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恒大光伏_无锡恒大电子科技值得去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郭新民和金所军什么关系2.无锡恒大电子科技值得去吗
郭新民和金所军什么关系
郭新民和金所军是两位中国企业家之间的关系。郭新民是中国知名企业家,担任着海尔集团的董事长和CEO,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领袖之一。而金所军则是中国华为公司的高管,担任着华为公司的副董事长。两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是中国企业家圈子中的重要人物,同时他们的企业也都是中国国内的知名企业。尽管两人所在企业的行业不同,但他们的企业都在推动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家圈子中的一种合作和交流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企业家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无锡恒大电子科技值得去吗
7月27日,恒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恒大健康/恒大集团”)对外发布公告,公告内容显示,恒大健康董事会建议公司名称更改为中国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恒大汽车。董事会表示,建议更改名称符合公司及股东的整体利益。
受集团更名影响,截至7月30日16:00收盘,恒大健康股价为34.45港元,与7月27日最低点相比股价上涨32%。市值达2976.48亿,与今年市值最低407.8亿元时相比,恒大健康市值暴涨2568.68亿元。
相比于2019年年初恒大健康高调进军汽车领域,进入2020年恒大的汽车业务却更显低调,今年5月份传出恒大高管团队生变,恒大国能新能源汽车集团董事长、NEVS创始人蒋大龙离职,使得恒大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同时,关于恒大造车的不确定性猜想增多,恒大集团在造车方面的投入多少?落地执行情况如何?此次恒大改名到底能否支撑起恒大造车的业务,这些问题成为外界重点关心所在。
1
恒大新能源投资147亿元占集团营收2.6倍?
根据恒大集团官网显示,恒大集团旗下业务主要有地产、新能源汽车、旅游、健康及其他(恒大人寿、恒腾网络)等板块。
在汽车业务板块方面,按照恒大健康发布的更名建议公告显示,恒大健康汽车业务已构建覆盖动力电池、动力总成、先进整车制造、汽车销售及智慧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在各关键环节拥有世界顶尖的核心技术,并实施全球一体化研发模式,在中国、瑞典、德国、英国、荷兰、奥地利、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协同研发,力争在3–5年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
汽车预言家梳理恒大健康发布的2019年年报发现,恒大健康2019年销售额88.7亿元(含会员消费额82.1亿元),同比增长156.4%;营业收益56.36亿元,同比增长79.9%;毛利润18.87亿元,同比增长64.8%。营业额主要为健康管理分部收入。新能源汽车业务方面,恒大共取得6.6亿元的营收,占集团总营收的11.7%。其主要来自锂电池销售的收入为5.88亿元,提供技术服务6580万元,汽车组件销售额692万元。如果仅从营收占比来看的话,汽车业务显然不是主流,根据年报显示,2019年汽车业务净利润亏损达33.1亿元,成为恒大健康亏损最大的业务板块。
在投入领域,按照恒大健康此前的规划显示,恒大三年内将在汽车领域投资450亿元,其中2019年投资200亿元。在今年3月31日,恒大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恒大健康首席财务官潘大荣表示,2019年恒大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投入为147亿元,占计划投资比为73.5%,同时业绩显示新能源汽车业亏损33.1亿元,也这使得外界关于恒大造车方面产生一系列联想,甚至有声音认为恒大造车是雷声大雨点小。
针对恒大健康企业业务的亏损,恒大官方解释是,新能源汽车业务亏损主要是由于该业务尚属拓展投入阶段,购买固定资产及设备、研发等相关费用及利息支出增加所致。不过,恒大健康的管理层认为,汽车行业产业链长、回报周期长,拓展初期出现暂时性经营亏损属正常情况,公司对新能源汽车业务未来发展有信心。
2
恒大改名能配得上恒大汽车业务吗??
