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总览:
- 1、光伏逆变器行业深度报告:出海加速,全球崛起
- 2、固德威IPO:自主研发实力较强 打造光伏储能逆变器产业龙头
- 3、北京能高副总经理李岩:“储能+”模式演绎能源行业更多可能
- 4、光伏离网系统要用到逆变器吗
- 5、2013-2017年全球及中国光伏逆变器产业前景规划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6、储能:新能源发展+政策双轮驱动,三条主线收益,行业步入快车道
光伏逆变器行业深度报告:出海加速,全球崛起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1.1. 逆变器简介
逆变器是光伏发电系统的大脑和心脏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过程中,光伏阵列所发的电能为直 流电能,然而许多负载需要交流电能。直流供电系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便于变换电压, 负载应用范围也有限,除特殊用电负荷外,均需要使用逆变器将直流电变换为交流电。光伏 逆变器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心脏,其将光伏组件产生的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输送给本 地负载或电网,并具备相关保护功能的电力电子设备。光伏逆变器主要由功率模块、控制电 路板、断路器、滤波器、电抗器、变压器、接触器以及机柜等组成,生产过程包括电子件预 加工、整机装配、测试和整机包装等工艺环节,其发展依赖于电力电子技术、半导体器件技 术和现代控制技术的发展。
下游包括终端业主、EPC 承包商、系统集成商和安装商。 逆变器作为光伏系统的主要核心部 件之一,需要和其他部件集成后提供给最终电站投资业主使用。光伏系统在供给终端业主使 用之前,存在相应的系统设计、系统部件集成以及系统安装环节,虽然最终使用者一般均为 光伏地面电站投资业主、工商业投资业主或户用投资业主,但设备也可以由中间环节的某一 类客户采购,比如 EPC 承包商、光伏系统集成商或光伏系统安装商。
1.2. 逆变器分类
目前逆变器产品主要分为四类,即集中式逆变器(主要用于大型地面电站,功率范围在 250kW-10MW)、集散式逆变器(主要用于复杂的大型地面电站,功率范围 1MW-10MW)、 组串式逆变器(主要用于户用、小型工商业分布式和地面电站等,功率范围 1.5kW-250kW) 和微型逆变器(主要用于户用等小型电站,功率等级在 200W-1500W)。
其中,大型集中式光伏逆变器是将光伏组件产生的直流电汇总成较大直流功率后再转变为交 流电的一种电力电子装臵。因此,此类光伏逆变器的功率都相对较大,一般采用 500KW 以 上的集中式逆变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型集中式光伏逆变器的 功率越来越大,从最初的 500KW 逐步提升至 630KW、1.25MW、2.5MW、3.125MW 等, 同时电压等级也越来越高。大型集中式光伏逆变器具有输出功率大、运维简单、技术成熟以 及电能质量高、成本低等优点,通常适用于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农光互补光伏电站、水面光 伏电站等。同时,由于其单体输出功率大、电压等级高,随着技术进步近年来开始与下游的 变压器集成,形成“逆变升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以及与储能结合的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
组串式光伏逆变器是将较小单元光伏组件产生的直流电直接转变为交流电的一种电力电子 装臵。因此,组串式光伏逆变器的功率都相对较小,一般功率在 50kW 以下的光伏逆变器称 为组串式光伏逆变器。但是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降本增效的考虑,组串式光伏逆变器的 功率也开始逐步增加,出现了 60KW、70KW、100KW、136KW、175KW 以上等大功率的 组串式光伏逆变器。组串式光伏逆变器由于单台功率小,在同等发电规模情况下增加了逆变 器的数量,因此单台逆变器与光伏组件最佳工作点的匹配性较好,在特殊的环境下能够增加 发电量。组串式光伏逆变器主要运用于规模较小的电站,如户用分布式发电、中小型工商业 屋顶电站等,但是近年来也开始应用于一些大型地面电站。
1.3. 逆变器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研发能力: 电力电子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电力、电子、控制理论等学科,研发人 才需具备电力系统设计、电力电子技术、机械结构设计、微电脑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 软件编程等专业知识,以及产品应用场景知识。产品从设计、研制到持续创新性改进都需要 大量的研发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会直接影响 到产品的质量和水平,长期技术积累才能有效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对于新进入者,很 难在短期内积累相关技术和各种应用场景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可以看到,近年 来国内主流逆变器企业研发费用率呈现上升态势,2019 年上能电气、固德威研发费用率高 达 6.34%和 6.15%,阳光电源和锦浪 科技 的研发费用率也达到 4.89%和 3.71%
品牌力: 逆变器企业在为客户服务时不仅仅提供相关产品,还包括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产 品设计的微小变化,对整个电站项目的可靠性、稳定性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品牌是多年产品 质量和售后服务凝聚的结果,因此客户在选择产品时,通常会选择品牌声誉好的供应方且一 旦采购便会与产品供应方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渠道开发能力: 由于逆变器销售靠近终端,且目前国内逆变器企业加速出海,因此渠道的开 发,尤其是户用、工商业分布式以及海外渠道的开发至关重要。以固德威为例,目前固德威 的逆变器在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为了保证当地渠道开发的顺畅,需要招募当地专 业的销售团队,从而保证自身的竞争力,这对于企业的渠道开发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2.1. 趋势一:组串式逆变器市场份额占比不断提升
从产品需求上看,全球范围内依然遵循大型地面电站优选集中式逆变器、工商业和户用分布 式优选组串式逆变器的选型原则,但近年来行业的一大趋势是组串式逆变器市场份额持续增 长。根据 GTMResearch 的统计数据,2018 年组串式逆变器出货量首次超过集中式逆变器, 达到 52GW,市占率达到 58%(其中单相占比 9%、三相占比 47%)。组串式逆变器近年来 占比提升主要有两个原因:(1)工商业分布式和户用市场近年来发展较好,应用领域不断增 加,主要得益于中国、欧洲、北美和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力扶持;(2)组串式逆变器本身 转换效率较高,近年来随着组串式逆变器技术不断发展,产品成本逐年下降,平均单瓦价格 逐渐接近集中式逆变器,在集中式电站中组串式逆变器越来越多的开始得到应用。根据 IHS Markit 的预测,未来组串式逆变器的销售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至超过 60%,组串式逆变器的 装机比例预计稳中有升。
2.2. 趋势二:逆变器存量替代需求有望步入高增时代
逆变器内部 IGBT 等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普遍在 10-15 年左右。2010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 达到 17.5GW,首次达到 10GW 以上规模,随着全球各地原有光伏发电设备的老化,整个光 伏市场对更换逆变器的需求正在持续增长。其中,光伏市场起步较早(2008 年)的欧洲近 年来逆变器更换需求已经呈现不断上升态势,2019 年存量光伏电站项目逆变器更换需求已 经达到 3.4GW。与此同时,亚洲地区方面,日本光伏市场起步较早,2009 年累计装机规模 已经达到 2.6GW,2019 年日本逆变器市场替代需求已经初具规模;国内光伏装机自 2011 年达到 GW 级别,2013 年新增装机超过 10GW(10.9GW),预计 2020 年开始逆变器替换 市场将迅速增加。此外,北美洲、尤其是美国光伏市场从 2011 年起新增装机达到 GW 级别, 也有望于近年启动逆变器存量替代。综上,逆变器存量替代自 2020 年起有望步入高增时代。
