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总览:
大家都怎么看待中国光伏行业啊?
前瞻网摘要:随着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结果的明确,光伏行业发展柳暗花明,且促进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根据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指出:2013年以来,全国光伏产能大规模释放。具体如下:
1、全国各区域纷纷上马光伏项目
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启动光伏项目,仅以河北省为例。2013年以来,河南省发改委陆续批复近40个光伏发电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总体规模达800兆瓦以上。截至2013年5月,河北已投产的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为115兆瓦。其中建设规模达到50兆瓦以上的项目共5个,总投资均在5亿元以上,总装机规模接近300兆瓦。其中邢台投资30亿元建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规划总量为300兆瓦,首期100兆瓦将落户巨鹿县,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均发电量可高达1亿千瓦时,总投资30个亿。
2、龙头企业纷纷启动光伏项目
经历了2012年严寒之后,光伏企业纷纷集资启动光伏项目。2013年保利协鑫集团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境内投资60亿元,建设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站项目。项目总规模500MW,其中200MW发电量为协鑫集团自发自用,主要用于铸锭、切片和生产电池及其组件生产,其余300兆瓦将申请并网或在全省范围内建设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站。2013年亿晶光电逆势获取21.8亿元巨额银团贷款。
未来分布式能源增速最快市场在光伏
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末国内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2100万千瓦,其中光伏电站装机1000万千瓦,太阳能热发电装机100万千瓦,并网和离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根据此数据,前瞻判断,与天然气、生物质能、小风电、小水电相比,光伏分布式能源发展速度最快,为未来最有潜力的市场。
政策一片大好,风电龙头赚钱却越来越难?
双碳政策下,风电行业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2019年5月发改委的一则政策通知宣告风电的平价上网时代即将来临。在此之前,风电产业链从下至上均高度依赖补贴盈利。补贴的逐步退坡,则意味着未来风电行业只能通过降本增效实现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在平价上网进程快速推进之下,行业出现“抢装潮”,近年来装机量持续激增。
在产业降本及装机量激增的情况下,位于产业链中游,承担产业主要降本任务的风机厂商陷入“价格战”泥潭。以金风科技为首的头部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得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加速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致使营收规模快速扩张。受此影响,2019-2021年,金风科技股价累计涨幅超过90%,年化收益接近25%。
然而,在激烈的价格战下,一再下探的风机招标价格也持续挤压着风机行业的利润空间,行业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愈发明显。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风机行业增收不增利的现象?金风科技在行业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未来是否值得长期关注?
本文试图解答以下问题:
1、金风科技是如何成为行业老大的?
2、风机厂商为何增收不增利?
3、金风科技是否值得投资者关注?
金风科技为何成为风机老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社会用电量不断攀升。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达831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截至2020年,中国人均用电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左右。
用电量逐年增加的背后是对能源需求的加大。众所周知,“以煤为主”的传统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且不断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当前,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我国正在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对水电、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电产业给予大力财政支持。
其中,风力发电作为国内第二大清洁能源,在多重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得以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全国风电发电量达到65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5%。截至2021年底,全国风电累计装机3.28亿千瓦,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
