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河北光伏弃电_从能量转换角度怎样减少风电和光电的弃电率呢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光伏两大巨头2.从能量转换角度怎样减少风电和光电的弃电率呢
3.光伏、氢能、风电,谁才是最靠谱的未来能源?
光伏两大巨头
几乎与此同时,三大光伏龙头企业隆基、中环、保利协鑫能源共同做出了一个决定:更名。
4月28日,保利协鑫能源正式迎来了它的新名字“GCL科技”。日前,中环股份和隆基股份也发布公告,拟将证券简称分别更名为“TCL中环”和“隆基绿色能源”。
然而,在老字号退出历史舞台、新字号开启未来征程的背后,却折射出领导者的坚守与变革。
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光伏行业投资热潮正在兴起,主导频率正在出现的时代,光伏龙头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
他们各自的选择
2021年3月,GCL科技在业绩预警中公布了新的战略布局:深度聚焦硅材料主业,回归科技创新属性,聚焦颗粒硅业务。
不到一年,这家硅材料龙头企业在北部和西部地区进行了多点布局,并加快了产量扩张。GCL科技透露,目前公司已分别在江苏徐州、四川乐山、内蒙古包头和呼和浩特规划建设了3个10万吨和1个30万吨FBR颗粒硅生产基地。
16年后,GCL最终选择回归硅材料主业。对于GCL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来说,GCL对研发的投资;d在过去的16年里已经成为其最引以为傲的底线。“发展之路没有唯一解,但有最优解:技术是‘第一能源’,创新是对症迷乱的良药。”
近年来,GCL科技一度陷入黑暗时刻。在遭受了过去快速扩张带来的现金流压力剧增的苦果后,公司在颗粒硅新技术的加持下,做了减法,重整旗鼓。
2021年,GCL科技实现净利润50.84亿元,扭亏为盈。并且今年一季度,公司有望实现净利润30亿元以上,创下单季度新高。
困难时期过后,GCL的新技术正不断发挥“反哺”作用,为朱共山开启“第二个光伏春天”。
如果说GCL的更名是一种“劫后重生”,那么中环股份和隆基股份的更名则是新形象的强化。
事实上,无论是GCL科技、中环股份还是隆基股份,这三家光伏龙头企业过去一直被赋予的刻板印象是:三三五四GCL科技是硅材料大厂,隆基和中环都是硅片。
GCL科技借助“科技”之名,赋予外界硅材料技术创新的新属性,中环、隆基则借助新名称,共享业务多元化的内涵。
“公司致力于推动低碳能源转型,长期专注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单晶太阳能发电解决方案。目前主要从事单晶硅棒、硅片、电池及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光伏集中式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屋顶的发展提供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并从2021年开始积极布局和培育光伏制氢业务。”谈及更名原因,隆基股份表示,“绿色能源”二字将强化公司价值。
在中环看来,“TCL”这一名称的超前,不仅进一步加强了与集团品牌的关联,更是借助TCL在母品牌的影响力支撑全球业务发展。
显然,新业务的规划和定位,推动了上述三家光伏龙头企业进入产业竞争的深水区。
可以预见的是,更名之后,光伏龙头企业的下半场征程已经轰轰烈烈铺开。
下半场的比赛
三大龙头光伏企业的更名虽然有点突然,但一切都是蓄谋已久。
当颗粒硅的概念自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席卷资本市场时,GCL更名只是时间问题。
在外界看来,GCL集团曾经在热电、硅材料、硅片上风生水起,但十几年后
在GCL的颗粒硅布局中,中环股份成为其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今年4月中旬,GCL科技与GCL集团、中环股份、TCL科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各方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就投资新型光伏和电子硅材料项目开展深度合作。根据合作协议,各方将建立10万吨研发;呼和浩特市颗粒硅及硅基材料生产及下游使用领域d项目、1万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总投资120亿元。
到目前为止,GCL FBR颗粒硅的计划总产能将达到60万吨,预计今年年底硅材料的总产能将达到36万吨。
当然,在改良西门子法盛行的棒状硅时代,GCL科技及其颗粒硅也面临着其他硅制造商的激烈竞争。同时,技术溢出的风险也让这个资本市场成为热点,需要在技术、人才、设备等关键要素上设置更加严格的壁垒。
因此,GCL在硅材料的下半场竞争中需要加速。
同样,隆基股份、中环股份也需要加速。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隆基股份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809.3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0.74亿元,创历史新高。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6亿元,同比增长17%,净利润26.64亿元,同比增长6%。
去年公司营业收入411.05亿元,同比增长115.7%。净利润44.35亿元,同比增长200.58%;归母净利润40.3亿元,同比增长270.03%。今年一季度,中环股份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9.13%和96.2%。
