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总览:
2015年石漠化治理工程可以建光伏么
石漠化治理工程可以建光伏。
中国云南省东川区建成一个“光伏发电+集水灌溉+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用于对石漠化地区进行生态治理。为了促进石漠地区的生态修复,中国国家电投集团从水土保持出发,利用集水、灌溉技术结合有利于土壤修复的作物种植、养殖,将光伏发电项目与云南石漠化区域生态修复有机结合。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建设成果全民共享的惠民工程,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对石漠化防治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政策,活化机制,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石漠化防治。
库布齐沙漠已经成为全球治沙样板工程
在浮躁的经济 社会 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徒步旅行当做一种修行,试图远离眼前的苟且,背上简单的行囊去寻找诗和远方。而徒步穿越沙漠又以超高的难度吸引着一众大胆的跃跃欲试者。这的确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漫漫黄沙一眼望不到尽头,前路充满了挑战和未知,穿戴好徒步装备,再带上几包干粮和充足的水,挑战身体极限和征服自然的成就感不由得跃然于胸。
然而这只是一种流行的运动,沙漠对于人类的生存其实丝毫谈不上友好,肆虐的风沙、极端干燥的气候和稀少的水源使其成为生命禁区,时刻威胁着徒步者的生命。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沙漠也成为制约地区发展的一大障碍。
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沙漠和戈壁总面积高达128万平方千米,占陆地总面积的13%。这些沙漠,近八成集中在祖国大陆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人迹罕至,越发显得荒凉。其中,中国的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在最近期声名大噪,备受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库布齐沙漠独特的 旅游 特色,而是由于人们近些年在这片沙漠上获得的治沙成果,可谓成绩斐然,令世界为之惊叹。
圭臬在前
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在河套平原上黄河“几”字弯的南岸,总面积达1.86万平方公里,由于距离北京的直线距离仅800公里,又被称为“悬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而据《诗经》记载,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库布其沙漠曾经是一片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草原,多个民族的牧民在这里聚居繁衍。然而经过黄河千年的冲击和战乱对于人类文明的破坏,曾经繁荣的土地逐渐被黄沙覆盖,变成植物稀少,雨水稀少的荒芜地区。
不仅如此,库布齐沙漠的面积还一度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时,库布其沙漠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流入泥沙量更是高达1.6亿吨,对于有着“塞外粮仓”之称的河套平原产生了直接威胁。荒漠化的土地就像是牛皮癣,使土地变得不 健康 。对于以农立国但是人均耕地面积水平严重不足的中国来说,土地荒漠化将严重威胁人民的生活并为阻碍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库布齐沙漠的腹地有一片盐湖备受当地政府的关注,依靠盐湖而生的盐场也成了重点企业。但是由于环境的恶化,盐湖面积不断缩小,逐渐显现被黄沙吞噬的势头。就在这时,一位名叫王文彪的年轻人主动辞去政府的工作,自请来到盐场担任场长。走马上任的他看到盐场惨淡的经营状况决心治沙,当即提出从售出的每吨盐中提取五元钱利润用以治理沙漠。在坚持了八年,种下了几万棵树苗以后,看似得不到结果的事情击败了不断侵蚀湖泊的沙漠。盐湖附近的局部环境得到的改善,沙漠的边界不断后退,盐湖的面积逐渐恢复,盐场的收益出现了 历史 性的突破。
当所有人都为这个好消息欢欣喜悦的时候,新的问题开始显现。发展壮大的盐场产量上升,周边的市场饱和,需要把盐运出去寻找新的销路。固有的运输方式需要绕路200多公里,穿越沙漠到最近的杭锦旗磴口火车站,这一方案执行下来,盐场的利润将会有大部分被运输费用消耗掉。
此时,王文彪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修建一条穿沙公路,把盐运出去。这时候他得到的不再是质疑,而是周围人果断的反对。尽管盐场的经营状态有了质的改善,但是修建这条公路需要的资金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况且,当时的机械设备等条件也远不如今天。
