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总览:
- 1、印度为什么要对中国进行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
- 2、印度征收光伏防卫税到底是市场博弈还是另有原因
- 3、不听中国劝退出RCEP:这步“错棋”将让印度光伏失去什么?
- 4、印度进口光伏设备的关税是多少
- 5、光伏产业国际贸易的关系
- 6、印度BIS为什么要对光伏产品强制认证
印度为什么要对中国进行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
首先印度的光伏产业不发达,很多印度企业需要从我国进口光伏组件等相关产品进行再加工,并且从我国进口价格又比较实惠、性价比高。所以这些企业比较依赖我国的产品。其次,印度有随大流的倾向,起先是美国反,然后是欧洲。印度一些与我国有竞争的企业见有机可乘,便跟着和国贸部诉苦,说我国的产品侵害了他们及国人的利益。但是,其他企业反对印度对我实施反倾销如果征收高额的关税,这些企业将得不到自由价廉的中国产品。
印度征收光伏防卫税到底是市场博弈还是另有原因
1月5日,印度保障措施总局(DGS)公告宣布了对光伏组件保障措施的初步调查结果,并建议印度政府在最终结果确定前,对进入印度的中国、马来西亚光伏电池(无论是否封装成组件)征收为期200天的高达70%的防卫性关税作为临时保障措施。可以说,社会各界都对此议论纷纷,不断揣测此举背后的用意。
“双反”并不能拯救该国的光伏行业。这一认知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和美国都有过很好的证明。但此次印度仍然“一意孤行”地推动对光伏组件的保障措施,第一种观点是这是为了保护印度本国的光伏产业,是一次基于商业的政府行为;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这是在给莫迪政府完不成预定的光伏目标打前哨,留下其今后完不成光伏电站预定建设目标的周旋余地。
支持第一种观点的理由是,征收防卫税的建议是由印度光伏制造商协会(ISMA)于2017年12月5日提出,ISMA代表了五家印度光伏制造商:蒙德拉太阳能光伏公司,印度太阳能公司,Jupiter太阳能电力公司,Websol能源系统公司和Helios光电公司。而这5家公司生产的光伏电池总数占印度总产量的50%以上。
尽管如此,这5家企业的生产状况也不乐观。据印度保障措施总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印度国内光伏行业的市场份额为14%,而2017年至2018年却降至10%。印度相关行业的数据也证实,目前印度国产太阳能电池的装机容量约为1386兆瓦。就总体太阳能发电能力而言,超过75%依赖中国产电池,15%依赖美国产品,其余则依赖国内产品。也就是说,上述5家企业,占据的印度市场份额仅为5%。
这么看来,印度的光伏制造商确实已经到了不得不“背水一战”的地步,申请“国家保护”并得到保护是自然而然的事。
不过,支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却认为并没有这么简单。欧美的先例证明,不管印度是“双反”还是征收防卫性关税,或许会在短时间内“拯救”印度的光伏制造业,但对印度政府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和普通消费者并不是好事,尤其是不利于印度总理莫迪提出的2020年(现在调整到2022年)要建成100吉瓦光伏电站的目标。
据Bridge to India这一咨询机构的调查显示,莫迪的口号在印度缺乏落实条件,最乐观的情况也是能在2020年完成70吉瓦的安装量。事实上,数据显示,印度2015财年太阳能装机量为2.9吉瓦,2016财年为5.8吉瓦。如果要实现100吉瓦的目标,装机容量需要增长超16倍。这对于印度过于薄弱的电力输送基建来说,根本就是“不可承受”之重。
但或许这就是莫迪政府想要的效果。因为此举可以充当莫迪的“遮羞布”,从印度目前光伏电站的建设进度来看,落实建设条件并非喊口号那么简单,尤其是加征防卫性关税会导致进口减少,国内产能却不足以满足装机需求的后果,更是会使得莫迪政府的光伏目标难以实现。这也成了天然的借口:“本来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产能跟不上,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这一观点的持有者认为,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占据15%市场份额的美国产品不在防卫税征收之列。
这两种观点究竟孰是谁非,在尘埃落定前谁都没办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临时保障措施征收的70%的防卫性关税,一旦落实,不仅会对中国、马来西亚的光伏产业造成重大损失,究其根本,也不利于印度光伏产业的长远发展。
不听中国劝退出RCEP:这步“错棋”将让印度光伏失去什么?
