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西澳洲光伏储能会议_新能源迎来大牛市光伏批量涨停关注具备成长性的公司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光伏发电储能预制舱的应用场景?2.新能源迎来大牛市 光伏批量涨停 关注具备成长性的公司
3.科士达肖怀宇:未来最大的机会还是在储能
4.汽车人特斯拉在华建储能,野心勃勃
光伏发电储能预制舱的应用场景?
光伏发电储能集装箱预制舱是一种高效、环保、安全、灵活的能源储存系统,具有以下几个应用场景:
1. 野外作业:在缺乏电力供应的野外作业场所,如矿山、石油钻井等,能够提供可靠的电源。2. 紧急救援:在地震、洪水等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移动电源提供应急电力。
3. 新能源储存:与光伏电站配合使用,可将剩余电量储存起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4. 设备后备电源:可作为大型设备的后备电源,保证设备在断电时能够正常工作。
新能源迎来大牛市 光伏批量涨停 关注具备成长性的公司
公司2020年光伏交付量已超澳洲第二至第六名总和,处于领先地位。
作者|韦世玮
编辑|石亚琼
**
近年碳中和概念的大热,让越来越多人关注到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日前36氪接触到OneStopWarehouse,即是一家居民侧“光伏+储能系统集成为核心的澳洲新能源公司。
具体来看,OSW成立于2013年,主要商业模式是面向欧洲市场,通过零售商及安装商销售和部署光伏及储能系统。截至目前,公司已在澳洲为超过60万个家庭提供了光伏发电系统,其供应链覆盖中国、美国、欧洲、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同时,公司还开发了首个端到端碳交易平台,通过收集所有客户的碳排放,出售给火电站等需要付碳税的公司。
OSW联合创始人Anson告诉36氪,尽管公司看似一个分销商,但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定位成一家以数字化平台为底层逻辑的光储集成商,核心研发团队不断根据客户、运营的痛点,自主开发系统,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增加客户粘性。
在客户端,公司为客户提供一套网络协同平台,帮助客户管理终端用户数据、降低运营成本、提供金融/碳交易服务,类似于“设备+金融的SaaS提供商。
在运营端,公司针对新能源系统销售的特点,定制化开发了提升内部运营、服务供应商物流体系的信息化系统,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销售精度和供应商体验,让OSW能以远低于行业水平的获客成本交付和部署光伏+储能系统。
现阶段,太阳能和储能领域有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方式。其中,集中式指地面电站,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或是基础建设尚未完善的缺电国家,都主要使用该发电方式;分布式指屋顶光伏,美国、澳洲、欧洲等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则主要采用该方式。
整体来看,在万亿级太阳能和储能市场中,地面电站占比70%-80%,屋顶光伏占比20%-30%。预计未来五年,屋顶光伏占有率将赶超地面电站,减少人们对电网的依赖,满足用户的太阳能、储能自发自用需求。届时,太阳能市场的安装量预计达到300GW规模/年,其中屋顶光伏加储能市场预计将超过1万亿/年。
面向澳洲市场,OSW聚焦长尾客户群体,为中小客户提供个性化配套的打包设备。基于澳洲地广人稀的特点,OSW也通过区域性渗透,关注分散在各地的安装工,为他们解决安装太阳能、储能的痛点。简单来说,澳洲市场就是OSW业务拓展的试验场,在每个城市的业务拓展过程中,公司的市场经验和业务逻辑、信息化系统也在不断迭代。
与同行相比,OSW在供应链方面拥有较多规模化效益产生的成本优势。在Anson看来,公司的优势更多是与核心供应链之间长期、稳定、可靠、互信的关系,比如在限电、缺货、涨价的市场环境下,上游公司会优先给予公司支持。
同时,由于公司在电力行业多年积累的经验,对市场终端有着准确的理解,上游公司在开发下一代产品时,会邀请公司参与设计,例如储能逆变器的调峰调频、新增4G模块等,方便公司更好地调整后续的业务规划。