尽管修建穿沙公路困难重重,但是这也似乎成了盐场生存的唯一办法,好在当地政府帮忙解决了资金问题。当几十台推土机浩浩荡荡地开进沙漠腹地时,好像成功就在眼前了,但是随风飘动的黄沙很快就将建好的路基掩埋,每天辛苦的工作变成了徒劳。
尖锐的矛盾摆在眼前:修路不难,护路才是难题。遵照保护盐湖的经验,生态护路成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修路团队转变工作方法,边修路边绿化。两年后,库布齐沙漠中的第一条川沙公路建成,道路两侧也种满了树木和药材。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库布齐沙漠狂风肆虐,黄沙漫卷,800公里以外的北京也因此饱受沙尘暴之苦。如今,沙尘天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库布齐沙漠的治理离不开王文彪和他后来成立的亿利能源集团。在几千年人与沙漠的斗争中,进退拉锯,几胜几负,改善生态环境明显是经过检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探索 新方法
在2017年9月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报告显示:库布齐沙漠共计修复、绿化沙漠969万亩,固碳1540万吨,涵养水源243.76亿立方米,释放氧气1830万吨,生态环境变化带动当地民众脱贫超过10万人,提供就业机会100多万人次。
国家林业局也发布数据表示:中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由每年扩展1.04万平方公里变为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变为每年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 历史 性转变。
不断的 探索 和新技术的出现,让沙漠治理显现新的曙光。中国的西北地区虽然是受风沙侵袭最严重的地区,大片土地严重荒漠化,但也是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随着太阳能开发技术的进步,不少光伏电站建造及运营者开始 探索 光伏发电与荒漠治理相结合的“光伏治沙”模式,希望能走出一条收效良好的工业治沙的新模式。
达拉特旗光伏领跑基地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昭君镇,2017年11月30日由国家能源局批准建设,是全国第三批10个重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之一。项目通过“光伏+治沙+农林+ 旅游 ”的模式,推进太阳能发电、沙漠生态治理和特色 旅游 的发展。
达拉特旗所在的河套平原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年均日照时数约3000小时,非常适合建设大型光伏电站。项目占地10万亩,总投资150亿元,规划容量为200万千瓦,建成后年发电量预计可达40亿度,实现超15亿元产值。各级产业可带动周边约1500户农牧民增收致富,增加2000多人就业。
同时,建成后的光伏发电基地将提高当地森林覆盖率近0.6个百分点,有效遏制库布其沙漠的扩展,防治沙化土地20万亩,每年减排二氧化碳320万吨、粉尘70万吨,对区域土地荒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起到重要作用。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项目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环境改善效益。
“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树”是达拉特旗光伏基地采用的立体化新型产业循环模式。先用推土机等工程机械设备将沙丘推平,将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安置在经过平整的土地上,然后在光伏板下方的土地上种植经济作物。吸收太阳能以外,光伏组件板可以阻挡阳光直射,减少20%到30%的蒸发量,并且还能有效降低风速,很好地改善植物的生存环境,各种地标植被的生长有效的固沙保水。反过来,生态的改善对太阳能发电产生了积极影响。扬起的灰尘对发电量的影响比较大,而植被能减少灰尘的扬起。
打造样板工程
沙漠光伏工程是人与大自然的抗衡,通过工程施工改善沙漠土质,在人进沙退中收益局部环境的改善。建成的光伏设备可以转化充足、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效应的目标。同时,光伏设备具有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和维护简便等优点。对于沙漠附近的人民来说,可以提高牧民的收入,减少了牧区放牧时也变相降低了对植被的破坏。
但是,这样一举多得的好工程也要同时面临沙漠中最恶劣的施工环境。山推内蒙古办事处主任陈涛,2014年调入内蒙古自治区工作,主要负责市场调研、客户走访、反馈收集以及国家宏观政策能源发展与支持,全程参与了2018年的达拉特旗光伏领跑基地项目。据陈涛介绍,“施工难度主要集中在与恶劣的风沙与高温的对抗上。沙尘对设备水箱冷却系统损毁严重,发动机空气系统清洁度要求高,驾驶室也要做好密封与人性化设计等。对于设备专业性和人员的技术要求都很高。”