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
RCEP在2012年由东盟10国发起,当时,东盟邀请了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新西兰6个国家共同参加。但是,本应该由16国组成的RCEP,最终只有15个国家。
缺席的正是主动退出的印度。
当时中国曾表示,愿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与各方一道,继续协商解决与印度谈判中面临的问题,欢迎印度尽早加入到协定中来。
但是此后,印度并未回头。
当下,印度主动退出RCEP的举动,已经是多方确认的“错棋”。
中国与南亚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指出 ,印度市场虽然看起来广阔,但实际消费水平远远不足。从印度在国际组织中的一贯表现来看,凡是印度参与并获得重大话语权的国际组织,其效率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功能。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詹姆斯•克拉布特里表示 ,印度决定不加入RCEP,不仅是对协议的一个挫折,对印度自己来说,也是一个“ 历史 性的错误”。因为印度将被两个决定亚洲未来的经济集团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排除在外。
有外媒表示 ,印度的离开将会促使该国的贸易规模与其他国家形成差距,进而在这场经济复苏竞赛中落于人后。
“错棋”将波及印度哪些行业?产生影响几何?目前尚未可知,但可以确认的是,其对印度光伏行业的影响难以避免。
印度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推动已持续5年。2015年,印度曾定下2020年100GW光伏装机的目标。但在诸多不利条件下,直到2020年9月30日,印度全国光伏装机仅达到36.05吉瓦,不及之前目标的1/2。
咨询机构伍德·麦肯齐((Wood Mackenzie)) 指出,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印度新增光伏装机量或仅为4.9吉瓦,比2019年下降42%,是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要完成尽快达成目标,印度光伏亟需助力,而退出RCEP,恰恰让印度光伏失去了两大助力。
从近期看,印度无法获得产业链稳定的红利。
一直以来,印度光伏市场青睐低价产品,特别是其在2018年实行“杀伤性”关税政策后,这种对低价产品的倾向更加明显。
众所周知,RCEP协定签署的最大意义,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持区域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而供应链稳定的终极目标之一,则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印度退出RCEP,加上原有的税收政策,双重作用下,其获得高质低价的产品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质量安全是光伏电站的关键,放弃了高质产品,也或将给印度光伏电站的后期运维增加压力和额外成本。
从远期看,印度可能错过技术升级的良机。
印度光伏发展障碍之一,是在于政策和监管环境,冗余的流程、认证和批准增加了企业总体成本,这减缓了技术创新的速度,使印度在技术接受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
比如,已经被多国使用的双面光伏组件,最近才在印度市场缓慢扩散。印度本地官员也认为,引进先进的技术才是提升太阳能产业最重要的部分。
RCEP的签署,将为参与国提供原料、人工、资本等便利条件,技术必然在其中。印度的退出,等于是放弃了一个快速获得技术、提升光伏产业升级的良机。
印度进口光伏设备的关税是多少
哎呀呀!!
自己光伏产品的都不知道该产品已经被印度反倾销调查了么?我有点匪夷所思啊!!