2.3. 全球逆变器需求及市场空间测算
1)由于组件在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中的占比较高,在合理范围内增大容配比对于提高光 伏电站发电量、大幅降低 LCOE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高超配能力、增加单个组件方阵规 模以提高直流输入的思路,在逆变器产品设计和光伏电站系统设计中被逐渐采用。目前,国 外大型地面电站的容配比最高达到 2 倍,国内光伏电站也逐渐采用超配设计,很多电站项目 已经按照 1.3 倍以上的容配比设计,而部分项目在综合考虑光照、地形和支架、组件等设备 选型等因素后,为追求最优经济性而采用 1.7-1.8 的容配比设计。根据 2019 年组件产量和逆 变器产量推算出全球电站平均容配比为 1.15,假设未来电站容配比逐年小幅提升, 2020/2021/2022/2023 年全球电站平均容配比分别为 1.18/1.21/1.23/1.25。
2)根据 IHS Markit 预测,2020 年全球逆变器更换需求将达到 8.7GW,同比增长 40%;考 虑到 2010 年后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逐年增加,因此我们认为未来逆变器存量替代需求有望持 续高增,假 2021/2022/2023 年存量替代需求分别为 15/20/25GW。
3)由于地面电站越来越多采用组串式逆变器以及户用和工商业分布式市场快速发展,假设 未来组串式逆变器的装机比例稳中有升,至 2023 年市场占有率从目前的 59%左右逐步提升 60%左右,对应集中式逆变器市场占有率将从 41%下降至 40%。
4)考虑到当前集中式逆变器价格持续压缩空间不大,假设未来几年价格年降幅为 5%;组串 式逆变器由于竞争较为激烈,中短期价格仍存在一定向下空间,假设 2020、2021 年价格年 降幅为 7%,2022、2023 年价格年降幅为 5%。
5 ) 测 算 结 果 : 根据我们测算, 2020-2023 年全球逆变器总需求量分别为 125.6/167.1/197.6/227.4GW,市场空间分别为 210.7/262.6/295.4/326.6 亿元。其中, 2020-2023 年全球组串式逆变器总需求量分别为 74.5/99.6/118.2/136.4GW,市场空间分别 为 152.4/189.5/213.6/236.8 亿 元 ; 全 球 集 中 式 逆 变 器 总 需 求 量 分 别 为 51.1/67.5/79.5/91.0GW,市场空间分别为 58.3/73.1/81.7/89.8 亿元。
3.1. 趋势一:国内企业加速海外渗透抢占市场份额
近年来国内逆变器企业加速海外布局。 近年来受到中国市场政策波动影响,尤其是 2018 年 531 新政后,国内逆变器企业加快拓展海外渠道,加速海外布局。2019 年我国光伏逆变器出 口规模约为 52.3GW,同比增长 176.7%,总出口额达到 24.38 亿美元,出口市场主要集中 在印度、欧洲、美国、越南、巴西、日本、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其中,亚太地区出口 占比为 37.9%、欧洲市场占比约为 34.1%,其次是北美洲和拉美,占比分别达到 13.4%和 10%。
国内逆变器企业竞争优势较为明显。 近年来随着国内逆变器企业快速发展,国产逆变器产品 的质量逐渐接近海外老牌逆变器企业,与此同时国内的人工、制造成本相比海外企业更低, 因此国内逆变器企业在海外的竞争优势较为明显。以国内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和德国的 SMA 为例,两者分列 2019 年全球逆变器出货第 2 和第 3 位,可以看到近年来阳光电源逆变器毛 利率一直维持在 30%以上,而 SMA 则在 20%左右。发展到当前阶段,中国逆变器企业已经 从早期的单纯依赖价格优势参与竞争,逐步转向依赖提升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 综合品牌价值来获取市场。
东南亚、欧洲等地区渗透率较高,美国、日本仍有大幅提升空间。 分市场来看,2019 年全 球主要光伏市场国内逆变器出货占比均有显著提升。其中,欧洲作为传统的出口市场,国内 逆变器出货占比从 56%进一步大幅提升至 77%;印度、越南等国主要以地面电站为主,是 目前最火热的光伏市场之一,且本土缺乏有竞争力的光伏企业,因此近年来众多国内逆变器 企业大力开拓印度市场,2019 年国内逆变器出货占比从 2018 年的 34%大幅攀升至 61%;国内企业在拉美地区表现同样出色,2019 年出货占比提升至 58%。目前国内逆变器在美国 和日本渗透率尚低,一方面是由于两个国家市场进入门槛比较高且拥有竞争力较强的逆变器 企业(美国是 SolarEdge 和 Enphase、日本是 TEMIC、Omron 和 Panasonic),另一方面 是因为国内逆变器企业进入市场较晚,与国际品牌及当地的本土品牌在销售渠道竞争方面还 存在劣势。不过近年来国内逆变器企业仍然呈现出加速渗透的态势,2019 年美国和日本中 国逆变器出货占比分别从 19%和 9%提升至 34%和 23%。
3.2. 趋势二:中游企业加速崛起,落后企业陆续退出
行业内多数企业开始采取集中竞争战略。 面对越来越细分的光伏市场演变趋势,逆变器企业 在业务定位和技术路线选择上也越来越呈现差异化发展的趋势。其中,阳光电源、正泰、科 士达等少数企业覆盖除微型逆变器以外的全部类型逆变器,上能电气和特变电工聚焦于集中 式逆变器产品,组串式逆变器竞争相对较为激烈,华为、锦浪、古瑞瓦特、固德威等企业都 在努力深耕工商业和户用逆变器市场,小部分企业专注于集散式和微型逆变器。
受益于细分子领域的集中竞争战略,中游企业加速崛起 。根据 Wood Mackenzie 发布的《Global PV Inverter and module-level power electronics inverter market 2020》数据显示, 受益于组串式逆变器市占率提升以及锦浪、固德威等中游企业采取了集中竞争战略,深耕工 商业分布式和户用市场,可以看到 6-10 名的逆变器企业市场份额近年来有所提升,从 2017 年的 14%上升至 20%,相比之下前 5 名的市场份额则从 2017 年的 59%下滑至 2019 年的 56%,中游企业加速崛起。
行业持续整合,落后企业加速退出。 展望未来,自主研发能力弱、对市场变化敏感度不高和 新市场拓展能力差的企业,后续的生存空间将会愈发困难。2019 年 7 月 ABB 宣布将逆变器 业务出售给意大利 PIMER,此次收购已于 2020 年 3 月初正式完成;德国 SMA 集团下属的 SMA(中国)在中国境内的三家公司在 2019 年 2 月完成 MBO 后更名为爱士惟;施耐德退 出集中式光伏逆变器业务,只做分布式逆变器;因营收大幅下滑的上市公司茂硕电源,也已 经在谋求转型;前身是兆伏爱索的 ZeverSolarGMBH 已经宣布正式停止开展逆变器业务。
3.3. 降本路径:功率大型化、原材料国产化和技术优化
功率大型化: 近年来逆变器单机功率大型化趋势基本确立,目前集中式逆变器主流产品正在 从 500KW-630MW 过渡到 1.25-3.125MW、组串式逆变器正在从 50KW 以下过渡到 50-175KW。功率大型化摊薄了不变成本,为逆变器带来了单位功率成本的下降以及盈利能 力的提升。根据上能电气招股说明书的信息,3.125MW 集中逆变器单位成本基本与 630KW 持平,主要是因为 630KW 经历多年的发展成本已经大幅优化而 3.125MW 作为新产品未来 成本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但毛利率相比 630KW 要高出 6pcts 以上;同样的 175KW 组串 式逆变器的单位功率成本相比 20KW 以下的产品要低 0.21 元/W,毛利率要高出 10pcts 以上。
技术优化: 一方面,随着未来硅半导体功率器件技术指标的进一步提升、碳化硅等新型高效 半导体材料工艺的日益成熟、磁性材料单位损耗的逐步降低,并结合更加完善的电力电子变 换拓扑和控制技术,逆变器效率未来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未来逆变器电路、 体积等方面仍然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从而进一步节省半导体和箱体材料。
3.4. 盈利能力:中短期有望随海外渗透率提升和降本维持在较好水平
多重因素作用下逆变器价格逐年下跌。 从产品价格上来看,随着传统光伏市场趋于稳定,逆 变器企业在传统市场中的竞争加剧;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加快出海,越来越多具备成本优势 的中国企业参与到新兴市场的竞争中,光伏逆变器全球化竞争也愈发积累。此外,由于行业 降本增效的压力,逆变器成本优化带动售价逐年下降。在上述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集中式逆 变器价格从 2014 年的 0.28 元/W 降至 2019 年的 0.12 元/W 左右,组串式逆变器由于竞争更 为激烈,价格降幅较大,从 2014 年的 0.54 元/W 降至 0.22 元/W。