Anson谈到,OSW从成立至今已形成两大核心优势,一是公司的渠道深度和客户粘性,目前OSW市占率近30%,年光伏交付量已超过澳洲第二名到第六名总和,覆盖全澳洲,处于领先地位。OSW可利用已建立的渠道在产品组合上向充电桩、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绿色居民信贷等领域进行延伸。
二是公司已构建了一套成熟的业务模式,以及持续迭代的户用分布式光伏的销售数字化系统,结合自身的供应链能力和资源,能快速地导入到其他未进入市场,实现市场区域的拓展。
下一阶段,OSW将利用其已经形成的核心能力,在品类延伸、客户粘性、区域拓展等方面继续发力。公司目标到2030年,为全球范围内1000万个家庭提供光伏+储能系统,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与终端用户之间的长期联系,提供持续有效的清洁能源服务。
营收方面,2020年OSW营收超5亿澳元,与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头部光伏组件、逆变器、储能厂商均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公司预计2021年营收将超6亿多澳币。
目前,OSW正在寻找市场化融资,目标规模6000-8000万澳元。据了解,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产品/服务品类,迭代信息化系统,提升客户体验;二是拓展欧洲市场,在本地导入优势的信息化系统和供应链资源,建立本地销售渠道,逐步建立市场优势。
科士达肖怀宇:未来最大的机会还是在储能
2020年,光伏板块成了“顺周期”的代名词。12月18日上市的光伏ETF,短短4个交易日,已经收获10%以上的涨幅。A股太阳能概念板块总市值已经超过4万亿。比较纯正的概念股隆基股份、阳光电源年内表现极其出色,市值均超过千亿。当然,高瓴资本近期连续大手笔介入光伏上市公司,也是板块不断上涨的重要推手之一。
太阳能板块指数,从3月低点上涨80%!突破了2015年以来的高点!
12月23日,更是出现了批量涨停。
据中国能源报报道,12月22日,中国能源政策研究年会2020暨“中国电力圆桌”四季度会议在京召开。有代表在会上表示,目前国家能源局已提出了“2021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1.2亿千瓦(120吉瓦)”的目标。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始终保持迅猛增长态势。2014—2019年,全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规模分别为3300万、4800万、5400万、6800万、6500万、5600万千瓦,2020年1—10月新增约4600万千瓦。虽然年度新增规模最高达到了6800万千瓦,但这一数字仍低于7400万千瓦的未来10年平均增速要求,也大幅低于1.2亿千瓦的2021年发展目标。
如果能源局此次提出明年风光新增120吉瓦的目标最终兑现,无疑将再度超出市场预期,这也是近期风电和光伏加速上涨的最硬逻辑。从数据分析可知,2019年是一个拐点,2020年的装机量达到近6年来的新高,当然与年初为快速恢复经济而推出的新基建计划有关。
此外, 国内屡屡提高新能源装机目标的主要背景还是碳达峰与碳中和任务的倒逼。 所谓碳中和,就是指通过植树吸收的二氧化碳抵消掉平时生产生活的二氧化碳排放。在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并且确定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达峰),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12月21日,国新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
12月22日,202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风电光伏发展,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储存能力。
中泰证券电新首席研究员苏晨认为,上述120吉瓦的风光新增装机目标拆解后,预计风电占到40吉瓦、光伏是80吉瓦。据苏晨团队测算,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由20%提高至25%,则2021年到2030年风、光年均新增装机将分别提升至48吉瓦和108吉瓦,总计年均新增装机156吉瓦。显然,这将给相关的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成长空间。
