚定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新能源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应用,到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从国家层面来看,光伏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朝阳产业,未来十年国家将通过大力提升光伏装机容量规模来促进行业发展,重塑能源体系。
3、各省市层面的政策汇总及解读
——31省市光伏行业政策汇总
目前,为响应国家能源结构升级调整的战略部署,大部分省市均出台了“十四五”期间能源发展规划,对构建新能源结构体系做出明确指示和要求。其中,光伏产业作为各省市重点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受到极大重视,“十四五”期间将大力提升其装机规模。
——31省市光伏行业发展目标解读
“十四五”期间,我国各省市均提出了光伏行业的发展目标,大部分省份对光伏行业在十四五期间的光伏新增装机量及累计装机量均做出明确计划,具体发展目标如下所示: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光伏产业投资机会与投融资策略建议分析报告》。
太阳能光伏发电政策
国家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政策,为0.42元/千瓦,执行期限原则上为20年。国家将根据光伏发电规模、成本等变化,逐步调减电价和补贴标准。各省市又根据政策制定了有不同的补贴标准,基本就是国家补贴+省补贴+市补贴+县级补贴=最终的光伏上网电价(具体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准)。
2022年,哪些地市、区县分布式光伏仍有补贴呢?
1.浙江温州,光储补贴0.9元/千瓦时
10月25日,浙江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温州市制造业千企节能改造行动方案(2021-2023》,推动光伏项目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对完成备案并接入市级分布式光伏数字化管理平台的“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按照实际发电量,给予0.1元/千瓦时的补贴。鼓励储能项目市场化运行。对于实际投运的分布式储能项目,按照实际放电量给予储能运营主体0.8元/干瓦时的补贴,鼓励各地加大对集中式储能项目的支持。
2.浙江温州泰顺县,补贴0.1元/瓦
泰顺县发展和改革局发布《泰顺县关于扶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建设模式及补贴标准如下:
居民(家庭农场)屋顶统一规模化建设运营且不实施平改坡的,在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并网和验收后给予居民发放一次性建设补贴。2021年、2022年、2023年建成、并网和验收的实行差异化补贴,补贴标准分别为0.1元/瓦、0.08元/瓦、0.05元/瓦;居民(家庭农场)屋顶统一规模化建设运营且按照政府“平改坡”美丽工程要求实施的,在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并网和验收后给予居民发放一次性平改坡建设补贴。2021年、2022年、2023年建成、并网和验收的实行差异化补贴,补贴标准分别为0.5元/瓦、0.4元/瓦、0.3元/瓦。
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单位屋顶分布式光伏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运营的,由政府部门或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单位委托能源企业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实施平改坡建设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在建成、并网和验收后给予实施单位一次性建设补贴。2021年、2022年、2023年建成、并网和验收的实行差异化补贴,补贴标准分别为0.5元/瓦、0.4元/瓦、0.3元/瓦。不实施平改坡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不享受任何补贴。
3.浙江绍兴柯桥区,补贴0.25元/千瓦时
浙江绍兴柯桥区发改委发布《关于柯桥区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实施方案的公示》。
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地方补助,2021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期间:在柯桥区内投资建设符合分布式光伏3.0要求,根据实际发电量按每千瓦时0.25元对项目业主进行补助,补助周期为5年,在安装首年一年兑现一次,此后每半年兑现一次。在柯桥区建设非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配套储能设施的,在项目通过柯桥供电分局验收后,对项目业主按每千瓦时储能能力100元发放一次性补助。
4.浙江平湖,工商业屋顶光伏项目补贴0.1元/千瓦时
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平湖市新一轮鼓励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2022年光伏发电国家最新政策
2022年光伏补贴最新政策为市级财政按项目实际发电量给予补贴。每个项目的补贴有一定的年限,补贴对象为法人单位或个人。了鼓励新能源对光伏发电用户给予一定的补贴,国家出台了很多光伏发电补贴政策。光伏集中发电指导价将连续制定,纳入国家财政补贴范围的一至三类资源区新建光伏集中发电厂,新增集中光伏电站上网电价原则上由市场竞争决定,不得超过资源区指导价。对纳税人销售自产的利用太阳能生产的电力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文到之日前,已征的按本通知规定应予退还的增值税,可抵减纳税人以后月份应缴纳的增值税或予以退还。国家能源局将加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落实情况监测评估,引导和促进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各派出机构要加强对辖区内风电、光伏发电规划落实、项目竞争性配置、电网送出工程建设、项目并网消纳等事项的监管,按要求组织开展清洁能源消纳情况综合监管,保障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运行规范有序。坚持目标导向,完善发展机制,释放消纳空间,优化发展环境,发挥地方主导作用,调动投资主体积极性,推动风电、光伏发电高质陪派樱量跃升发展。
什么是光伏发电?