中短期盈利能力有望随海外渗透率提升和降本维持在较好水平。 虽然近年来逆变器价格下降 幅度较大,但是从国内企业的毛利率数据看,除个别企业受到 2018 年 531 新政影响当年盈利能力略有下滑外,近年来国内逆变器企业毛利率有持稳甚至上升态势,主因一是中国企业 加速向海外高毛利地区渗透,二是逆变器产品的降本幅度冲抵了价格下跌的不利因素。从当 前时点看,微观企业的盈利仍然在持续验证中观行业边际向好这一事实,中短期国内逆变器 厂商盈利能力有望继续随海外渗透率提升和降本维持在较好水平。
受益于全球光伏装机增长和逆变器存量替代需求释放,逆变器需求有望持续高增。 逆变器内 部 IGBT 等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普遍在 10-15 年左右。2010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达到 17.5GW,首次达到 10GW 以上规模,随着全球各地原有光伏发电设备的老化,整个光伏市 场对更换逆变器的需求正在持续增长。受益于全球光伏装机增长和逆变器存量替代需求释放, 逆变器需求未来有望持续高增, 2020-2023 年 全 球 逆 变 器 总 需 求 量 分 别 为 125.6/167.1/197.6/227.4GW,市场空间分别为 210.7/262.6/295.4/326.6 亿元。其中,由于 工商业和户用分布式市场发展迅速且越来越多的地面电站开始使用组串式逆变器,组串式逆 变器需求增速预计将快于行业整体增速,我们测算 2020-2023 年全球组串式逆变器总需求量 分别为 74.5/99.6/118.2/136.4GW,市场空间分别为 152.4/189.5/213.6/236.8 亿元。
国内逆变器企业竞争优势明显,海外渗透率持续提升。 受到中国市场政策波动影响,尤其是 2018 年 531 新政后,国内逆变器企业加快拓展海外渠道,加速海外布局。2019 年我国光伏 逆变器出口规模约为 52.3GW,同比增长 176.7%。近年来随着国内逆变器企业快速发展, 国产逆变器产品的质量逐渐接近海外老牌逆变器企业,与此同时国内的人工、制造成本相比 海外企业更低,因此国内逆变器企业在海外的竞争优势较为明显。目前国内企业在欧洲、印 度、拉美等主流市场的市占率分别为 77%、61%、58%,在美国、日本的市占率为 34%和 23%,后续凭借较大的竞争优势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海外出货占比增加成本优化助力,逆变器企业盈利能力稳中向好。 虽然近年来逆变器价格 下降幅度较大,但是从国内企业的毛利率数据看,除个别企业受到 2018 年 531 新政影响当 年盈利能力略有下滑外,近年来国内逆变器企业毛利率有持稳甚至上升态势,主因一是中国 企业加速向海外高毛利地区渗透,二是逆变器产品的降本幅度冲抵了价格下跌的不利因素。 从当前时点看,微观企业的盈利仍然在持续验证中观行业边际向好这一事实,中短期国内逆 变器厂商盈利能力有望继续随海外渗透率提升和降本维持在较好水平。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作者:安信证券)
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固德威IPO:自主研发实力较强 打造光伏储能逆变器产业龙头
作者:林续
固德威致力于为家庭、工商业用户及地面电站提供智慧能源管理等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核心技术均系自主研发,业绩增长强劲,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此外,伴随 科技 的进步及全球对环境保护越来越受重视,此次成功登陆科创板,固德威将迎来新的业绩爆发期。
政策鼓励 固德威紧抓行业发展机遇
近些年,我国光伏市场发展迅速,光伏累计装机量持续高速增长,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光伏逆变器行业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开资料显示,光伏逆变器是连接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和电网之间的电力电子设备,可以将光伏太阳能板产生的可变直流电压转换为市电频率交流电,反馈给商用输电系统,或供离网的电网使用,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光伏发电系统的平稳性、发电效率以及使用年限,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核心设备之一。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0年国内新增光伏市场将保持一定规模,且将在资源良好、电价较高地区出现平价项目,“十四五”期间不依赖补贴将使光伏摆脱总量控制束缚,新增装机市场将稳步上升。此外,受益于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革新,全球光伏发电成本呈持续下降态势,成为光伏行业高速增长的内生动力,且光伏行业新兴地区市场如印度、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将迎来快速发展,推动并网逆变器产品需求快速发展。
固德威所生产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强。根据国际知名的电力与可再生能源研究机构Wood Mackenzie2020年5月发布的研究报告,2019年公司在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的出货量位列第十一位,市场占有率为3%;三相组串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市场排名第六位,市场占有率为5%;单相组串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市场排名第五位,市场占有率为7%;户用储能逆变器出货量全球市场排名第一位,市场占有率为15%。
主业突出 获得客户一致认可
十年磨一剑,固德威自2010年成立起即专注于太阳能、储能等新能源电力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致力于为家庭、工商业用户及地面电站提供智慧能源管理等整体解决方案。长期对主业的专注也造就了公司较强的营收及盈利能力,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9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0.5亿元、8.35亿元、9.4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3亿元、0.56亿元、1.03亿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即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公司亦取得不俗的业绩,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均实现上涨,其中,实现营收5.88亿元,同比增长38.84%;实现归母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大涨231.33%。
公司主营业务产品包括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储能逆变器、智能数据采集器以及SEMS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已研发并网及储能全线二十多个系列光伏逆变器产品,功率覆盖0.7kW~80kW,可充分满足户用、扶贫、工商业及大型电站需求。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盈利主要来自于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储能逆变器、智能数据采集器等新能源电力电源设备的销售,且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系公司目前大力开发及拓展的业务,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已推出SEMSV1.3版本,该系统可实现对光伏并网系统、光伏储能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并能够根据客户用电习惯、负荷情况,提供最优化的用能解决方案。
