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西澳洲光伏储能会议_开发澳洲首个端到端碳交易平台,「OneStopWarehouse」居民侧光伏系统稳居澳洲第一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储能对于光伏发电的影响2.开发澳洲首个端到端碳交易平台,「OneStopWarehouse」居民侧光伏系统稳居澳洲第一
3.光伏行业及周期性问题分析:以下内容,参考了外部券商的部分数据
储能对于光伏发电的影响
首先我们从宏观角度看,『光伏』+『储能』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稳定度与电力消纳完整性。未来可以突破光伏发电占电网总数不超过25%的限制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点和大家的利益相关。“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并网模式的收益计算涉及到三个部分。一个是国家补贴,这个无论是否加储能,补贴是一样的,所以这个不考虑。另外两部分就是节省的电费和上网的收益,而用电的电费是要比上网收益(卖给电网的电费)要高的。所以你自用电越多,你的收益就越高。在为『光伏电站』安装『储能』前后,一年的收益相差1095元,那么20年的收益就相差了21900元。而这是对于一个5kw的分布式户用光伏电站来说的……5MW呢?——以上信息来自展宇微信公众号
开发澳洲首个端到端碳交易平台,「OneStopWarehouse」居民侧光伏系统稳居澳洲第一
行业知识
什么是储能一文详解
龙头企业有哪些
#能是如何进行布局的
#储能是否进入放量阶段
1光伏已经发展很好了,但还缺个东西,将光伏产生的电储存起来的东西储能。就像原始社会还没有水管时,要弄个大水缸子把水储存起来,需要时再慢慢用。
2有两种方式储存:抽水、电池。用的多的其实是抽水,占89%,就是平时用光伏产生的电把水拉到高处,要用的时候,把水放下来,水冲下来的动力是可以发电的。这块投资商龙头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负责项目建设的龙头是中国电建。
3电池储能,由电池、逆变器、(能量、电池)两个管理系统构成,价值从高到低。电池,其实和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池很像,只不过它叫储能电池。只不过新能源汽车中的更牛,要充的更快充的更多,所以储能算是降维了,龙头是宁德时代、鹏辉能源、比亚迪。
4现在储能电池90%是理电池,未来会有钠电池、钒电池这些最近听到的新概念。理资源实在太难搞了,未来钒、钠突破后会很不一样,但也是5年后的事了。
5除了电池外,逆变器也很重要。太阳一照光伏就可以发电了,但是发出来的电是直流的,我们用的是220V的交流电,需要这个逆变器“咔”的转换一下龙头是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其中阳光电源是逆变器和系统集成商双龙头。
6储能电池有了,然后再加上一些配套.打包成一个“套餐”的企业交系统集成商,龙头是海博思创、科华数能。系统集成商把整个储能大礼包,再卖给需要用到储能的企业,比如光伏电站、风电站、电网系统等,甚至每家每户
7储能是全国还是区域重点布局?我们认为是全国性的布局,每个省份都有相应的配套,为摆脱国网限制,都有布局微电网,做一些局域网情况。储能大概率是就近原则,所以并网是难点,储能布局是全国性+就近原则。
8储能是否已经进入放量阶段?2022年实际上是进入放量阶段,还没有完全放量是因为z策导向不够明确下半年或者明年z策落地基本上爆发没有问题。
9对IGBT的影响?
储能对国产的IGBT带动非常大,用到两组IGBT所以用的数量是很多的,比常规的逆变器还要多,普通光伏1毛5储能是3毛多。国内缺单管和模块化的缺大功率的。我们4代,别人7代。
10能源管理?