分布式光伏发电特指在用户场地附近建设,运行方式以用户侧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且在配电系统平衡调节为特征的光伏发电设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遵循因地制宜、清羡简洁高效、分散布局、就近利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太阳能资源,替代和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分芦丛布式光伏发电特指采用光伏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它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发电和能源综合利用方式,它倡导就近发电,就近并网,就近转换,就近使用的原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同等规模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同时还有效解决了电力在升压及长途运输中的损耗问题。
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是建在城市建筑物屋顶的光伏发电项目。该类项目必须接入公共电网,与公共电网一起为附近的用户供电。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太阳能利用系统与建筑结合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技术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根据前款规定的技术规范,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为太阳能利用提供必备条件。对已建成的建筑物,住户可以在不影响其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安装符合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的太阳能利用系统;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东营海洋产业如何走向世界
渤海湾赋予东营丰富的物产资源。这里是渤海水域渔业生物资源的主要繁殖场,有海洋生物600多种,是山东省最大的近海渔场,盛产对虾、梭子蟹、刀鱼等,享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美誉。然而,近年来随着捕捞技术及捕捞效率的提升,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现象严重,很多传统渔场出现了无鱼可捕的尴尬局面,已处在“荒漠化”的边缘。这时海洋牧场的构想被提出。

通和海洋牧场平台
什么是海洋牧场?通俗地讲,就是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增殖放流的海洋经济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东营市的海洋牧场建设始于2016年,以底播型海洋牧场为主。2018年,《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把黄河三角洲海域作为重要板块,纳入了全省海洋牧场的发展空间布局。东营市利用丰富滩涂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东营)海洋牧场综合体”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截至去年,已在河口区、垦利区建成通和、海盈、康华三处底播型海洋牧场,东营海洋渔业的发展正由浅滩迈向深蓝。
以海洋牧场和深水抗风浪网箱为载体,底播增殖文蛤、毛蚶等高值贝类,探索养殖鲈鱼、黑鲷、石斑鱼等经济鱼类,打造苗种培育、立体养殖、海洋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多位一体的综合性海洋新业态,广阔蓝色的大海,正成为东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黄河口大闸蟹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生态循环水产品养殖项目也在河口区逐渐开花。项目主要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工艺,进行高端鱼、虾、蟹及贝类水产的工厂化养殖。截止到目前,已完成投资3亿元,建成消毒池、暗池、引海水管道、换热站建设,建成养殖大棚26个,总水体20余万方。项目达产后,养殖总水体达35万立方米,年产对虾1500万斤,实现产值3亿元。进一步融合渔业一、二、三产发展,整合产业链的良种繁育、生态养殖和水产品销售,通过物联网系统建立从水域到餐桌可追溯的质量安全管理,实现产业链的良种化、设施化、生态化、标准化、智能化和品牌化。此外,河口区建设了智慧渔业养殖系统和检测中心,实现环境在线监测、数据智能分析、设备智能管控、全程实时监控等,显著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智能化、精准化管理程度和安全生产水平,同时,新建设了养殖尾水循环利用系统,主要包括生化池一座,生态渠一条、发酵车间、净化池一座,安装固液分离设备及余热提取设备等,满足养殖尾水排放大循环处理,实现养殖零污染、零排放。
做好水产改革文章,东营市东营区坚持高质高效发展引路,着力以节水农业新模式驱动水产养殖业态踏上改革新路径。东营区探索推广藕池与稻田套养小龙虾、鳜鱼模式,推广面积已达1000亩。“在保证莲藕产量、水稻产量的同时,亩产小龙虾50公斤、鳜鱼10公斤左右。”依托养殖合作社、养殖园区等,东营区积极推广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鑫泓水产养殖合作社实施工厂化南美白对虾反季节养殖探索,获得实验成功;广利河等水系播五十万只淡水三角帆蚌,“以贝净水”的低投入、高效能的生态养护举措赢得了水系环境的净化。
向海而生,海洋装备产业发展强起来