经过多年的行业深耕,公司与客户建立起了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公司的行业地位和品牌优势。公司产品立足中国,并已批量销往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荷兰等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公司在澳洲、荷兰、韩国、英国、德国、印度等境外及境内重要战略省份山东、河北、山西、安徽、广东等省份设立了服务点,可以对产品进行后续维修、技术支持等增值服务,以快速响应客户市场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产品凭借超低故障率和稳定的产品质量连续多年荣获IHS“全球十大组串式逆变器品牌”,并已于2017年10月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第六批),在光伏新能源领域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此外,公司曾荣获多项荣誉,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公司曾先后获得“苏州市名牌产品”、“江苏省名牌产品”、“德国红点设计奖”,连续五年蝉联TÜV莱茵“质胜中国优胜奖”等荣誉和资质。
重视创新 核心技术均系自主研发
技术创新、降本增效成为光伏逆变器的关键词,未来光伏逆变器也将向高效率、大功率、高电压等级、高安全性能的方向发展。固德威自2010年成立以来,积极响应新能源领域的市场需求,始终将技术创新摆在战略地位,公司也由单纯的新能源电力电源设备企业向具备发电监测、光伏储能、调节电力需求的波峰波谷、负载用电需求数据收集功能的能源互联网方向进军。
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是固德威在行业内立足的根本,公司对所拥有的核心技术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具备先进性。具体来看,在高效户用、商用并网逆变器产品领域,公司技术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拓扑研究、控制算法、工业设计等方面;在储能逆变器领域,公司实现了负载不间断供电,掌握了真正意义上的并离网无缝切换技术,无缝切换时间控制在毫秒级,该技术已在公司ES系列、EM系列、EH系列、ET系列、SBP系列等系列光伏储能逆变器产品得到应用。为巩固已有的技术优势同时提升技术竞争力,公司持续增加在产品技术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0.33亿元、0.51亿元、0.5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57%,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14%、6.15%、6.15%。此外,目前公司已经掌握并离网无缝切换技术、新能源 汽车 与电网能量互联技术、离网型微网控制技术、储能逆变器能量管理技术等领域的相关核心技术,相关技术已应用在公司相关产品中,且核心技术产品创收能力较强,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分别为10.45亿元、8.06亿元、8.69亿元,占公司当期营收的比重分别为99.48%、96.49%、91.97%。
经过在新能源电力电源设备领域近十年的深耕,公司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研发体系,储备了优秀的研发人才,具备较强的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公司一方面根据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展主导性的先发研究,另一方面在与客户的合作过程中,以客户应用需求为中心,开发贴合客户实际且符合行业趋势的新产品。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企业、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承担单位,公司参与研发的项目荣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此外,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研发人员167人,占员工总数的17.20%,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全部研发人员的80.24%。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公司拥有已授权专利77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43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6项软件著作权。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线,公司技术储备丰富,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光伏储能混合逆变器(JET认证)、1500V三相并网逆变器、第二代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等,未来公司将深耕新能源控制、储能变换、能源管理等领域研发。
募资提供保障 开启智慧能源新时代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能源利用和应用将逐步向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的方向发展,固德威拟将此次募集资金全部投向与主营业务相关领域,项目全部符合国家政策及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方向,公司将紧抓此次上市机遇,逐步增强在新能源电力电源设备领域的市场地位和技术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曾提出:“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以上,其中,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05亿千瓦以上”,光伏发电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光伏逆变器产品市场增长奠定了基础,“广德固德威智能光伏逆变器等能源管理系统产品生产项目(二期)”将通过新的生产工艺路线规划,不断优化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大幅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和制造规模。为进一步保持并提升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实力,公司此次拟筹建的“智慧能源研发楼项目”主要为研发提供支撑,通过增添先进的研发设备,升级科研中心硬件环境,促进公司新技术、新产品的持续研发与更新。国内外营销网络体系、营销渠道管理能力及营销网络覆盖范围对公司拓展市场占有率至关重要,“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基础建设项目”将在国内对原有办事处升级合并,形成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五处销售服务中心,并在北京新建销售服务中心;国外印度、日本、美国新建3家子公司。此外,为降低财务风险,优化财务结构,公司拟补充一定的流动资金。
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固德威将继续坚持以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持续开拓创新清洁能源的转换技术、储能技术和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平台等,致力于成为智慧能源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并将公司的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覆盖至全球存在电力电子产品需求的区域,携手电网、社区、客户共同开启智慧能源新时代。
北京能高副总经理李岩:“储能+”模式演绎能源行业更多可能
在光伏产业因为新政策而动荡不安的近日,储能却忽然间铺天盖地的大放异彩。这世上,好的搭档不是用来互相拆台的,而是互相成就的,就比如光伏和储能。近年来,正是由于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的蓬勃发展,储能在整个能源行业中的关键地位才越加凸显。光储充示范项目的成功让行业人士看到了储能与光伏发电结合的潜力,毫无疑问,未来的“光伏+储能”将带给人们更大的惊喜。而对于储能产业的深耕,一批极具远见的企业早已参与其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北京能高就是我国储能行业的先行者之一。