纵观风电产业链,主要由上、中、下游共同参与完成。其中,产业链上游由叶片、风塔、主轴、机舱罩等风机零部件构成;中游的风机厂商向上游采购零部件并集成、制造形成风电机组;风电机组发电产生的电能由下游风电场运营。
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位于产业链中游的风机厂商承接了主要的装机需求,也是直接受惠于政策的关键环节。受益于近年来风电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风机厂商的营收规模也得以快速提升。以龙头金风科技为例,如图所示,在经历2016、2017连续两年营收下滑后,金风科技的营收规模快速回升,2020年营收首度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47%,2017-2020三年复合增长率超30%。
不仅如此,风机也是产业链中国产化程度最高的环节。目前我国风电机组产量已占据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国。2020年,在全球前十大风机厂商中,中国企业占据7席。
风机是一个市场高度集中的行业。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风机CR3达到50%,占据了一半的市场份额。金风科技、远景能源和明阳智能常年位列国内前三强,此外,上海电气、运达股份、中车风能、东方电气、三一重能等也在前十名。
在前十名的上市公司中,金风科技作为成立20余年的老牌风机厂商,在市场规模及业绩能力上均领先于同行,占据绝对的龙头地位。
以业务结构(风机制造、风电服务、风电场投资与开发)更为相近,且同位于第一梯队的明阳智能、运达股份作为对比,2021年金风科技的市场规模达16.1%,在国内排名第二;明阳智能和运达股份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5.26%、10.89%,位列第三、五名。
业绩能力上,2019、2020年,金风科技的年营收规模分别达到300亿元及500亿元以上,而明阳智能年营收规模直到2020年才突破200亿元。
盈利水平方面,2016-2018年,金风科技一直以10%以上的净利率大幅领先于同行,2019-2020年金风科技的净利率略低于明阳智能,但仍高于运达股份。
金风科技之所以能成为行业老大,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资金实力雄厚。 风机制造属于重资产、资金密集型产业,从投产到盈利的整体周期相对较长。在这种背景下,参与者需要进行相当大的前期投入(包括购买技术),且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产生效益。大型风电机组从设计到获得认证并批量投产,周期通常以年计,这种游戏显然不适合资金短缺的小玩家。
与此同时,近年来在补贴退坡、平价上网的加速推进,促使下游风电运营商将降价压力向上传导,倒逼产业链降本增效。而中游的风机制造则承担了主要的降本任务,但由于在产业链中缺乏话语权,受上下游的双向挤压,因此风机厂商只能靠低价竞争抢夺市场份额。
持续的价格战致使风机制造行业利润空间一再缩水,同时受风电场建设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下游回款周期长,因此“借钱经营”几乎成为风机厂商的常态,导致相关企业资产负债率常年居高,资金压力较大。随着价格战的愈演愈烈,没有资金和规模优势的中小厂商更容易出现财务危机导致经营不善,淘汰出局,最终加速市场份额向龙头的集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金风科技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因为资金实力雄厚,规模优势明显,因此整体的财务风险相对可控。如图所示,在资产负债率方面,包括金风科技、明阳智能在内的第一梯队厂商明显低于电气风电、三一重能等第二梯队厂商。现金流方面,截至2020年底,金风科技的现金余额达77亿元,而运达股份、三一重能的现金余额仅约17亿元。
其次,技术优势明显。 风电机组的技术差异主要体现在核心传动链的设计上。直驱和双馈是风电机组的两大主流技术路线。直驱和双馈技术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含有齿轮箱(也称增速箱)这一部件。一般情况下,风轮的转速较低,远远达不到让发电机发电所要求的转速,需要通过齿轮箱的增速作用来实现发电。而在直驱技术下,风电机组无需安装齿轮箱,由风力直接驱动发电机。
简单来讲,对风机厂商而言,直驱技术的优势在于发电效率,双馈技术则具有成本优势。
目前,双馈是被采用最多的主流技术路线,而金风科技则是国内鲜有的深耕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的企业。成本更高的直驱技术究竟为金风科技带来了哪些竞争优势?
首先是更高的发电效率。没有齿轮箱来增速意味着想要达到同等的发电效率就要在技术上加大风机重量和体积,势必会带来成本的增加,而金风科技引入永磁技术,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金风科技推出的直驱永磁风电机组,能够实现自身励磁的效果,从而通过降低电能损耗来实现效率提升。Windpower Monthly曾发文称,研究结果表明永磁技术优于双馈技术,在部分负荷运行状态下,永磁发电机的效率要比双馈发电机高3%到4%。
其次是抛却齿轮箱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续维护成本。Windpower Monthly数据显示,在风机零部件中,齿轮箱的故障率最高。
展望未来,海上风电项目已然成为行业最重要的增量空间,近年来兴起的半直驱式由于兼具直驱与双馈的优点,在成本优化和发电效率方面均有不错的表现,同时故障率相对较低,被公认为是更适合海上风电项目的技术路线,目前金风科技已开始积极布局。
技术上的优势离不开金风科技对研发的重视。研发投入方面,除2019年略低于明阳智能、运达股份以外,近年来金风科技的研发费用率一直远高于同行。
行业为何增收不增利?
巨头也有苦衷——风电政策一片大好,钱却没那么好赚了?
如前文所述,近年来在双碳政策的利好刺激下,以金风科技为代表的风机厂商营收规模迎来快速扩张。但与收入大幅增长相反的是,公司的盈利能力正不断下滑。2021年,金风科技的毛利率由2017年30%的最高水平降至22.55%,净利率由2017年的12.53%降至6.90%。
而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不只发生在金风科技身上。2020年,明阳智能营收同比增长114%,毛利率却同比下降4.09个百分点,净利率同比下降0.49个百分点。
原因何在?