国网和南网成立的新能源公司是平台公司,外对供电公司,只做储能系统,所以接入难度并不高。但是要做到集群式难度是比较大的。BMS和EMS等,这种能源管理系统的实施调用是有一定要求的,目前全部用AI系统,不像之前用人工调动,所以难度是有一定的。
光伏行业及周期性问题分析:以下内容,参考了外部券商的部分数据
公司2020年光伏交付量已超澳洲第二至第六名总和,处于领先地位。
作者|韦世玮
编辑|石亚琼
**
近年碳中和概念的大热,让越来越多人关注到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日前36氪接触到OneStopWarehouse,即是一家居民侧“光伏+储能系统集成为核心的澳洲新能源公司。
具体来看,OSW成立于2013年,主要商业模式是面向欧洲市场,通过零售商及安装商销售和部署光伏及储能系统。截至目前,公司已在澳洲为超过60万个家庭提供了光伏发电系统,其供应链覆盖中国、美国、欧洲、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同时,公司还开发了首个端到端碳交易平台,通过收集所有客户的碳排放,出售给火电站等需要付碳税的公司。
OSW联合创始人Anson告诉36氪,尽管公司看似一个分销商,但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定位成一家以数字化平台为底层逻辑的光储集成商,核心研发团队不断根据客户、运营的痛点,自主开发系统,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增加客户粘性。
在客户端,公司为客户提供一套网络协同平台,帮助客户管理终端用户数据、降低运营成本、提供金融/碳交易服务,类似于“设备+金融的SaaS提供商。
在运营端,公司针对新能源系统销售的特点,定制化开发了提升内部运营、服务供应商物流体系的信息化系统,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销售精度和供应商体验,让OSW能以远低于行业水平的获客成本交付和部署光伏+储能系统。
现阶段,太阳能和储能领域有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方式。其中,集中式指地面电站,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或是基础建设尚未完善的缺电国家,都主要使用该发电方式;分布式指屋顶光伏,美国、澳洲、欧洲等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则主要采用该方式。
整体来看,在万亿级太阳能和储能市场中,地面电站占比70%-80%,屋顶光伏占比20%-30%。预计未来五年,屋顶光伏占有率将赶超地面电站,减少人们对电网的依赖,满足用户的太阳能、储能自发自用需求。届时,太阳能市场的安装量预计达到300GW规模/年,其中屋顶光伏加储能市场预计将超过1万亿/年。
面向澳洲市场,OSW聚焦长尾客户群体,为中小客户提供个性化配套的打包设备。基于澳洲地广人稀的特点,OSW也通过区域性渗透,关注分散在各地的安装工,为他们解决安装太阳能、储能的痛点。简单来说,澳洲市场就是OSW业务拓展的试验场,在每个城市的业务拓展过程中,公司的市场经验和业务逻辑、信息化系统也在不断迭代。
与同行相比,OSW在供应链方面拥有较多规模化效益产生的成本优势。在Anson看来,公司的优势更多是与核心供应链之间长期、稳定、可靠、互信的关系,比如在限电、缺货、涨价的市场环境下,上游公司会优先给予公司支持。
同时,由于公司在电力行业多年积累的经验,对市场终端有着准确的理解,上游公司在开发下一代产品时,会邀请公司参与设计,例如储能逆变器的调峰调频、新增4G模块等,方便公司更好地调整后续的业务规划。
Anson谈到,OSW从成立至今已形成两大核心优势,一是公司的渠道深度和客户粘性,目前OSW市占率近30%,年光伏交付量已超过澳洲第二名到第六名总和,覆盖全澳洲,处于领先地位。OSW可利用已建立的渠道在产品组合上向充电桩、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绿色居民信贷等领域进行延伸。
二是公司已构建了一套成熟的业务模式,以及持续迭代的户用分布式光伏的销售数字化系统,结合自身的供应链能力和资源,能快速地导入到其他未进入市场,实现市场区域的拓展。
下一阶段,OSW将利用其已经形成的核心能力,在品类延伸、客户粘性、区域拓展等方面继续发力。公司目标到2030年,为全球范围内1000万个家庭提供光伏+储能系统,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与终端用户之间的长期联系,提供持续有效的清洁能源服务。
营收方面,2020年OSW营收超5亿澳元,与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头部光伏组件、逆变器、储能厂商均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公司预计2021年营收将超6亿多澳币。