受益于近期硅片涨价,隆基、中环经受住了上游硅料持续上涨的考验,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但市场对光伏巨头的预期显然更高。
今年以来,a股光伏板块的估值在市场的担忧中被“重刷”。作为龙头的隆基股份和中环股份首当其冲,股价从高点分别下跌了30%和20%。
估值的下降考验了龙头企业的基本面:隆基股份、中环股份急需为自身经营注入新的基因。
于是,隆基股份找到了“绿色能源”,中环股份迎来了“TCL”。
混改后的中央
股份在“TCL时代”狂飙突进,其2021年及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均实现翻倍式增长;而隆基股份在去年及今年一季度的业绩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其所提倡的“绿电 绿氢”的解放方案,试图为未来的增长撬开瓶颈。
在竞争的下半场,中环股份获得了管理体制改革的加持,隆基股份找到了业务发展的突破口。
三大光伏龙头也将在更名中驶向下一站。
相关问答:光伏制氢有哪些上市公司1、隆基股份2、阳光电源3、宝丰能源4、晶科科技5、大唐集团6、亿利洁能7、利用太阳能的制氢系统包括光解制氢、太阳能发电和电解水制氢。太阳能制氢发展近30~40年。太阳能制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技术:热化学制氢、光电化学分解、光催化、人工光合作用和生物制氢。8、在制氢方式中,化石燃料制氢占全球的90%以上。化石燃料制氢主要采用蒸汽转化和变压吸附相结合的方法生产高纯氢气。电能电解水制氢也占一定比例。太阳能制氢发展近30~40年。太阳能制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技术:热化学制氢、光电化学分解、光催化、人工光合作用和生物制氢。:1、早在2018年,隆基就开始关注和布局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近三年来,隆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权威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发合作,在电解制氢设备、光伏制氢领域形成了技术积累。 2021年3月末,全资子公司隆基绿能创投与上海朱雀投资共同成立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氢能产业化布局。2、逆变龙头太阳能是国内最早开展光伏制氢研究的光伏上市公司之一。公司表示,已成立专门的氢能事业部,并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先进的PEM电解制氢技术、可再生能源与电解制氢一体化、氢能优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生产系统等3、2019年以来,高端煤基新材料龙头企业宝丰能源启动制氢项目。 2020年4月,公司“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使用示范项目”在宁夏宁东基地开工建设。该项目将涉及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氢储运、加氢站、氢能运输示范使用、与现代煤化工耦合生产高端化工新材料等多个领域。4、2019年,晶科科技表示:“到2025年,‘光伏+储能’制氢系统技术的巨大进步将具有大规模使用的经济可行性”。为此,公司国内外布局:在国外,公司与空气产品签署2020年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光伏新能源领域开展合作,将“制氢”与“绿色电力”结合起来。 ”;在中国,公司着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的实施。希望能够给到你帮助。相关问答:大突破!太阳能大规模制氢成功,我国氢能源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我觉得这个消息虽然是很振奋人心,很好,但也觉得有些蹊跷,前一段时间日本人刚刚宣布其研制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氢气的,燃料电池汽车,研制方向完全失败了,他们也打算放弃了。现在突然又出来一个太阳能制造氢气成功。是否又要给他们已经打入冷宫的燃料电池汽车续命呢?
当然我觉得研究出来是好的事情,太阳能如果用来发电的话,有一个电源不稳定的问题,如何并网发电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所以对太阳能发的电,弃电现象也是很严重的。假如说用太阳能来制氢气的话。这就两全其美了。一方面能够把太阳能充分的利用起来。一方面又可以大力的开发新能源。真的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希望在这个领域,太阳能转化为氢气的效率能够越来越高,从而使其具有大规模开发的价值。#经济师##策划##新媒体##自媒体##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百粉##正能量##千粉互娱#
从能量转换角度怎样减少风电和光电的弃电率呢
2020年,光伏板块成了“顺周期”的代名词。12月18日上市的光伏ETF,短短4个交易日,已经收获10%以上的涨幅。A股太阳能概念板块总市值已经超过4万亿。比较纯正的概念股隆基股份、阳光电源年内表现极其出色,市值均超过千亿。当然,高瓴资本近期连续大手笔介入光伏上市公司,也是板块不断上涨的重要推手之一。
太阳能板块指数,从3月低点上涨80%!突破了2015年以来的高点!