从风机制造业务的盈利模式可知,风机制造的收入端主要是向风电运营商销售风电机组的收入,成本和费用端包括营业成本和销售、管理、研发等一系列费用,其中营业成本主要由向上游采购零部件的成本构成。
逐项分析,营业成本方面,对于风机厂商而言,成本高企是常态,近三年金风科技风机及零部件销售业务的营业成本率均高达80%以上。受疫情、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上游零部件制造所用原材料价格上涨进一步增加了风机制造商的成本压力。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跟随风电场建设周期(年初开工,年内建设,年底竣工投产),风机制造业务的业绩周期呈季节性特点,销售收入和贷款回收集中在每年的四季度。由于是在商品控制权转移时点确认收入,因此获得订单后并不能马上生产交付,所以存在“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周期,以往的低价订单影响当期利润”的情况。
除了上述成本压力以外,风机“价格战”也进一步压缩了厂商的利润空间。
众所周知,风电属于高度受政策主导的行业。2020-2021年国家陆续取消陆上风电项目的政策补贴,新核准的项目实行平价上网。
在补贴不断退坡的背景下,风电行业开启“抢装潮”,带动风电项目招标量大增。据GWEC数据,2019年风电公开招标规模达到历史最高的65GW。市场盘子的急速扩大,使得头部企业产能不足以满足全部的新增市场份额,部分需求外溢至二、三线风机厂商,为了借机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二、三线风机厂商采用低价竞争策略,率先掀起行业“价格战”。
根据国融证券数据,以3MW风机为例,仅在2020年,招标价格便从2020年初的4040元/kw跌至2021年9月的2410元/kw,中广核云南曲靖风场招标更是创下了1880元/kw的历史低价。
综合来看,作为产业链的中游企业,风机厂商对上下游均不具备明显的话语权,因此既需要承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又要不断靠低价竞争来抢占市场份额。 而收入、成本的双向挤压,最终导致行业的整体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出现了明显的增收不增利现象。
金风科技投资价值几何?
尽管在“双碳”目标下,风电和光伏作为主要的清洁能源均为政策大力支持的产业。但在二级市场却是另一番光景,风电的估值水平一直明显低于光伏。
从龙头股来看,光伏产业龙头隆基股份市值一度突破5000亿元,通威股份市值一度超2600亿元,阳光电源市值一度超2400亿元。而相比之下,风电产业上、中、下游的龙头股估值均处于较低水平,中材科技和金风科技的最高市值均不及1000亿元,龙源电力的最高市值为1500亿港元左右。
那么,资本为何如此冷落风电?
首要原因在于风电龙头的盈利水平普遍低于光伏龙头。如图所示,2018-2020年隆基股份、阳光电源的毛利率、净利率水平均显著高于金风科技、明阳智能。
除了经营上的区别以外,根据双碳目标,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意味着,在明确了总量的情况下,风电和光伏产业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竞争关系。二者中,谁能率先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更低的度电成本以及更高的发电效率,谁就能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光伏与风电的估值也因此拉开差距。
光伏行业与半导体行业类似,未来可以通过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等方式不断降本。而风电行业则属于传统制造业,未来很难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成本。这也就意味着风电行业度电成本的下降速度会远低于光伏行业。
此外, 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维持行业地位,并以此抵御价格战,保持盈利的稳定性。而属于传统制造业的风电行业,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一旦发生价格战便只能牺牲自身利润。 因此,综合来看,风电行业的估值要远低于光伏行业。
那么在行业整体估值普遍偏低的情况下,金风科技是否值得关注?