对于恒大健康更名恒大汽车,恒大官方表示这是由于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集团最重要的业务。恒大健康强调建议改名不会影响股东任何权利,现有发行的股票将继续做新名称股份之所有权凭证,毋须因更改名称生效而更换,继续有效做买卖、结算及等用途。简言之,恒大健康表示,改名不会对现有的局面产生影响,股东不必为更名产生任何担忧。
事实上,受改名影响恒大健康股价开始出现一定程度上涨,甚至有舆论认为这是恒大迎合市场政策需求追热点。分析人士认为恒大健康改名恒大汽车使得恒大汽车在市场上辨识度提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投资者信心。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接受汽车预言家采访时表示,恒大健康改名目前只是处于建议阶段,上市公司出现更名情况有配合主营业务变更或企业所有权更迭;迎合市场热点,以获取更高的溢价;业绩不达标,被动更名,比如被冠以“*ST”字样等。从恒大健康披露的公告来看,属于主营业务变更而进行更名。同时,上市公司更名需要证监会一定时间的批复,而且证监会对于利用热点炒作的行为持打击态度。
作为恒大集团的掌门人,许家印近几年一直以跨界创业为外界热议。在进军造车领域前,恒大业务涉及房地产、健康产业、以及农副产品和光伏等产业。不难发现,恒大业务有以下特点:
一、围绕地产业务开展跨界投资;
二、紧跟国家政策,围绕“国家战略”布局;
三、大投入、大规划、大目标;
四、其他业务快进快出,保证主业不受影响。
近几年,中央多次强调房地产市场“房住不炒”的原则,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提高,房地产增长速度或将有所放缓。作为百万消费级别地产之外的第二大产业,汽车制造业是工业领域技术密集、投资巨大、利润最高、和国家战略结合紧密、最接近市场化运行的产业。
此次恒大健康更名为恒大汽车,迎合国家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趋势。根据恒大的计划,同步研发的15款新车型中,恒大新能源第一款车“恒驰1”将在今年内正式亮相,2021年投入量产。广东上海两大生产基地也将于今年下半年竣工。此外,除中国外,还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建设10大整车生产基地,并配套核心技术的零部件生产基地。首期规划总产能就将达到100万辆,10至15年的规划总产能为每年500万辆。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生产2572.1万辆,也就是说,按照恒大的造车规划来看,仅恒大一家就计划占据市场20%。以此来看,恒大造车规划可谓是野心勃勃,但实际执行层面来看完成难度很高。
3
三年收购?造车业务归恒大独立整合
汽车预言家梳理恒大健康造车轨迹发现,早在2018年9月,恒大集团与全球最大的乘用车经销服务商广汇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汽车销售、能源、物流等领域展开全面战略合作,根据协议,恒大集团将总计斥资144.9亿元,持有广汇集团40.96%的股权。自此开始,恒大开启了造车“买买买”模式。
自2019年1月始,恒大健康以9.3亿美元收购电动汽车公司NEVS的51%的股权并且获得多数董事席位。1月24日,恒大健康公告,以10.6亿入驻动力电池企业卡耐新能源,持股58%成第一大股东;随后,恒大作价1.5亿欧元(约人民币11.5亿元)入股科尼赛克,另斥资1.5亿美元(约人民币10.1亿元)与科尼赛克成立合资项目公司,被授权使用科尼赛克的技术专利和品牌。
2019年1月25日,恒大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同年2月20日更名为恒大国能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此后半年内,恒大收购湖北泰特机电、全资持有荷兰轮毂电机企业e-Traction;入股英国Protean轮毂电机公司等。研发方面,2019年9月,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与多家汽车设计公司签约合作,同步研发15款新车型。
不可否认,“买买买”的造车思维,让恒大汽车大大缩减了造车时间进程。别人需要五年、十年的周期,恒大只需一年就得以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20年后,恒大在汽车领域进入“低调状态”,但汽车业务板块高管层生变使得恒大再次走进大众视野。今年5月5日,恒大动力科技集团常务副总裁吕超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宣布辞职。吕超直言自己对于轮毂电机业务非常熟悉,但对恒大的制度、文化理解消化不足,适应性差等原因决定离职恒大。随后,7月15日,恒大再爆恒大国能新能源汽车集团董事长、NEVS创始人蒋大龙离职。
在今年6月10日,恒大宣布以3.795亿美元收购国能电动汽车瑞典有限公司(NEVS)剩余股权,至此,NEVS将正式成为恒大健康100%控股的子公司。具体操作上Mini?Minor与National?Modern订立股权买卖协议。根据股权买卖协议,Mini?Minor已同意购买National?Modern所持有的NEVS的17.6%股份。汽车预言家梳理后发现,National?Modern主要业务为投资控股,最终实益拥有人为蒋大龙。这意味着,在完成股份出让后,蒋大龙将不再持有NEVS任何股份。消息称,蒋大龙因退休辞任,但有知情人士表示:“因为没有决策权,离开干自己的事。”
至此,自2019年1月起至,由恒大新能源汽车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已达到35家,投资总额超过255亿元。恒大集团对于新能源汽车业务达到一手操控,分析人士称,恒大集团现在基本度过了合伙造车的阶段,不存在资产纷争担忧,这也为恒大集团更名汽车业务独立上市铺平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预言家通过梳理恒大健康相关信息发现,恒大健康最大的股东是ChinaEvergrande,即中国恒大,持股74.99%,可以发现,恒大造车至此并未引入外资。如今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因素影响,中国车市经历下行,对于恒大更名一事,外界舆论认为还是让“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可以去。工作环境整洁大方、有员工生日福利、交通补贴,其上班时间合理、地理位置优越、不强制加班、会依法缴纳五险一金。无锡恒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一家以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主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