12月23日,更是出现了批量涨停。
据中国能源报报道,12月22日,中国能源政策研究年会2020暨“中国电力圆桌”四季度会议在京召开。有代表在会上表示,目前国家能源局已提出了“2021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1.2亿千瓦(120吉瓦)”的目标。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始终保持迅猛增长态势。2014—2019年,全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规模分别为3300万、4800万、5400万、6800万、6500万、5600万千瓦,2020年1—10月新增约4600万千瓦。虽然年度新增规模最高达到了6800万千瓦,但这一数字仍低于7400万千瓦的未来10年平均增速要求,也大幅低于1.2亿千瓦的2021年发展目标。
如果能源局此次提出明年风光新增120吉瓦的目标最终兑现,无疑将再度超出市场预期,这也是近期风电和光伏加速上涨的最硬逻辑。从数据分析可知,2019年是一个拐点,2020年的装机量达到近6年来的新高,当然与年初为快速恢复经济而推出的新基建计划有关。
此外, 国内屡屡提高新能源装机目标的主要背景还是碳达峰与碳中和任务的倒逼。 所谓碳中和,就是指通过植树吸收的二氧化碳抵消掉平时生产生活的二氧化碳排放。在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并且确定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达峰),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12月21日,国新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
12月22日,202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风电光伏发展,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储存能力。
中泰证券电新首席研究员苏晨认为,上述120吉瓦的风光新增装机目标拆解后,预计风电占到40吉瓦、光伏是80吉瓦。据苏晨团队测算,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由20%提高至25%,则2021年到2030年风、光年均新增装机将分别提升至48吉瓦和108吉瓦,总计年均新增装机156吉瓦。显然,这将给相关的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成长空间。
然而, 真正的问题并非快速提高装机量,而是电网如何消纳风光发电的问题。每年风电和光伏,大约有500亿度电被浪费。
从能源局数据可知,新能源电力的消纳正处在瓶颈期,前几年弃风率一直在15%左右,2018年弃风率下降到7%。光能弃电率前几年在10%左右,2018年下降到3%。不过这两个数据有迷惑性,3%、7%数字只是各省平均值。风电大省新疆、甘肃、内蒙弃风率仍然非常高,光电大省西藏、新疆弃光率也非常高。光伏和风电的不稳定性,是电网消纳的最大难题。
自2017年以来欧洲在近50%的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部署了电池储能系统。仅德国2019年为数万家庭部署了家庭储能系统,总容量在1GW左右。所以在目前,要支撑宏伟的新能源发电规划,必须要解决新能源的消纳难题,方案之一就是储能。
储能对于光伏和风电并网的利好毋庸置疑,促进消纳,提高电力品质和可靠性,保证系统稳定等。然而,在主流竞价模式下,光伏和风电的盈利已被极度压缩,额外增加约1MWh,200万元的储能支出无疑雪上加霜。这才是未来新能源面临的主要障碍。不管怎么样,储能的机会很大就是了。所以, 对于股市来说,与其炒光伏,炒风电,不如炒储能。
重点公司:
南都电源(300068)
公司自 2011 年进入储能领域,具有多年项目经验,公司已经具备了 从储能产品系统的研发生产、系统集成到运营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能 力。此前国内储能主要以用户侧储能为主,规模较小,随着经济效益 提升与国家能源战略推进,预计未来电网侧、新能源发电侧储能需求将会快速发展,公司在储能领域具有明显先发优势,有望直接受益。(摘录自国海证券研报)
新雷能(300593)
公司 Q3 实现净利润 1.63 亿元,同比实现了翻倍以上的增长, Q2 归母净利润中包括业 绩补偿收益 2.6 亿元,剔除一次性收益的影响,公司 Q3 业绩同比、 环比增长趋势明显,得益于公司三大业务同步向好:1)通信 5G 及 数据中心后备电源需求大幅增长,公司产品出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 带来业绩贡献;2)民用动力产品出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储能 产品营业收入及业绩贡献比去年同期增长,虽然目前海外疫情持续, 数据中心类、储能等业务展业逐步恢复。
易事特(300376)
公司今年八月份完成国资入股并在10月底完成新一届领导决策层的换届,随后推出新的融资项目。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以技术研发为导向,专注在5G数据中心供电产品和系统领域、新能源 汽车 及充电设施领域和储能及能源互联网系统领域的研发投入。
作者:丁臻宇 执业证书:A0680613040001
文中上市公司仅作为案例分析,非个股推荐,数据均可公开获取,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光伏、氢能、风电,谁才是最靠谱的未来能源?