短期来看,如前文所述,近年来,在双碳政策的支持下,风机行业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但价格战导致了金风科技等企业增收不增利的现状,使得市场对风机厂商盈利能力的预测有所保留。
但展望未来,随着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即将双双进入平价时代,从IRR(内部收益率)水平来看,风电产业的竞争力正在增强,有利于产业整体估值的提升。
民生证券研报显示,风电项目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随着开发规模的扩大,单瓦造价持续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风电项目规模越大,单位千瓦投资越低,投资的降低对项目收益的提升效果明显,当容量由50MW扩容至400MW,项目全投资内部收益率将由9.33%提升至10.60%,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则由0.3453元/千瓦时降低至0.3085元/千瓦时。
与此同时,随着价格战的加剧,预计行业将加速出清落后产能,以金风科技为首的龙头将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夺回更多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站在长期的角度,相比陆上风电,由于基数小、地理限制少等优势,海上风电未来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前景。而在海上风电领域,同为第一梯队的明阳智能已显现出较强的技术优势。
如前所述,半直驱是更适合海上风电项目的技术路线,而明阳智能是国内最早布局半直驱技术路线的风机厂商,已掌握一定的先发优势。在风机大容量方面,根据国信证券,目前明阳智能的海上风机最大容量已突破16MW,而金风科技海上风机的最大容量仅为8MW,与明阳智能有不小的差距。
综合来看,通过前文的对比, 在市占率、营收规模、盈利水平等方面,金风科技均在行业中占据第一梯队,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未来受益于市场份额的提升,公司有望逐步实现业绩回升。
而长远来看,海上风电领域,明阳智能等强劲对手技术优势更为领先,金风科技压力不小,未来如果在海上风电领域不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部分市场份额很可能被对手吞食。
光伏发电好不好?2020年是个什么趋势?
可以说:2020年的中国光伏产业,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
2020年上半年,光伏行业新增相关企业2.5万家,其中二季度新增量达到1.7万家,环比增长114%。截至上半年,我国光伏相关企业总数更是达到了29.2万家。
数据背后,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光伏产业在还有不到半年便到来的平价上网时代,又将经历怎样的考验?
企业数增量止跌回升,装机量与市值齐飞
今年上半年的2.5亿新增企业,放在光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并不显眼,但却将成为近三年来光伏产业的关键转折点。
历史数据显示,在近十年时间里,我国光伏领域相关企业的大量增长,起源于2013年。在这之前,我国光伏企业新增数波动不大,年均注册量维持在6400家左右。
2013年开始,由于政府对国内光伏市场进行政策扶持,中国光伏产业从欧美双反中得以脱身,大批光伏企业开始涌现。2014年到2017年,我国新增光伏企业每年以万为单位猛增,到2017达到顶峰,单年新增7.43万家。
而后,随着2018年531新政的实施,中国光伏产业进入短暂的冰冻期。光伏企业新增数也在连续5年上涨后,开始回落。到2019年,已经跌到4.67万家,还不如2016年的新增数多,可谓一朝回到解放前。
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原因,光伏产业在新年伊始并不被看好。但随着二季度疫情的缓解,以及年度光伏政策的利好,光伏行业各项数据开始全面飘红。今年上半年的2.5万家只是一个开始,相信下半年会远远超出这一数字,全年将实现近三年来在增数上的止跌回升。
华夏能源网()还发现,从地域分布看,截至今年上半年,山东省以4.86万家光伏企业成为排名第一的省份,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13.8%;江苏、广东分别以4.78万家和2.74万家分列二三位。而山东和江苏,也是我国户用光伏排名前列的大省。
除去企业新增数量喜人,光伏产业和企业的其他数据在上半年也迎来飘红。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152万千瓦;并且,全年竞价项目和平价项目总量的数据远超预期,引领着企业火热投入到下半年的抢装潮。
另外,光伏上市企业也开启了“涨涨涨”的模式:在疫情中,众多光伏企业的市值实现了翻翻,更是诞生了超2000亿市值的隆基股份和超1000亿市值的通威股份。在今年7月,光伏上市企业总市值更是突破了1.2万亿的关口。
2020年的中国光伏,怎一个“热”字了得!
平价上网时代的考验,刚刚开始
光伏行业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上中游原料价格也跟随躁动,让整个光伏产业粹不及防。
7月初,随着两家硅料龙头企业的新疆产线发生事故,导致硅料供应出现短期内紧张。于是,硅料开始跳涨,多晶硅价格从56元/公斤快速上涨到80元/公斤;而后,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价格受到波及,一路跟涨。
并且,光伏配套产品价格也一路上涨:光伏玻璃、封装胶膜POE及EVA、光伏背板、焊带、铝边框等纷纷涨价。
中上游的涨价潮,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下游电站。本来竞价项目及平价项目拼的就是成本,但面对一边是抢装潮需求,一边是光伏发电硬件成本大增,电站业主及投资深受其苦。
以8月3日开标的华能5GW招标项目为例,四个标段、四种类型的组件,投标均价都在1.55元/W以上,并且出现了1.75元/W的高报价。而在今年第二季度中,相似项目中标结果显示,普通单晶组件中标价格在1.33~1.41元/W之间。
在光伏平价上网前夕,这轮涨价潮算是一个小插曲。它也在提醒着整个光伏产业,平价上网时代的考验,刚刚开始。
平价上网时代,行业及企业面临的首要考验,便是对价格的控制。近年来,众多光伏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大大降低了光伏发电的技术成本。可以说,光伏行业从技术上已经做好了平价上网的准备。但非技术成本以及补贴遗留问题,仍是将在平价时代困扰着行业。
再有,实现平价,意味着光伏发电像火电,水电等一样,迈向常规能源之列。那么,硅料的价格能否像煤炭,油气等形成可控,可调的稳定价格机制,也是摆在行业的一大问题。拥硅为王的场景,已经不适合平价上网时代。
火热之余,整个光伏行业都应冷静思辨:经历过大风大浪后,如何才能在平价上网的大江大河中稳稳上岸?