然而, 真正的问题并非快速提高装机量,而是电网如何消纳风光发电的问题。每年风电和光伏,大约有500亿度电被浪费。
从能源局数据可知,新能源电力的消纳正处在瓶颈期,前几年弃风率一直在15%左右,2018年弃风率下降到7%。光能弃电率前几年在10%左右,2018年下降到3%。不过这两个数据有迷惑性,3%、7%数字只是各省平均值。风电大省新疆、甘肃、内蒙弃风率仍然非常高,光电大省西藏、新疆弃光率也非常高。光伏和风电的不稳定性,是电网消纳的最大难题。
自2017年以来欧洲在近50%的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部署了电池储能系统。仅德国2019年为数万家庭部署了家庭储能系统,总容量在1GW左右。所以在目前,要支撑宏伟的新能源发电规划,必须要解决新能源的消纳难题,方案之一就是储能。
储能对于光伏和风电并网的利好毋庸置疑,促进消纳,提高电力品质和可靠性,保证系统稳定等。然而,在主流竞价模式下,光伏和风电的盈利已被极度压缩,额外增加约1MWh,200万元的储能支出无疑雪上加霜。这才是未来新能源面临的主要障碍。不管怎么样,储能的机会很大就是了。所以, 对于股市来说,与其炒光伏,炒风电,不如炒储能。
重点公司:
南都电源(300068)
公司自 2011 年进入储能领域,具有多年项目经验,公司已经具备了 从储能产品系统的研发生产、系统集成到运营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能 力。此前国内储能主要以用户侧储能为主,规模较小,随着经济效益 提升与国家能源战略推进,预计未来电网侧、新能源发电侧储能需求将会快速发展,公司在储能领域具有明显先发优势,有望直接受益。(摘录自国海证券研报)
新雷能(300593)
公司 Q3 实现净利润 1.63 亿元,同比实现了翻倍以上的增长, Q2 归母净利润中包括业 绩补偿收益 2.6 亿元,剔除一次性收益的影响,公司 Q3 业绩同比、 环比增长趋势明显,得益于公司三大业务同步向好:1)通信 5G 及 数据中心后备电源需求大幅增长,公司产品出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 带来业绩贡献;2)民用动力产品出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储能 产品营业收入及业绩贡献比去年同期增长,虽然目前海外疫情持续, 数据中心类、储能等业务展业逐步恢复。
易事特(300376)
公司今年八月份完成国资入股并在10月底完成新一届领导决策层的换届,随后推出新的融资项目。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以技术研发为导向,专注在5G数据中心供电产品和系统领域、新能源 汽车 及充电设施领域和储能及能源互联网系统领域的研发投入。
作者:丁臻宇 执业证书:A0680613040001
文中上市公司仅作为案例分析,非个股推荐,数据均可公开获取,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汽车人特斯拉在华建储能,野心勃勃
6月5日,科士达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馆发布新品逆变器
《中国能源报》:光伏行业补贴逐年退坡,行业预计将在2021年实现平价上网。科士达作为一家深耕光伏领域多年的企业,您如何看待平价上网前期光伏行业的发展?您认为在2019-2020年的窗口期,光伏行业需要面对哪些挑战?
肖怀宇: 平价上网是光伏未来的必然趋势。从目前的整体成本上来看,只有在部分利用小时数超过1500小时的区域可以达到, 但目前在全国开展平价是不现实的 。而随着技术的提升和整体成本的下降,一旦全国范围内都实现了光伏平价,市场将是巨大的,我们对光伏平价的前景十分有信心。
在窗口期,我认为要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坚持到平价时代到来,第二练好内功, 也就是保证品质和并控制成本 。近年来,科士达一直执行“稳中有进”的理念,不管是资产负责率和现金流都优于同行。我们的UPS和充电桩业务一直在 健康 发展,逆变器也在全球市场做了布局,去年“531政策”出来以后对我们造成一些影响,但对我们整个全球产品的销售和出货没有根本的影响,所以会有比较好的平衡。
《中国能源报》:随着光伏平价上网迫近,降本增效成为光伏行业的迫切需求。逆变器作为光伏发电的关键设备,科士达智能逆变器将如何助力光伏实现这一目标?