目前,OSW正在寻找市场化融资,目标规模6000-8000万澳元。据了解,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产品/服务品类,迭代信息化系统,提升客户体验;二是拓展欧洲市场,在本地导入优势的信息化系统和供应链资源,建立本地销售渠道,逐步建立市场优势。
首先,光伏产品属于标准化工业产品,有大宗商品的属性,价格走势核心取决于供求关系,最好的指标就是EVA厂家的出货数据。
EVA是光伏组件必须用到的胶膜,和面积直接相关,一块组件1.63平米,EVA需要对电池片正反封装,且面积会比组件面积略小,所以一块组件所使用到的EVA面积为1.6 2=3.2平方米;
由于生产过程中会有一定面积的损耗,每块组件生产下来损耗的面积介于0.2~03平米之间,所以一片60型标准组件实际使用到的EVA的面积为3.2+0.2=3.4 。
EVA行业高度垄断集中,龙头公司福斯特一家占据全球48%的市场份额,去年出货量达到了5.77亿 ;
龙二为斯威克,去年产量1.56亿 ;第三是海优威,去年出货量约1.3亿 ,三家公司市场格局稳定,去年合计出货量8.63亿 ,如果折算成60型标准组件,对应8.63 3.4=2.538亿块;按照去年每块60型组件平均功率278W计算,对应总功率2.538 278=705亿瓦=70.5GW。
去年全球扣除薄膜组件后的总的组件出货量达到了101GW,上述三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恰好70%。
EVA和面积相关,所以电池技术进步带来的功率提升不会给EVA数据造成干扰。
EVA用量一定,产业内各家损耗差异很小,各家每片60型标准组件用量均为3.4平米左右,好记好算,容易寻找出确定性的衡量计算标准。EVA产线开停灵活,淡季来了不会为了囤积库存而盲目生产,库存因素扰动小;
EVA高度垄断集中,我们只需要追踪三家公司的产销数据便可覆盖全行业70%的出货情况,而且竞争格局稳定,我们只需要把三家数据除以0.7便可推算全行业的整体需求,简便快速地对行业冷暖有一个清晰认知。
其次,怎么去看光伏未来的投资机会?老规矩,要看未来,先回顾过去。
过去10年,光伏行业发生过三次大变革,第一次是尚德英利成立兆瓦级光伏组件生产线,第二次是保利协鑫突破冷氢化工艺占领硅料市场,第三次是隆基股份推动单晶硅片降本替代多晶硅片。
这三次分别对应光伏产业链三个环节组件、硅片和硅料的大幅度降本,实现大规模制造推动发电成本迈向平价。
而这背后,是光伏行业过去10年呈现明显的周期加成长的特征:行业总体在成长,但是周期波动剧烈,主流厂商经常被颠覆,曾经的领先者都是非主流的外来者,光伏行业不断重复穷鬼到首富再到破产的故事。
比如,在尚德英利突破组件工艺之前,是名不见经传的贸易商,保利协鑫突破硅料工艺之前,只是香港上市的二线热电厂,而现在的隆基在爆发之前,只是尚德三线供应商,火热的通威股份,还在生产饲料。
主流厂商不断被颠覆,因为上一波投资的巨量沉没成本捆住了他们难以动弹,拥抱新工艺左右为难,所以规模越大的死的越快。
具体来说。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尤其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大力补贴光伏。
当时的产业链瓶颈在硅料供给,硅料价格暴涨到接近200美元,薄膜路线的性价比凸显,应用材料等半导体公司纷纷推出turnkey生产线,正泰光伏、新奥能源等企业大手笔买入,还有金属硅和废硅回收冶炼等非主流路线。
彼时,保利协鑫发现硅料的制备工艺其实是中等难度的化工流程,所以独辟蹊径招聘一批东北化工厂的工程师,自己设计还原炉和反应釜摸索工艺。2009年,保利协鑫的冷氢化工艺成功落地,震惊全球光伏届,股价也一飞冲天涨了10倍。
汹涌而来的资金推动保利协的产能从5000吨干到了6万吨,与此同时,硅料价格如坠机一样从200美元跌到20美元,从应用材料到正泰、新奥等薄膜企业黯然退场,汉能光伏却在高点接盘了薄膜的故事今天也没有结束,至于金属硅和废硅回收再无提及。
2010-2011年欧债危机消灭德国西班牙的补贴,疯狂扩产的多晶产业链遇到光伏 历史 上最惨烈的供需双杀,当时相对小众的单晶硅片企业降价反应迟钝,单价市占率被挤压至不到20%。
2011年上市的隆基股份手握10亿资金心有余悸,董秘感叹行业这么惨隆基应该能生存下去。
2012年底一个偶然机会,我们坐在钟总身边,在无聊的会议上钟总随手给我们划了一个2013-2017年的单晶降本路线图,并且拆分了新工艺的边际贡献,非常有说服力。
2013-2015年小小的隆基股份在强大的协鑫压力下埋头 探索 这些工艺,直到2015年第一次增发隆基股份成功获得20亿子弹启动单晶硅片第一次大规模扩产。
5GW、10GW、20GW直到65GW的过程像极保利协鑫,50倍的股价涨幅远远超越保利协鑫成为A股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
硅料的技术迭代稳定硅料行业的竞争格局。今年以来海外硅料厂纷纷停产,通威、大全和协鑫等等厂商的市场集中度超过70%,硅料价格的波动率显著下降。硅片的技术迭代正在稳定硅片行业的竞争格局。