光伏产业2022年八大发展趋势
在双碳政策刺激下,以光伏发电和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迎来了 历史 性发展机遇,将全面变革全球能源体系。而我国光伏产业链经过近二十年的跌宕起伏和曲折发展,已经实现了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追赶和超越,在绝大部分领域坐稳了全球行业龙头的位置,成为了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展望2022年,随着掣肘光伏产业链发展的瓶颈制约逐步得以解决,预计我国光伏产业在装机规模、技术革新等方面都将迎来跨越式发展,具体将呈现以下八大发展趋势:
1.装机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我国光伏装机受到硅料环节供给不足、价格暴涨影响,进度不及预期,虽然在12月份疯狂抢装下,勉强实现了市场普遍预期的50GW左右装机规模,但全年市场运行状况与“双碳”目标相去甚远。进入2022年,随着硅料扩产产能的释放,光伏产业链的供需矛盾局面将从结构性紧缺向全面过剩转变,经过一年大幅涨价的硅料、硅片等上游材料将进入降价阶段,光伏发电的LCOE将不断下降,将这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不一定是好信号,但对国家能源体系变革和光伏装机来说,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利好。叠加风光大基地建设、整县推进等政策促进,市场普遍预测,2022年光伏装机规模将达到70GW以上,乐观预估装机规模则超过100GW。
2.技术变革持续加速。光伏产业类似于半导体产业,在技术变革周期上基本符合摩尔定律,总体技术更新换代较为频繁。目前,光伏产业最主要的技术变革为P型电池向N型电池的升级,随着P型电池基本达到理论上的光电转换上限,预计2022年将加速向HJT和TOPCON技术变革,N型电池的占有率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至于HJT和TOPCON之间的技术路线之争,随着越来越多生产线较长期限实测数据的出炉,两种技术路线的优劣势对比将会有更多科学依据,路线之争将更趋明朗化。对我个人来说,我一直押注HJT技术。此外,在加快风光大基地建设的推动下,在集中式电站更具优势和经济性的跟踪支架技术将会得到普及,推升跟踪支架技术的市场占有率,逐步从目前较低的20%左右向欧美50%左右靠拢。与此同时,双面率也将快速提升,对光伏玻璃技术提出了更大、更薄、透光性更好的要求,有利于头部玻璃企业提升市场占有率。
从技术变革趋势可以看出,光伏产业链的技术变革主要聚焦于提升转换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综合起来就是降低度电成本(LCOE)。总体来看,2022年将以电池技术、支架技术和双面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变革为主,预计将大幅提升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度电成本。
3.“一大一小”成为中坚。相对于其他发电模式,光伏发电在清洁程度、降成本空间、技术成熟度等方面的优势很明显,但也具有占地空间大、对光照条件要求高等缺点。为了规避这一矛盾,未来光伏发电装机将向大基地这一“大”和分布式光伏这一“小”集中。在“大”的方面,国家和各省市在光照资源丰富的地方部署打造多个风光大基地,集中于大西北和山东、河南等北方区域,主要建设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广人稀的地理环境中。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所所长李琼慧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新建14个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其中包括9个大型清洁能源基地项目和5个大型海上风电基地项目。另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开工建设的清洁能源大基地建设项目合计装机规模达到了100GW,将成为未来光伏新增装机的主力军。在“小”的方面,分布式光伏成为行业的焦点,特别是在整县安装政策刺激下,分布式光伏将迎来大发展阶段,包括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和户用分布式光伏,预计未来每年将带来至少二三十GW的装机增量。