在此前举办的SNEC2018展会期间,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 采访了 北京能高副总经理李岩 先生。针对储能行业的发展难题,以及“光伏+储能”的未来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北京能高副总经理李岩
储能的三大应用端
李岩分析认为,储能的三大应用端, 第一是电网侧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 。目前火电储能联合调频是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虽然现在包含已建、在建的项目仅仅20个左右,但是区域市场已经从华北电网向蒙西电网、南方电网扩散,依据能源局公布的《并网发电厂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及《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三大电网对火电储能联合调频已给出较为清晰的补偿机制,投资主体和利益分成模式日趋多元,市场模式正在趋于成形。
第二是电源侧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电网。 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功率输出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通过分布式发电的方式并网会引起电压波动和闪变、电网频率波动等电能质量问题,也可能改变系统的潮流分布和线路传输的功率,给各级配电网带来诸多问题。储能平滑功率波动的特性可以降低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对电网造成的影响。同时,在多能源电力系统电源互补协调控制方面,北京能高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具备先进的集群控制策略,可合理分配出力,最大化减少新能源消纳出现的“弃风弃光”现象,提高经济效益。所以新能源的高比例接入,是储能应用的巨大市场。
第三是用户侧工商业应用。 城市工商业存在较大的峰谷电价差,削峰填谷促进源网荷平衡,降低用电成本;局部地区的配网容量不满足负荷需求,接入储能系统,起到电力增容的作用,解决这些电力需求都需要储能的参与和改善。运用价格信号引导电力削峰填谷,合理制定储能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经济性;利用峰谷电价差、辅助服务补偿等市场化机制,提高投资回报率。同时,这种稳定控制性,也可以提高电网荷载能力,改善电能质量。
比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技术和经验
北京能高很早就进入了储能领域,从2007年开始储能变流器的研发、制造及应用,2010年开始承建我国首批光储互补微电网项目。目前,能高公司承建的湖北枣阳10MW全钒液流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李岩介绍道,“能高这个项目的意义不仅是国内首个最大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更多的是对大规模储能技术的验证,对经济运行模式以及投资等方面的探索”。
实际上,在这次展会上,记者也了解到当储能“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时候,提出储能“概念”的企业也忽然间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现象,但大多数企业还处于摸索阶段。不仅仅是企业,也是在2017年10月份,才出台了《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打响了我国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第一枪”,显示了层面对储能产业明确的支持态度。2018年7月2日,发改委网站正式发布《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这份文件中关于“完善峰谷电价形成机制”的一段表述,对于储能行业来说,意义非凡。该文件鼓励储能项目开发商自行寻找盈利方式,比如利用一些现有电力市场机制,如提供辅助服务;以及未来可能出台的机制等。随后,各地方政府也开始发布相关支持政策。
尽管储能产业已经面临风口,但是成本降低依旧是横亘在眼前的难题。能高作为储能行业内的先行者,李岩对此表示,“储能电池的价格已经在逐年下调了;另一方面,储能技术仍有很大进步空间,这一点与项目经验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储能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只有通过对多种应用场景多种系统解决方案做过验证,才能定制出成本低、收益高的系统集成服务。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及应用案例的更多实施,我们相信储能系统的成本肯定会降低。”
变流设备在储能系统的重要地位
储能变流器(PCS)是储能系统中的重要装置,接受能量管理系统的指令,实现系统的主要功能,主要包括削峰填谷、平抑功率波动、电能质量治理、储能电池的充放电管理等。
李岩结合公司发展,发表他个人的看法,他说道,“能高从07年成立以后,在无电区域和电网末端做光储互补微网系统积累了很多经验,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PCS)设备功率等级也从25kW到1.5MW全部涵盖,可应用于各种场景。2017年能高自主研发的储能变流器、双向直流变换器应用于世界首个柔性直流变电站项目。智能电网系统的运行离不开关键的变流、控制设备,对能高而言,都是基于技术基础,去定制开发不同系列的产品而已。”
“储能+”模式演绎能源行业更多可能
能高储能设施通过风、光等新能源发电单元、电动汽车、智能用电设施等用电单元及输配网的智能化结合,运用大数据能源管理等互联网技术,构建智能电网配送平台,演绎出能源行业的多种组合模式。从基本的“光储”模式到“风光储柴燃充车”多能混合智能交互模式,实现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高效利用。
能高在建项目:拉萨兴业银行光储互补项目
李岩预测,随着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储能装备性能不断提升、成本不断下降,在电网中的安装容量将大幅增加。预计到2030年,参与电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削峰填谷、调频调峰、电能实时交易等辅助服务功能的各层级储能存量资源将到达20-30亿千瓦时,同时数以千万计的电动汽车以V2G方式形成泛在储能充放电网络形态,也将构成巨大储能资源。通过有序聚合电网各层级储能资源,实现高效、规模化利用,将极大提升电网对电力和电量平衡调控能力,有效缓解电力供需实时平衡的约束限制,对电力系统带来革命性影响。
光伏离网系统要用到逆变器吗
光伏离网系统要用到逆变器
交流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器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目前由于种种技术或是政策原因,把所有独立光伏交流发电系统并网到国家统一电网中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由此市场把光伏逆变器区分出光伏离网型逆变器和光伏并网型逆变器两类。
光伏离网型逆变器为功率变换装置,将输入的直流电推挽升压,再经过逆变桥SPWM正弦脉宽调制技术逆变成220V交流电。
2013-2017年全球及中国光伏逆变器产业前景规划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第1章: 全球光伏发电行业发展现状与规划
1.1 德国光伏发电市场现状与规划
1.1.1 德国光伏补贴政策
1.1.2 德国光伏装机规模
1.1.3 德国新增光伏装机预测
1.2 意大利光伏发电市场现状与规划
1.2.1 意大利光伏补贴政策
1.2.2 意大利光伏装机规模
1.2.3 意大利新增光伏装机预测
1.3 西班牙光伏发电市场现状与规划
1.3.1 西班牙光伏补贴政策
1.3.2 西班牙光伏装机规模
1.3.3 西班牙新增光伏装机预测
1.4 美国光伏发电市场现状与规划
1.4.1 美国光伏补贴政策
1.4.2 美国光伏装机规模
1.4.3 美国新增光伏装机预测
1.5 日本光伏发电市场现状与规划
1.5.1 日本光伏补贴政策
1.5.2 日本光伏装机规模
1.5.3 日本新增光伏装机预测
1.6 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现状与规划
1.6.1 中国光伏资源分布
1.6.2 中国光伏政策概述
1.6.3 中国光伏装机规模
1.6.4 中国光伏并网规模
1.6.5 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预测
第2章: 中国光伏逆变器行业市场现状与预测
2.1 光伏逆变器行业发展规模分析
2.1.1 全球光伏逆变器发展规模