肖怀宇: 科士达作为设备供应商,如何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是我们的工作重心。科士达的产品已经得到了光伏市场主流客户的认可,但我们仍需要不断提高品质, 保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低的故障率 。在成本方面,逆变器在光伏里的成本只有5%左右,除了通过增加单机容量、降低逆变器的成本以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逆变器来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以及后期运维成本。
随着平价上网目标的临近,1500V光伏发电系统在降低初始投资、度电成本以及增加系统发电量方面的优势明显,目前已成为助推平价上网的利器。科士达秉承“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的理念,在1500V光伏发电系统中可以提供包含逆变器、汇流箱、中压系统、监控系统及电站控制系统在内的全套1500V解决方案,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助力平价上网和服务客户。
《中国能源报》:新的发展形势对逆变器的功率等级、电压等级、容配比等指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士达将如何实现技术的更新迭代?您认为逆变器的技术升级将带来哪些新功能?
肖怀宇: 针对平价上网项目,科士达围绕核心设备被光伏逆变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一直在不断地 探索 和研究,产品的功率等级、功率密度、散热能力、可靠性、稳定性以及产品的电压等级和容配比等方面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在功率等级这方面,科士达集中式逆变器推出了单机功率为1500V/3.125MW的机型,组串式逆变器我们推出了单机为1500V/100kW-175kW的产品,可以针对性地匹配国内外客户各种平价上网项目的需求。
在容配比方面,我们的全系列产品都可以满足1.3倍以上超配应用,可以更好的降低客户的LCOE;为适应组件技术及光伏系统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产品都可以兼容双面组件的接入,最大限度的提升客户发电量,产品在环境温度50度的环境下满足1.1倍过载长期运行,确保在恶劣环境下不降额,集成夜间SVG功能、IV曲线扫面功能、直流拉弧监测等功能,从而帮助客户降低初始投资、提升系统发电量、调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中国能源报》:“光储充”作为光伏领域的新突破口,多地已积极布局“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科士达如何看待“光储充”项目的未来发展前景?
肖怀宇: 光伏系统必然配搭储能系统,光伏发电系统是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发电系统,在全球减少碳排放的大趋势下,光伏发电凭借资源易获取,成本快速下降,安装规模灵活且环境限制小的特点,在较发达地区各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比不断增大。
作为国内电芯企业的目标市场,光伏储能项目中,对电池需求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大型光伏并网储能系统和家用离网或并网储能系统。 光储充最核心的就是“储” ,要么是光储、储充、光储充一体化,至于商业模式则可能包括数据中心的储能方案、工商业侧充电桩加储能、电网侧调频、分布式储能等。
《中国能源报》:早在20多年前,科士达UPS产品就已进入欧美市场,经过二十多年发展,请问科士达目前在海外市场有何布局?
肖怀宇: 科士达UPS产品经过多年的海外拓展已经发货一百多个国家,在行业研究机构IHS的排名中UPS发货量全球排名第六位,全国第一位。光伏的海外市场开发相对来说晚一点,目前我们在独联体和东南亚区域都取得了一些突破,去年的IHS逆变器发货量排名我们也进入全球前十。
科士达针对海外的光伏重点市场已经设立了十几个办事处,中长期来看我们比较看好欧洲已实现平价上网的部分区域,光照条件优越的中东地区,以及电力缺口较大的拉美地区。 另外我们认为未来最大的机会还是在储能,储能市场的扩大仍然在于电池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科士达和宁德时代已经宣布设立合资公司专攻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双方强强合作的结果未来将会在储能市场上拿到较大份额。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责编 | 卢奇秀
推荐阅读
行业竞争激烈,各家都拿出看家本领(文末有美女哟)!