今年多晶硅片的市占率降到20%以下,随着隆基股份、中环股份和上机数控等厂商产能的大规模释放,前几位单晶硅片厂商的市占率接近70%。
4月以来单晶硅片价格暴跌,此次产能周期拐点引发暴跌的价格将在今年下半年接近硅片的长期价格中枢2.3RMB左右,以后随着波动率的收敛,硅片价格将缓慢下降
复盘来看,组件、硅料和硅片都发生了技术迭代,最后一个领域电池片依然悄然无息。正是这种悄然无息导致电池片的行业依然分散,面对硅片的产业链博弈始终没有话语权。
从货值计算,电池片的市场容量接近硅片两倍,单位利润率水平不及硅片的1/3,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从十年前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技术演进图来看,光伏的效率排序:异质结(multijunction)?单质结(single-junction)?多晶电池(crystalline si)?薄膜电池(thin-film)。产业层面的两次跳跃间断点完美体现这个效率路线。
市场认为光伏新技术层出不穷,难以辨识真伪。根据第一性原理,这个效率路线图是无可争辩的,背后是材料学的科学逻辑。
上帝早已安排光伏技术的未来,即异质结技术,独有的复合材料结构以及可观的效率潜力。
硅料替代薄膜和单晶硅片替代多晶硅片的过程为异质结替代单质结做好了产业铺垫,因为异质结电池的硅片基底是N型单晶硅片,P型单晶制备工艺可以转化为N型工艺(这并不是跳跃间断点),所以当P型单晶硅片全面替代P型多晶硅片的时候,宣告N型结构替代P型结构的开始。
光伏发电的最后目标是为了上网,但电网不是慈善机构,不会因为企业 社会 责任无限制地接纳光伏。
当光储系统达到发电侧平价,电网就有商业动机接纳光伏,火电被终结。
电网改革放开调频调峰等配售电领域辅助服务市场空间,储能运营商有了稳定收入来源。电网的并网压力倒逼储能需求的启动,电网的改革压力倒逼储能盈利模式的启动。
光伏是光储系统的一级火箭。
储能刺激锂电池下一个超级需求,储能需求和动力需求共同推动锂电池降本增效,反过来加速储能应用,这是光储系统的二级火箭,因此光储系统替代火电的时间或许比大家预期得更快,这个市场空间是两个千亿级市场的叠加,可能在万级别。
总结一下,异质结和储能将是未来光伏10倍股甚至百倍股的诞生之处。
最后的最后,讲一下对周期的理解。在讲周期的时候,从短及长,分为了库存周期、产能周期和经济周期。
库存周期引起利润表的变化,产能周期引起资产负债表变化,经济周期引起技术变化。
再进一步推演下去:
1)引起利润表变化的是营业收入。营业收入由价格和销量决定,价格受制于供需,销量来自于产销率和产能利用率,而产能是来自于资产负债表,所以利润表是资产负债表在当前时点的折现值;
2)当库存周期的价格波动引起利润表变化的时候,企业资产负债表尤其固定资产没有变化。当价格下跌的时候,落后企业的固定成本无法承受冲击,导致落后企业破产,全行业产能收缩,推动产能周期向上;
3)当技术淘汰来临,领先企业的固定成本无法承受冲击,全行业破产。企业固定资产(固定成本)能否承受冲击是区分三种周期级别的标准。
无论是落后还领先企业,本质都是通过折旧收回固定资产投资,所以再漂亮的利润表也无法掩饰虚弱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
在产能周期级别,落后企业被淘汰,领先企业集中度上升,行业越来越稳定,最后产生垄断。垄断是超额利润的来源,这一点对于任何行业都成立,问题在于行业稳定性的持续时间。
对于商业模式和技术进步层出不穷的行业,垄断是个伪命题,美国50年代军方需求孕育了半导体行业,过去50年以来半导体的数轮周期埋葬了无数的半导体领先公司。
当晶圆技术稳定之后才出现了上涨20年的台积电,身后的三星和英特尔进进出出依然动荡,摩尔定律在扩大台积电的护城河,即使在这个领域台积电赚钱依然幸苦。
称霸了CPU领域十几年的INTEL的市场份额被AMD在数年内赶上,新的构架依然在冲击领先者。
更进一步来说,在商业模式和技术进步层出不穷的行业里,企业阶段性的领先甚至会埋藏失败的起因,这就是著名的”创新者的窘境“。
领先者呕心沥血积累起来的庞大固定资产反而成为新一轮技术竞赛的包袱,地位越领先规模越庞大,被抛弃的可能性越大,因为提前计提资产减值就是主动破产,维持产能利用率又加速自我负循环,进退两难。
光伏行业从硅料技术变革到硅片变革再看未来的电池变革,从龙头到落后,从首富到破产,比比皆是。造成这样的局面,
1)技术变革太快所以固定资产淘汰太快;
2)效率溢价不足所以成本属性多于技术属性;
3)成本差异小所以重复性建设经常造成产能过剩。
不过,在经济周期级别,所有的库存周期和产能周期都是不值得一提的。
每一轮经济周期的尾声技术红利消失,增长乏力伴随着危机四起,比如战争、瘟疫或者金融危机,新兴产业完全替代落后产业,国家兴衰亦然,20年代美国超越英国靠的是第二次技术革命驱动的电力和 汽车 等行业,80年代美国超越日本靠的是第三次技术革命驱动的计算机互联网等行业,并不是新教伦理的白人文化也不是美联储滔滔不绝的流动性泡沫。
人、企业和国家一样,周期轮回都依赖于穿越牛熊的伟大产业,核心是基于固定资产的资产负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