浙江这边有几家供应商本来计划出口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项目都好像停下来了。
2012年9月12日,印度反倾销局就已收到印度业界申请,对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中国台北和美国或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太阳能电池组装板或部分组装板进行反倾销调查。
据悉,作为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国,印度光伏市场也有着巨大的前景。首先,该国极度缺乏电力,仅少数邦可全天候供应电力,更多地区连电都没有。同时,印度有着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视频] 印度或跟风对华光伏反倾销
伴随着印度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印度被称为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太阳能市场之一,并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太阳能地区之一。据称,印度政府已经批准了2012年太阳能能源政策法案,将会开发四个总装机量达800MW的太阳能公园;该太阳能政策规定免除电费十年的税收和政府为增值税和入境费来提供4%的补贴。印度政府已设立了2022年光伏装机量达到20GW的目标,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逐渐接近化石燃料发电成本,装机量很可能将达到40GW。
不过,即便印度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也并不大。因为,欧美才是中国光伏企业的主战场,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出口印度市场的数量并不大。并且,印度政府一直都有贸易保护倾向,对中国企业来说一直都是很难进入的一个市场。哪怕是华为那样的优秀企业,在印度也遭遇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而实际上,印度的光伏产业非常落后,没有多晶硅生产,只是有一点点组件、电池片等企业而已。中国企业对其本没有什么损害。
但是,业内人士担心,目前首先是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如今,欧盟又展开了反倾销调查,现在是印度,下一步很可能就会轮到巴西等金砖国家,然后还会有更多国家跟进。这样必然会给中国的光伏产业带来灭顶之灾。
光伏产业国际贸易的关系
导读:最近两年以来,中国光伏企业海外贸易摩擦事件频发。
贸易壁垒、关税搅拌、专利诉讼……正在游向新“红海”的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海外贸易形势同样日益复杂。
7月28日,国内两家组件龙头天合光能(688599.SH)和晶科能源(688223.SH)双双公告了自身遇到的新麻烦。
后者遭到Sterling and Wilson International FZE(以下简称“SW FZE”)就《组件供货合同》相关争议提起的仲裁请求,且已获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受理。SW FZE请求裁决晶科能源承担包括违约金在内的多项赔偿,涉及的金额合计约为3.26亿美元。
而前者,即天合光能美国下属子公司天合美国近日则遭到道达尔能源提起诉讼,目前起诉状列明金额的损失为约2亿美元。
这其中,天合光能所涉的这起案件更受到业内关注。该公司在公告中明确指出,“因美国商务部和国土安全局启动的反规避调查以及WRO政策突变等因素造成原始协议签订的形势背景发生重大变更,触发双方对新的交货条件重新进行协商,但未达成新的变更协议。”
换言之,天合光能此次惹上的案件是因海外贸易政策突变引发的“连锁反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最近两年以来,中国光伏企业海外贸易摩擦事件频发。
这成为中国光伏企业“出海”时所面临的新一轮考验:如何穿越海外贸易摩擦“迷雾”?
光伏龙头频涉诉讼
由于海外贸易政策的突变,天合光能子公司天合美国虽与道达尔能源就新的交货条件重新进行协商,但未达成新的变更协议。因而,天合美国被道达尔能源指控存在“违约”或“欺诈”行为。
公告中所提到的“WRO政策”,俗称美国暂扣令,由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执行,指向强迫劳动太阳能(000591)项目组件采购合同避险策略。根据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官网相关信息,受到WRO管制后,出口企业(利害关系方)可以向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提供证据,证明涉及商品不是使用强迫劳动生产、制造或开采的,从而要求修改或撤销WRO。
针对此次诉讼,天合光能在公告中表示,已着手聘请专业律师团队积极应诉。该公司认为,“道达尔能源的指控中,对事件的描述在诸多方面与事实不符。”
并且,天合光能称,“该诉讼案件不会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预计本次仲裁程序持续的时间将超过三年,在仲裁庭作出裁决之前,该公司将不被要求支付任何经济赔偿。”
得益于海外市场的需求刺激,近些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出口总额不断创下新高。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的出口总额为259.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13倍,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光伏“出海”兴盛的背后,中国光伏企业频遭贸易摩擦。
2021年6月,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对合盛硅业(603260)(603260.SH)执行暂扣令(WRO),禁止从合盛硅业及其子公司进口金属硅,以及使用了合盛硅业硅材料衍生或生产的货物和太阳能产品。
去年8月,晶科能源、阿特斯(CSIQ.US)和天合光能等一批中国光伏制造商的太阳能组件相继被扣留;10月底,美国海关依据暂扣令(WRO)对隆基绿能及美国子公司出口到美国的共计40.31MW组件产品进行了扣留。