1. 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规模
2. 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规模
2.1.2 中国光伏逆变器发展规模
1. 中国光伏逆变器出货规模
2. 中国光伏逆变器市场规模
2.2 光伏逆变器行业价格与盈利分析
2.2.1 光伏逆变器成本构成
2.2.2 光伏逆变器价格分析
1. 光伏逆变器价格影响因素
2. 光伏逆变器价格走势
3. 光伏逆变器价格预测
2.2.3 光伏逆变器盈利水平分析
2.3 光伏逆变器行业市场容量预测
2.3.1 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容量预测
2.3.2 中国光伏逆变器市场容量预测
第3章: 中国光伏逆变器行业市场竞争与海外布局
3.1 光伏逆变器市场竞争分析
3.1.1 国内光伏逆变器市场五力分析
1. 国内光伏逆变器行业上游议价能力
2. 国内光伏逆变器行业下游议价能力
3. 国内光伏逆变器行业新进入者威胁
4. 国内光伏逆变器行业替代产品威胁
5. 国内光伏逆变器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3.1.2 国际光伏逆变器巨头在华市场竞争
3.2 光伏逆变器企业海外布局分析
3.2.1 国际光伏逆变器市场竞争格局
3.2.2 国际光伏逆变器市场潜力分析
3.2.3 国内光伏逆变器企业成本优势
3.2.4 国内光伏逆变器企业海外布局壁垒
3.2.5 国内光伏逆变器企业海外布局策略
第4章: 中国光伏逆变器行业产品市场与应用分析
4.1 光伏逆变器产品结构分析
4.2 光伏逆变器产品市场分析
4.2.1 并网型逆变器市场分析
1. 并网型逆变器应用终端
2. 并网型逆变器性能优势
3. 并网型逆变器并网方式
4. 并网型逆变器产品分类
5. 并网型逆变器生产企业
6. 并网型逆变器市场规模
7. 并网型逆变器需求预测
4.2.2 离网型逆变器市场分析
1. 离网型逆变器应用终端
2. 离网型逆变器适用地区
3. 离网型逆变器市场规模
4. 离网型逆变器需求预测
4.3 微型逆变器产品发展趋势
4.3.1 微型逆变器的应用
4.3.2 微型逆变器的优势
1. 微型逆变器的性能优势
2. 微型逆变器的效益优势
4.3.3 微型逆变器的市场现状
4.3.4 微型逆变器的发展趋势
4.4 光伏逆变器产品销售模式
4.4.1 光伏逆变器传统销售模式
4.4.2 光伏逆变器联合销售模式
4.5 光伏逆变器产品下游应用
4.5.1 光伏逆变器下游客户分类
4.5.2 光伏逆变器下游需求结构
4.5.3 光伏逆变器下游需求领域
1. 光伏并网发电领域
2. 农村电气化领域
3. 工业与通讯领域
4. 其他应用领域
第5章: 中国光伏逆变器行业专利与技术水平
5.1 光伏逆变器行业研发投入
5.2 光伏逆变器行业专利分析
5.2.1 行业专利申请总量
5.2.2 行业专利公开总量
5.2.3 行业专利申请企业排名
5.2.4 行业专利申请分布领域
5.3 光伏逆变器行业技术水平
5.3.1 中高压直接并网技术
5.3.2 功率因素可调技术
5.3.3 低电压穿越技术
5.3.4 储能结合技术
5.4 光伏逆变器产品性能分析
5.4.1 光伏逆变器性能现状
5.4.2 光伏逆变器性能预测
第6章: 中国光伏逆变器行业领先企业经营分析
6.1 国际光伏逆变器巨头经营分析
6.1.1 SMA
1. 企业发展历史
2. 逆变器出货规模
3. 逆变器市场占有率
4.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5. 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6.1.2 Kaco
1. 企业发展历史
2. 逆变器出货规模
3. 逆变器市场占有率
4.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5. 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6.1.3 Emerson
1. 企业发展历史
2. 逆变器出货规模
3. 逆变器市场占有率
4.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5. 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6.2 国内光伏逆变器领先企业经营分析
6.2.1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2 深圳科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3 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4 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5 北京科诺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6 南京冠亚电源设备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7 安徽颐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8 英伟力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9 南京南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10 南京国电南自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11 北京索英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12 武汉万鹏科技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13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14 山亿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15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16 上海广电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17 广州三晶电气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18 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1)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19 上海航锐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20 江苏艾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21 深圳格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22 北京昆兰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6.2.23 西安爱科赛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1. 企业发展简况
2. 企业产品结构与新品动向
3. 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水平
4. 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分布
5. 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6. 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 企业投资动向与规划
第7章: 中国光伏逆变器行业投资风险与建议
7.1 光伏逆变器行业投资特性
7.1.1 光伏逆变器行业进入壁垒
7.1.2 光伏逆变器行业盈利模式
7.1.3 光伏逆变器行业盈利因素
7.2 光伏逆变器行业投资风险
7.2.1 光伏逆变器行业政策风险
7.2.2 光伏逆变器行业技术风险
7.2.3 光伏逆变器行业市场供需风险
7.2.4 光伏逆变器行业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7.2.5 光伏逆变器行业关联产业风险
7.2.6 光伏逆变器行业产品结构风险
7.3 光伏逆变器行业投资建议
7.3.1 光伏逆变器行业投资现状
7.3.2 光伏逆变器行业投资机会
7.3.3 光伏逆变器行业投资建议
【前瞻产业研究院团队】为您解答
=====满意请采纳为满意答案吧====
储能:新能源发展+政策双轮驱动,三条主线收益,行业步入快车道
获取本报告PDF版请见文末