充分发挥光伏风电互补特性,寻找风光最优配比。光伏与风电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风光出力叠加后最大出力系数及日最大峰谷差较光伏有所下降,平滑了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性,降低对负荷的负效应,因此,需充分发挥光伏风电互补特性,寻找风光最优配比,才达到消纳新能源规模最大的目标,减少风电和光电的弃电率。
未来能源向我们走来,但若要取代化石能源,并非易事。
“我们以碳中和来推动能源转型,从对化石能源系统的依赖转到以新能源、电气化为主体的方向上来,这里面遇到的挑战和问题也不少。” 7月8日,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福强在未来能源大会上表示。
国家电投集团吕锡嘉表示,“不论是做CCUS(碳捕集、固定与利用),还是做氢能储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高投入低回收的阶段,因为技术的更新换代,技术产业链的成熟,需要的是碳市场,包括国家政策、金融市场的完善。”
挑战不小,机遇也很大。清洁能源成本在降低,技术难关也正在被攻破。从2015年到2020年,车用燃料电池技术跨越式发展,已经形成产业化;氢能的储存和载体技术将逐渐成熟;电力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应用越来越广泛。
光伏技术日渐成熟
作为清洁能源的一个重要方向,光伏技术越来越成熟,产业规模也日渐扩大。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利用的是可再生的太阳能,中国幅员辽阔,太阳能资源丰富。
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组、并网逆变等多个环节,近年来各个环节的技术均有突破提升,从而降低了光伏发电的成本。
今年以来,光伏产能扩张狂飙突进。根据黑鹰光伏统计,2021年上半年光伏企业产能层面的投资接近4000亿,投资规模同比增长接近一倍。
其中,单个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59个之多,在100亿元以上的项目达13个,从数量上看,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9.46%和62.50%。
近期国家能源局下发了通知,准备在全国启动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通知要求,党政机关单位建筑屋顶的面积,安装光伏发电的比例不能低于50%;学校、医院等公共屋顶的总面积不得低于40%;另外,一些厂房的比例不低于30%。
而光伏发电为直流电,直流电应用范围较小,需要变换成交流电才可以广泛使用,而且光伏发电有波峰波谷的阶段,这样就造成弃光弃电的现象,储能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这便需要利用另一种绿色能源——氢能。
氢能储运是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最钟情于氢能,他认为电和氢未来将取代柴油、汽油、煤油,成为储能和新能源 汽车 的主要载体。
“氢能在新能源革命中占有战略地位,其战略意义在于可再生能源转型中的大规模能量储存与多元化利用需求。”欧阳明高指出,氢能储能是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核心技术,交通会是氢能利用的先导领域,将带动氢能的全面发展。
欧阳明高预测了新能源 汽车 的市场潜力,“2021年前五个月中国新能源 汽车 总销量已经突破 汽车 总销量的10%,保有量超过600万,以后还会持续增长,今年估计产量会超过200万。我们估计明年会400万,后年600万,现在就是到了快速增长的时候了。2030年预计会到8000万,2035年1.6亿,2040年3亿。3亿辆电动车,意味着我们的储能潜力是多大呢?如果一辆车耗用65度电,车载储能的容量就是大约200亿度电,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目前中国每天的总电量。”
不过,氢能面临着运输、储存经济性不高的问题。
“车载储氢是个问题,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都不太理想,比如我们现在主流的高压气频,储氢的密度和成本都还不够理想,储氢密度大概100公斤5公斤氢,成本偏高,它的下降会比燃料电池发动机下降的幅度要慢,所以重载商用车车载的储氢密度和成本目前是不理想的,是我们当前的一个技术挑战。”欧阳明高表示。
而在氢能储运技术方面,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设想。
欧阳明高介绍称,第一是可以利用特高压输电线路,把电从新疆等地输送过来,然后再制氢,这个成本是比较低的;第二是利用氢能载体,液氨很容易分解出氢,而且分解的能耗很低,液氨的质量储氢密度和体积储氢密度都是最高的,这样就可以先制氨,运输,再制氢。
电是最高品位能源?
在中国能源网首席研究员韩晓平看来,电是唯一最高品位能源,没有之一。
“其实氢是电的延伸,绿氢就是绿电,如果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以后就知道,氢是一种边际能源,解决一些边际特定需求,主要的需求还是要靠电,如果我们不靠电,转个圈去用氢的话,那就违反了第一性原理。没有必要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增加了很多成本和损耗浪费,最后达到的还是同样一个目标。”韩晓平说道。
他还认为,碳中和其实就是电力系统最主要的任务,当电力系统能够覆盖所有能源90%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实现碳中和,维持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将成为下一步电力工作持续的目标。
关于电力能源数字化,国网能源研究院数字经济所孙艺新描述了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将一些数字化技术应用到传统的能源生产消费平台之中;第二个场景是把需求侧资源充分的挖掘出来,实质上这个也是一种增加能源供给的方式;第三个场景是,把数字能源作为用能权交易的统一媒介,可以解决目前能源在生产端、流转端,乃至消费端,多个链条之间存在结算、赋税,可能都存在一些断点的问题。
华为数字能源总工程师张广河讲述了一个智能光伏的概念,“分布式光伏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这是非常大的挑战。其次是散点部署,对于这种颗粒度非常小的站点管理,华为公司非常有经验。如果是零零散散的,最后这张网可能就废了。所以第一要保障系统安全,不能着火,不能让老百姓受伤;第二必须得做主动安全的设计和全网管理。发电量要发的清清楚楚,用的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