这必然增加了龙头企业的出口成本。例如,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曾在今年4月份的公司业绩说明会上提到,“WRO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对公司造成非常大的挑战,主要是因为处理时间非常长,两个季度滞港费和仓储费就有3亿多人民币。”
与此同时,当海外贸易政策突变突袭中国光伏企业之时,另一种问题同样冲击着光伏“出海”——在知识产权领域中,中国光伏企业也多次陷入专利纠纷。
2019年3月和4月,韩国韩华公司先后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美国特拉华州地区法院、澳大利亚联邦法院等多国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认为隆基绿能及下属子公司在上述地区销售的部分产品,侵犯了其专利权。直到今年,随着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发布了韩华美国专利US9893215B2无效案件的上诉判决,维持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对该专利的“无效裁决”后,隆基绿能与韩华在美国的专利诉讼纠纷才算落下帷幕。
今年6月,阿特斯宣布与组件厂商Solaria就叠瓦组件的专利纠纷达成和解,但阿特斯也付出了将在七年内停止在美国市场销售其叠瓦太阳能组件的代价。
在近期的一场光伏行业年中会议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专利纷争带来的后果是直接丧失某一特定光伏市场,相比贸易壁垒、关税影响更为巨大,企业需提前做好知识产权梳理和预警工作。
光伏“出海”不易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光伏制造业水平已经成为一张闪耀世界的名片。
然而,正当中国光伏产业持续主导全球市场供应之时,部分国家试图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削弱中国光伏产品成本竞争力,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当前,印度、美国、欧盟方面采取了多种政治手段试图打压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
2022年3月,美国又发起了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四国光伏产品出口的反倾销调查。虽然最终豁免了未来24个月东南亚四国的进口关税,但这足以显示出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出海”所面临的较大风险。
6月9日,欧洲议会通过所谓的《反强迫劳动海关措施决议》,呼吁立法禁止所谓的强迫劳动产品进入欧盟,这一立法草案计划于今年9月出台。
而贸易关税也在层层加码。6月15日,印度财政部对印度商工部提交的“中国涂氟背板反倾销案”予以裁定,针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除透明背板之外的太阳能涂氟背板,决定对涉案产品征收为期五年的反倾销税。
“光伏行业的外贸形势愈加严峻复杂。”王勃华在近期的光伏行业年中会议上总结认为。
“中国光伏‘出海’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尤其以光伏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类型得到全球认同的背景下,国外制裁中国光伏,看似保护本国贸易,实则阻碍了本国新能源(600617)发展进程。”一位国内头部光伏企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但他相信,保持全球领先的中国光伏科技即使短期受到不平等贸易政策影响,长期也会不得不接受和认可中国产品的价值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龙头企业们亦在主动应对外贸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去年10月底公布部分组件被美国海关依据暂扣令(WRO)扣押后,隆基股份(601012)便发布公告称,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该公司已建立并完善了应对暂扣令(WRO)管理措施,包括产品追溯能力及系统建设、外部机构认证、供应商管理等相应措施。
而针对此次由反规避调查、WRO政策等所引发的组件商业纠纷,天合光能方面在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公司将会多举措,积极应对海外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
“一方面,我们会用先进的IT技术做好溯源工作,保存相应票据,提供整体完备的证据来应对WRO审查。另一方面,我们在海外布局了相应产能,再者,我们会适当、适时地调整区域性战略,避免形成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做好海外风险的整体把控。”天合光能相关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涉外法律风险与纠纷一直都有,是企业跨境活动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但是,风险与纠纷的类型、特点正在发生变化,交易风险背后的外国公法因素越来越突出。”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郭华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经营面临的涉外法律风险越来越复杂、重大,境外法律风险甚至会跨境传导,引发市场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
而面对日益复杂的法律风险,他建议,“企业、政府都需要提前规划,组合运用尽职调查、合同、对外贸易、投资和金融等法律领域的公法、私法措施,维护我国企业跨境交易安全。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都需要更加贴近实践、关注英美法,在知识结构上更具综合性、外向性。”
印度BIS为什么要对光伏产品强制认证
首先,目前印度太阳能产品需求暴增,导致进入印度市场的各种光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印度政府为了规范市场,这是必须要做的一道门槛。
其次,典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以保护和扶持印度国内光伏产品自主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