光伏行业强强整合时代正式开启,华能集团将收购协鑫新能源51%控股权
2019 SNEC 现场 | 隆基新品亮相,将加速平价上网
特斯拉储能国产化,给储能与电动车产业链进一步融合,创造了一个现实样板。
文 /《汽车人》黄耀鹏
4月9日,马斯克用一个新项目,证明“宏图3”(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固定储能)构想,不是忽悠。
这一天,特斯拉正被重用的高级副总裁朱晓彤和上海常务副市长吴清,共同见证了特斯拉超级储能超级工厂的签约仪式。
花相似,味不同
该工厂仍在临港,规划生产的是面向商用的储能电池(Megapack)。初期产能1万台电池组,储能规模40GWh。该厂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预计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
如果成功,又是一个上海速度,又为上海创造了另一个千亿产值。而上海方面的措辞则是,“上海服务、临港速度”。
特斯拉这次签约新项目,和2018年谈电动汽车超级工厂时,环境已经大不相同。特斯拉进入中国做电动车的时候,中国电动车产业链还不够完善,特斯拉带来了一些技术标准和设计经验,重要的是其需求,拉动并组建了一条围绕着其运作的供应链。
现在,全世界光伏产业已经到处开花,中国光伏硅片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光伏摆脱“垃圾电”帽子的,正是储能。
绿色的风光能源,因为它靠天吃饭的波动性,对电网净负荷来说都是“垃圾电”。电网对负载和供能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有严苛的要求。以前都靠火电调峰,而继续发展火电,与减碳目标相悖。因此,储能就应运而生。当前发达国家市场上,4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是需求的重点。
因为美国、澳大利亚电网的拉胯(英国稍好),特斯拉Megapack电池正成为这些地方最受欢迎的储能产品,特斯拉在这些市场没有对手。
特斯拉在临港即将开工的储能工厂,规模很庞大。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速达170%。如此算来,特斯拉工厂占据了去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大概30%。
认知两极化
对于特斯拉电动车,不管是如何看待这个产品的,对特斯拉本身的江湖地位,认知基本是一致的。有意思的是,对于特斯拉储能业务的地位,认知趋向两个极端。
一种看法认为,特斯拉储能是这个赛道的头部玩家。2022年,特斯拉在储能和光伏上收入达到39亿美元,增速40%。
而中国国内A股323只储能概念股,其中“派能科技“号称第一股,其2022年前三个季度营收接近36亿人民币。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摊算到全年,不过7亿美元的样子,和特斯拉的储能业务没法比。
从营收角度,不管面向光伏电站的Megapack,还是面向居民的Powerwall,特斯拉产品在全球范围,都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后面会谈到。
特斯拉很愿意把澳洲的350MW规模的储能电站项目,拿出来作为商业成功的例证。确实,和现在火电机组动辄1000MW相比,350MW似乎也不是很大。
这个认识是不妥的。在光伏领域,50MW就不算小了。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光伏并网12GW,这里面大部分都是100MW的光伏电站。所以特斯拉给澳洲光伏项目匹配了350MW的储能,还是值得炫耀一番的。
另一种说法认为,特斯拉储能业务的竞争能力,放在中国,就不够看了,这就要谈到中国的特殊性。
中国两大主力电网的普遍性和可靠性,让即便是偏远山区的居民,也能享受到便利的基础设施。面向居民的储能,在中国缺乏业务扩展空间;而商用储能,则存在价格竞争力问题。