东营的海,不仅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还有珍贵的石油资源。东营市东营区大力发展海工装备产业,威飞海洋水下生产系统入选省重大建设项目,首台国产水下生产装备已交付中海油成功海试,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填补了该领域国内技术空白;新星高档船舶五金生产自动化项目,已完成首台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调试,正在进行批量试生产……依托“双招双引”平台,全区加大对涉海高新企业、涉海科研机构的引进和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推进高端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发展。以东营高新区、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为载体,东营区重点发展海上高端勘探、钻采装备产业,海上石油装备化工产业核心区已现雏形。东营区已经组织辖区9家科技型企业加入市海工装备产业联盟,推动了海工企业互相协作、共同发展。
为海而“生”,独特“红海滩”景观恢复
面对这一汪湛蓝海水,海洋生态的恶化令人心焦。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关爱海洋”并不是一句口号,东营科学管海用海,坚持发展与保护并举,探索并一路前行,黄蓝交响激荡,奏出了一曲人海和谐的乐章。

2013年,东营划定了2693.65平方公里的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区,约占全市管辖海域总面积的44.89%,对红线区内开发活动严格实行分区分类管理。
2018至2020年,基于《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东营市针对自然岸线受损、滨海湿地受侵占、滨海植被退化、牡蛎礁及海草资源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等海岸带湿地生态问题,实施了东营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项目。
项目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垦东防潮大堤以东、垦东咸水沟入海口以南、永丰河入海口以北潮间带海域,总预算1.93亿元,实施期为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项目由垦东咸水沟区域退养还湿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小岛河北侧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项目和永丰河-小岛河岸滩生态修复项目三个子项目组成。
截至2020年底,项目共完成滨海湿地修复2197公顷、退养还滩549.57公顷、修复岸线5.33千米,超额完成渤海攻击战生态修复任务。随着人类活动的退出,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极大提升了修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了“红海滩”湿地景观。
向海而歌,“十里春风”尽在家门口
“红海滩”湿地景观的恢复,不仅提高了岸滩湿地的生态价值,提升了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还带动了东营旅游业。
在生态环境优化升级的当下,东营市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要素,建设文化旅游数据中心;开发推广“黄河入海·智游东营”小程序,打造智慧文旅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游前、游中、游后”的智慧化服务。
智慧文旅服务刷亮东营城市新“名片”, 借助“黄河入海”之力,东营市正塑造出独特的城市旅游品牌。

入海口黄蓝交界
2020年,东营市提出要加快提升旅游品牌营销力度,实施城市形象塑造计划:围绕“黄河入海、我们回家”品牌,推出“山东人游黄河口”、黄河口(东营)国际摄影大展等系列主题活动,随后推出“好客山东·游我助力”“疫净花开”等系列线上推广活动,提升东营旅游知名度;借助优秀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把大闸蟹、黄河口大米、海参、对虾等东营特色优质商品推向全国,打响黄河口品牌。目前,东营市正着力推动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培育为旅游品牌,旅游品牌打造为旅游目的地,全力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

黄河入海口景观
从海洋牧场的建立,到海洋装备产业的优化提升,东营一步步实现了传统海洋产业的转型突破,而生态环境的改善,滨海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正一步步带领东营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迈进。
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经略海洋能力,是东营实现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转变的美好蓝图。东营市将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建设、海洋开放合作、智慧海洋建设、海上安全保障等六项工程,聚焦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滨海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港口物流运输业、滨海文化旅游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等九大海洋产业,到2035年,基本建成与山东海洋强省部署相协调、与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海陆统筹、河海一体,海洋产业发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良好、海洋综合管理高效、海洋文化特色鲜明的海洋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