参与项目建设的鄂尔多斯绿洲园林总承包公司是山推的忠实用户,在这一项目中设备总计投入新旧推土机50台,包括多台全液压推土机DH17和SD16L。在施工过程中,山推办事处派出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现场跟进设备使用情况,与驾驶员交流施工技术,收集反馈。在项目后期,山推根据沙漠施工工况开发出一机两用的DH17-DS全液压推土机与液力SD16D推土机,为后期紧张的施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国家在推动西部治沙的同时, 社会 资本也纷纷加入。在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看来,企业治沙相对于政府财政治沙效果会更好,“治理沙漠就像无底洞,通过国家财政治理沙漠,单纯为治沙而治沙,不但得不到特别好的收效,更重要的是单一治沙模式很难让沙漠中的农牧民获得相应的效益,政府还得拿钱补贴。”
而在产业治沙模式下,政府不投入资金,只需要给足企业相应的政策。“我们把治沙变成硬币一样,一面治沙,一面发展沙产业,靠沙做产业,靠盈利去治沙,进而提高农牧民收入。”王文彪表示。
该项目采取了分期建设的办法,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容量为50万千瓦,占规划总容量的四分之一。一期工程投资约37.5亿元,年发电量约8亿度。项目一期工程由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中广核和中节能三家公司共同中标承建,在2018年6月30日开始施工,经近半年的紧张建设,原本荒无人烟的沙丘上已经覆盖了大面积的太阳能光伏板,成为一片“蓝色海洋”。2018年12月10日,项目一期工程已经顺利竣工,开始了全容量并网发电。沙漠虽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却并不是不可救药的。
尽管沙漠的形成离不开自然因素,但是人为的破坏也助推了恶化过程。同样,人类的力量可以使这一过程逆向发展。如今,人们在库布齐沙漠中取得的成果就是最佳的例证。 (转载请注明见道网)见道网战略栏目编辑/王旭芳
光伏发电用地最新政策
2022年8月,自然资源部下发 《关于积极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要求在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方面,针对性地提出缩小用地预审范围、简化用地审查、分期分段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推进建设项目“多测合一”等举措;对纳入国家重大项目清单、国家军事设施重大项目清单的项目用地,以及纳入省级人民政府重大项目清单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产业单独选址项目用地,由部直接配置计划指标。
综合光伏历年用地政策来看,光伏用地经历了一系列调整、细化,其主要适用地仍为沙漠、戈壁、荒漠等未利用地,但农光互补等光伏复合类用地则经历了允许、禁止等反复。根据目前最新的《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用林用草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来看,农光互补项目的适用范围正无限缩小。
但需要关注的是,2019年,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曾下发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地类认定细则》,其对土地性质的认定与第二次国土分类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
随着“三调”数据的公布与原有数据的融合,存量光伏项目对原有土地性质的认定可能发生变化,由此也将面临着补办手续甚至是搬迁或拆除的风险。因此,无论是对存量项目的收购还是新项目的备案核准,具体仍需与当地国土局、设计院进行详细了解,对项目用地性质有更明确、实时的认知。
我国治理沙漠的国家政策及地方政策是怎样的?
据统计,中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总计约130.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5%,在荒漠地带以流动性沙丘为主的沙漠,占全国沙漠面积70%以上,在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地带以半固定、固定沙丘为主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约32.8万平方公里。其中,以新疆分布的面积最广,约占全国沙漠、戈壁面积的60%左右。中国著名的八大沙漠中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比3个浙江省还大,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沙漠之一。
沙漠治理的关键是防风固沙,保护已有植被,并且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办法最为有效。生物措施即是在沙漠周边及沙漠化严重地区选择适生乔灌木或草本植物营造防风林,逐渐恢复和重建植被。——常识自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