一是: “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国内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目标明确,可再生能源将加速发展,光伏、风电接入应用比例提升;同时,分布式电站、充电桩、微电网等应用衍生新型生态系统,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均将迎来新增应用需求。
二是: 储能相关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包括明确规模目标、市场地位、商业模式、优化电价机制以及鼓励配套等方面,为储能创造有效的电力市场及政策支持环境。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将在本篇讨论以下内容:
什么是储能技术 储能的应用场景 全球和中国的储能发展现状 “碳中和”趋势下的储能发展机遇 国内储能政策的持续完善 国内电化学储能发展空间。
电储能是实现电力存储与转换的技术,电化学储能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储能即能量的存储;电储能是实现电力存储且包含电能与其他能量形式单向或双向转换的技术(本篇内容主要讨论电储能)。
电储能按照存储原理的不同又分为电化学储能和机械储能两种:
电化学储能是指各种二次电池储能,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和钠硫电池等;
机械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等。
电化学储能不受自然条件影响,特别是锂电池储能,具有充电速度快、放电功率大、系统效率高等优点。
我们认为,随着系统成本的不断下降,电化学储能是未来储能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电力系统是储能领域的主要的应用场景
电力系统中储能可提供: 调频、备用、黑启动、调峰、需求响应、峰谷放冲等多种服务,是储能的重要应用领域。
储能在电力系统中根据应用场景可分为: 发电侧、输配电侧和用户侧;CNESA根据电力储能项目的主要用途进一步细化,将储能应用场景划分为:电源侧、辅助服务、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侧和用户侧。
除电力系统外,储能在其他应用领域也具备增长空间
通信: 储能在通信基站、数据中心和UPS等领域起到备用电源的作用,并可利用峰谷电价差进行套利以降低设备用电成本。
据GGII统计,2020年中国通信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为7.4GWh,同比增长23.3%,未来5G基站建设规模加大有望打开通信储能市场空间。
数据中心: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新基建、数字经济等建设推动,数据中心行业有望持续快速发展。
据36氪研究院统计,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为1958亿元,预计到2025年有望接近6000亿元。储能作为数据中心的备用电源,前期数据中心的应用以铅酸电池为主,随着锂离子电池性价比持续提升,未来有望逐步取代铅酸电池成为数据中心主流的储能形式。
其他: 储能应用领域多样,例如,轨道交通领域配置储能可实现列车再生制动能量的高效利用等。
全球储能项目规模持续增长,抽水蓄能是过去最广泛的储能形式
累计装机规模方面: 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91.1GW;
已投运抽水蓄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172.5GW,占比达90.3%,是过去最广泛的储能应用形式;
已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14.3GW,占比为7.5%;
其中,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13.1GW,占电化学储能项目规模的的92.0%,是最主要的电化学储能形式。
电化学储能增长迅速,锂离子电池储能是主要的新增储能形式
新增装机规模方面: 2020年全球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规模6.5GW,同比增长80.6%。
抽水蓄能新增装机规模为1.5GW,占新增储能项目装机规模的23.0%;
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为4.73GW,同比增长63.1%,占新增储能项目装机规模的72.8%;
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新增装机规模4.65GW,同比增长69.6%,占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的98%。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增电化学储能市场之一,未来有望持续领先
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统计,在2020年全球电化学储能新增的4.73GW中,
地区结构:中国、美国和欧洲占据2020年全球储能市场的主导地位,投运规模占比分别为33%、30%和23%,合计占比达86%,且均突破GW级大关。
项目结构:辅助服务、新能源发电侧、用户侧安装较多,占比分别为29.3%、28.8%和27.3%,电网侧为14.7%;
在2020年全球电化学储能新增的1.56GW中,新能源发电侧装机规模超0.58MW,同比增长438%,未来随着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储能发展将持续全球领先。
累计装机规模方面: 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5.6GW;
已投运抽水蓄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31.8GW,占比达89.3%,是过去应用最广泛的储能形式;
已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3.27GW,占比为9.2%;
其中,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2.90GW,占电化学储能项目规模的的88.8%,是最主要的电化学储能形式。
电化学储能高速发展,新增贡献接近一半
新增装机规模方面: 2020年中国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规模3.2GW,同比增长190.9%。
抽水蓄能新增装机规模为1.49GW,2020年全球新增的抽水蓄能项目几乎都来自中国;
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为1.56GW,同比增长144.9%,占中国全部新增储能项目的48.8%;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新增装机规模1.52GW,同比增长146.0%,占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的97.4%,是主要的电化学储能项目新增方式。
气候变化威胁形势严峻,“碳中和”势在必行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对化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增长,造成全球温升和自然灾害。
2016年4月,175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签署《巴黎协定》,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201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全球1.5 升温特别报告》指出,要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 C,到2030年,全球人为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必须比2010年的水平减少约45%,到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即“碳中和”。
根据ECIU的统计,除了已经达成“碳中和”的苏里南和不丹外,已有超5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公布“碳中和”相关目标,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
新能源应用是碳减排的重要实现方式,储能有望同步受益
据CAIT,2018年全球能源活动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6.1%,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加大新能源应用比例是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