4.大型企业抢占市场。光伏产业发展初期,我国光伏产业链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力军,包括早期的产业龙头尚德、赛维和现阶段的龙头正泰、隆基、通威,以及数量众多中小EPC和运营企业。但随着“双碳”上升为国策,光伏发电装机和发电规模成为了央企、大型国企能源集团的政治任务,导致光伏产业特别是光伏电站EPC和运营市场被大型企业大举蚕食,原先作为市场主力军的中小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国进民退趋势非常明显。目前市场主流的商业模式为:大型国企EPC建设方或民营企业负责建设电站,建成后直接打包出售给央国企能源集团,赚取建设总成本和出售价格之间的差额收益,而央国企能源集团通过这一模式可以更快速完成新能源装机和发电规模的政治任务。
5.加装储能成为趋势。“光伏发电 储能”将成为新一代能源体系的黄金搭档,储能的调峰调频功能可以较好地缓解风光等新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缺陷,确保电力体系的稳定性。2022年,储能的装机主力将在发电侧,因为有政策强制加配的要求,同时随着电价改革的深化,峰谷价差将会持续拉大,发电侧储能的性价比也会逐步提升至具备经济性。此外,电网侧、用户侧的储能需求也会不断释放,推动储能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6.特高压建设加速上马。与储能一样,特高压也是新一代能源体系必备的辅助型基础设施,其重要性不亚于储能。特别是清洁能源大基地主要分布于非负荷中心区的西北和华北,大基地发出的电必须通过特高压电网向东南沿海用电中心区输送,催生大规模的特高压建设需求。在特高压领域,我国的技术在全球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是我国建设新一代能源体系的另一张王牌。
7.竞争格局发生剧变。在市场无形之手和政策有形之手的双重作用下,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形势和价格走势将发生显著变化。
硅料端——扩张产能将在2022年陆续释放,供不应求局面将逐步得到缓解,预计价格将从高位持续回落,但产能释放的节奏并不会太快,大量产能将在2022年下半年和2023年后落地,因此硅料价格在2022年总体还将在相对高位,市场预计将维持在150元/千克以上,虽然相对最高点的268元/千克有较大幅度下降,但较四五十元的成本来说依然有较大的利润空间。
硅片端——硅片是整个产业链中产能最为过剩的环节之一。据统计,2021年底全球产能达到390GW,2022年底将达到600GW,相较预计的210GW装机规模对应的260GW
硅片需求,过剩非常严重。在2021年,由于上游硅料的紧缺,导致硅片环节整体开工率仅60%左右,硅片龙头企业凭借产业链掌控优势,开工率相对更高,同时将成本向下传导的能力更强,这也是隆基、中环等硅片龙头2021年盈利较好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硅料产能的释放以及硅片产能的进一步过剩,预计今年硅片环节的市场竞争将会大幅提升,价格战将不可避免,龙头企业的超额利润将会抹平,整体产业形势不容乐观。
电池片、组件端——电池片和组件是上下受压的弱势环节,对上受到硅片价格上涨的冲击,对下受到强势EPC方和运营方的挤压,是2021年最悲惨的光伏细分产业。所谓否极泰来,在经历了一年的至暗时刻后,预计电池片和组件企业将在今年迎来涅槃重生,量价齐声叠加成本下降,盈利能力有望触底反弹。
光伏玻璃端——又一个产能严重过剩的环节,其产能过剩程度不亚于硅片端。这也印证了一句话:没有进入壁垒的热门产业必然引发严重过剩,硅片如此,光伏玻璃也是如此。随着2020年光伏玻璃在产能不足催动下出现一波大涨,大量光伏玻璃企业疯狂扩大产能,一批其他类型的玻璃企业也大举进入光伏玻璃领域,导致整个光伏玻璃产能今年将达到2000万吨,远超1300万吨的预计需求量。产能严重过剩必然导致恶性竞争和剧烈的价格战,光伏玻璃价格也将持续保持地低位,二三线光伏玻璃企业将面临生存压力。
8.多能互补将成趋势。当前能源形式越来越丰富,既有火电、水电等传统能源,又有光伏、风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各种能源形式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特别是新能源具有波动性的缺陷,需要与其他能源形式尤其是火电进行搭配,形成优势互补,构建动态稳定的能源闭关体系。如现在比较热门的“风光水火储一体化”项目,通过在大基地中建设风电、光伏发电、火电、水电等各类型电站,并相应配备一定的储能,从而实现多能源发电品种互相补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质量。此外,风光大基地建设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源建设形式,通过“风电 光伏”并行建设的形式,既可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也可以形成能源互补,将成为未来新能源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