和电动车一样,特斯拉也是储能的系统集成商。但是和车不同的是,储能电池日益与电动车所用的动力电池,从外观到设计、从控制技术到商业逻辑,都分化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业务方向。不过两者的技术基底和生产逻辑,几乎毫无轩轾。
储能电芯与动力电池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更重视循环寿命,对车载动力电池非常计较的体积(其实是功率密度),不大在意。
国内的电池单体(电芯),基本形成了大单体路线,从280Ah到560Ah,也就是一块电池包含1度电到2度电,这和车载动力电池,已经大不相同。
相同的部分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供应商,所有排名前10的动力电池生产商,也都是储能电池的大生产商。和车载电池一样,做储能业务的特斯拉,也是这些供应商的下游客户。
当前储能领域产业链已经足够成熟,特斯拉很难带来新东西,它是来蹭成熟产业链的。即利用中国的大规模、低成本、高可靠的电池供应,组成产品,出口海外,打遍欧美无敌手。这多少沾了了中企(主要是集成商)出海有门槛的光。
而电芯、逆变器、集装箱(组成机组的外壳)、电缆,特斯拉统统采购,组装成产品完事。唯一其真正自产的东西,就是一套控制系统(类似于车载的BMS,只不过控制策略不同)。
对于个人消费者,特斯拉名气大挺有用;但对于电网储能的B端客户,这套营销手段可谓毫无用处。
电网采购储能走的是招标流程,几十个参数(电芯循环次数、高低温性能、安装、维护、管理)报上来就完事了。特斯拉Powerwall的壳子造的确实精致,但电网储能集装箱就是一个带散热的大铁壳,外观根本不讲究。特斯拉在中国走竞价,第一轮就会被刷掉。
产业链融合
也有人认为,储能所用的电池,可以承接退役的动力电池。
特斯拉临港电动车工厂,2018年夏天签约,2019年初开建,当年末第一辆车就下线了。而在2018年的时候,进口特斯拉已经开始上量了。现在2024年开始生产储能设备,刚好最早一批进口特斯拉电池开始迎来退役潮,是否准备拿回收的动力电池做储能电芯呢?
前些年确实有这些考虑。有些小型储能设备(比如离散居民点、村落所用的孤立设备),的确用了退役动力电池。靠回收动力电池,一个是来源不稳定,另外关键的是这些电池已经不满足大型专用设备的需求了。一句话,并网储能设备,必须用专用电芯。
不过,根据国家法律,主机厂需要承担退役电池的处理责任。主机厂倾向于将这些电池还给电池厂,由后者组建专业处理工厂,运营回收生产线。最开始的时候,这些电池都是无偿给予电池厂,后来正极材料价格涨了,电池厂必须花钱收购退役电池。
现在情况又反转了。截至目前,退役电池和生产过程中不合格的动力电池,最常见的去处,不是充当储能电芯,而是直接拆解,电池材料部分回收(通常是有利可图的正极金属),其他部分做无害化处理。
但是,储能产业链仍然是与电动车产业链有密切关联的一体两面。
储能与动力电池实际上共线生产,无须单独建设生产线。这让电池生产商能够根据两个区隔但有联系的市场需求,规划产能更有余裕。比如动力电池需求走低,可以将产能更多地向储能倾斜。后者的整体需求虽然仍小于前者,但增速比前者快。
而特斯拉作为系统集成商,一直同时介入两个领域,现在它在中国的产能把两个链条串起来。虽然打的是可持续能源供应这个旗号,但对于远离高速公路、远离电网调配的偏远地区,风光与储能设施连接,可以为电动车提供能源支持。
这对于美国、澳洲等国家有现实意义;对中国而言,价值较低,因为中国电网覆盖不到的公路已经凤毛麟角了。
换一个思路,即将车载电池能源、储能设施,都作为能源网络的一部分,低碳甚至零碳模式的功能方式,就建立起来。
在业务层面,它们互相支持、互相赋能。像比亚迪、长城这种兼具电池供应商和主机厂的企业,介入储能业务,其实比特斯拉更具成本优势。
只不过,国内储能市场主要面向B端,吃规模的程度,甚至超过动力电池,毛利率偏低。他们暂时做的愿望不太大,但如果电动车增长陷入瓶颈后,这条电池产能的第二出路,就凸显出现实价值。
特斯拉在上海建立储能工厂,本意是利用国内相关产业链优势,强化自己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力。上海方面因为工作机会和税收能留在境内,非常乐于合作。
特斯拉这一举动,也给两个产业进一步融合,创造了一个现实样板。从这个角度看,特斯拉储能国产化,有不亚于当初电动车落地的积极意义。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