2020年12月,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等目标。
据IRENA预测,到2050年全球49%的能源消费将来自电力,其中86%来自可再生能源,预计将以风电和光伏为主;到2050年全球光伏和风电的累计装机容量将有望超过8500GW和6000GW,光伏、风电装机规模具备可观发展空间。
新能源应用规模加大,新生态下电力系统对储能配备需求加大
新能源具备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大规模新能源接入会对电力系统带来挑战。
储能配置将助力新能源消纳,并有效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我们预计未来随着新能源应用规模加大,储能技术将迎来高速发展。
储能在新能源比例提升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可发挥多重作用:
发电侧:新能源发电侧配储能可以对新能源的波动性、间歇性等进行平滑,提升新能源的电网友好性,推动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
电网侧:可提供调峰、调频、调压等功能,提升电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利于电网的稳定运行;
用户侧:随着峰谷电价差的拉大及分时电价政策的不断完善,分布式电站、充电桩、微电网等应用衍生出新型生态系统,将打开市场储能配置需求,以实现降低综合用电成本、促进电能优化配置利用、提高电力自发自用率、支撑微电网稳定运行等功能。
地方储能相关政策陆续出台
目前国内多地加大对可再生能源配套储能的支持政策或相关要求,多省份要求储能容量配比在10%-20%、储能时长在2小时及以上。
此外,青海省对“新能源+储能”、“水电+新能源+储能”项目中自发自储设施所发售的省内电网电量,给予0.10元/Kwh运营补贴。
各省对于储能政策落实将进一步加大储能在新能源发电侧的应用,有望加快储能系统的发展。
国家级储能政策密集发布,为储能的规模化发展铺平道路
近期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针对新型储能、分时电价、以及新能源消纳等政策进行了完善。
新型储能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地位进一步明确。
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5年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以及从“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以及“健全‘新能源+储能’项目激励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政策机制完善。
拉大峰谷电价差,推动用户侧储能发展。
7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其中提出了“合理确定峰谷电价价差,上年或当年预计最大系统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3:1”的要求,以及建立尖峰电价机制、健全季节性电价机制,优化分时电价机制,并提出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等。
明确新增新能源并网消纳规模和储能配比,发电侧储能配套作用凸显。
8月1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其中明确:“每年新增的并网消纳规模中,电网企业应承担主要责任,电源企业适当承担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责任”,并在电网企业承担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保障性并网责任以外,仍有投资建设意愿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提出“鼓励发电企业自建储能或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允许发电企业购买储能或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并对自建调峰资源的“超过电网企业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初期按照功率15%的挂钩比例(时长4小时以上)配建调峰能力,按照20%以上挂钩比例进行配建的优先并网。”
我们认为,随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分布式能源应用扩大,无论是发电侧、电网侧还是用户侧配备储能的必要性和需求均大幅上升,政策的逐步完善将为储能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推动储能产业的高速发展。
国内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预计迎来可观增长空间
我们认为,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持续增长、储能及电价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以锂电池为主的新型储能技术有望在相关机制的推动下迎来高速发展契机。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以此计算,2020-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50%。
据CNESA预测:
保守场景下,2025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投运规模有望达35.5GW; 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和储能相关政策的推动,理想场景下2025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投运规模有望达55.9GW。
据赛迪智库预测:到2025年我国锂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有望达50GW;到2035年我国锂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有望达600GW。
我们认为,在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体系下,储能有望迎来大规模发展机遇:
“碳达峰”、“碳中和”以及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目标明确,可再生能源将加速发展,同时分布式电站、充电桩、微电网等应用衍生新型生态系统,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均将迎来新增应用需求;
国家级及地方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2025年储能装机规模目标、市场地位、商业模式得到明确;峰谷电价价差的拉大有望推动用 户侧配置储能,项目经济性提升将加大储能市场需求;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利于进一步扩 大储能在发电侧的需求和应用空间。行业相关政策的逐步完善将有利于推动储能产业的高速发展。
储能发展机遇下的锂电池、逆变器、储能系统集成三条主线:
锂电池:储能系统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将直接推动锂电池需求,具备性能成本优势、销售渠道以及技术实力的企业有望受益;
逆变器:PCS与光伏逆变器技术同源性强,且用户侧储能与户用逆变器销售渠道较为一致,逆变器技术领先和具备渠道优势的企业有望受益;
储能系统集成:储能系统集成看重集成商的集成效率、成本控制以及对零部件和下游应用的理解,在系统优化、效率管理、成本管控以及应用经验具备竞争优势的供应商有望受益于市场规模扩大。
行业公司:阳光电源、锦浪 科技 、德业股份、科士达、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鹏辉能源、国轩高科、派能 科技 等。
储能装机不及预期;
储能政策不及预期;
设备安全性风险;
储能成本下降速度不及预期等。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
报告原名:《 新能源发展+政策双轮驱动,国内储能行业迈入快车道 》
作者、分析师: 华西证券 杨睿 李唯嘉
获取更多PDF版报告请登录【远瞻智库官网】或点击链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