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国外光伏企业现状_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现状和未来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光伏产业链的现状2.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现状和未来
3.光伏产业如何应对欧美市场
4.从市场现状分析光伏企业如何去“泡沫化”
光伏产业链的现状
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在太阳能电池制造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光伏产业主要分为晶体硅与薄膜电池两大类,其产业链分别为:
晶体硅产业链:
薄膜电池产业链:
2006—2007年,陆续共有10家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见表1。其中8家在美国上市公司的市值已达到200亿美元。2007年,我国已有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但产业链各个生产环节差别较大,行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
1、国内多晶硅原材料生产技术落后,且产量供应不足,多依赖国外进口
多晶硅制造业是光伏产业链的首端,是影响整个产业发展规模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限制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
我国多晶硅生产技术主要基于改良的西门子法,由于工艺落后,能耗比高于世界先进水平。国内多晶硅原材料生产产量严重不足,如2006年全国需求量5000吨,实际产量不足300吨,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同时,多晶硅原材料生产是典型的规模化产业,产能超过1000t/a才能显示规模效益。但我国已投产的多晶硅企业产能不足,规模效益不明显。
由于供需巨大缺口的出现,近期我国部门企业开始进入多晶硅生产,预计今后几年我国多晶硅过度依赖国外的局面有所改观。
2、硅棒、硅锭制造技术成熟,但对原材料依存度高
根据爱尔兰商业通讯2007年5月份的报道,中国现有硅锭生产企业58家(含单晶体硅和多晶体硅),硅片生产企业38家,且国内主要生产企业技术比较成熟,但由于该产业对上游多晶硅的依赖,导致部分企业开工率不足。
3、太阳能电池生产增长强劲,产品主要出口
自2003年起我国太阳电池制造业以超常速度发展,年增长率达到100%-300%,2007年我国光伏电池年产量700MW,仅次于日本和欧洲,位居全球第三。但目前产品也因价格高而95%以上只能出口。虽然国内太阳能电池生产取得巨大成绩,技术水平与国际相当,但仍停留在引进、消化、吸收层面,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
4、组件制造进入门槛低,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
在整个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链中,组件制造由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等特点吸引了大批生产企业,是光伏产业链中发展最快的环节之一。据估计我国有180家以上的太阳电池组件生产企业。而且主要厂家的产品都通过了TǘV、UL等国际认证。
由于中国光伏产业链末端光伏发电市场尚未启动,98%的国产光伏组件出口国外。行业易进入和上游多晶硅原料不足造成国内封装产能过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产品附加值较低,组件企业利润微薄,竞争力能力弱。
5、光伏产品生产量大,但应用水平低
光伏产品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外市场需求拉动下,光伏产品生产集中在珠三角、福建、浙江等沿海城市,出口产品包括太阳能灯、太阳能计算器、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受产品价格和市场空间的限制,国内太阳能光伏产品应用化程度不高。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现状和未来
2019年后,中国光伏正式进入了“平价上网时代”,在光照条件好的地方,上网价格已经低于火电,整个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去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48.2GW,占全球三成。与此同时,中国光伏组件的出口目的地十分分散,“卡脖子”的顾虑已然烟消云散。
回溯中国光伏行业的发展,以欧美双反、“531新政”以及2019年国家能源局的平价上网通知,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两头在外的时代(2012年之前):上游原材料依赖进口,下游组件绝大部分都用于出口,内需不足,缺乏核心技术。
2. 产业扶持:(2013年到2018年):发改委等部门陆续推出补贴政策,拉动内需,但是出现了一些结构性问题,比如财政补贴窟窿越来越大,出现骗补现象。
3. 补贴退坡:(2018年到2020年):2018年“531新政”降低了光伏的补贴标准,限制了补贴规模,行业装机量出现间歇性回落,劣质产能被淘汰,加速了平价时代的到来。
4. 平价时代(2021年之后):凭借低成本和规模化创新优势,目前中国光伏发电侧已经接近平价,部分地区已经低于传统电价,竞争力优势不断凸显。
光伏产业的全球争霸赛中,无论是硅料、硅片、电池片还是组件,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技术实力,中国都是绝对世界第一,无论今后的技术路线再怎么变化,可以确定的是,最后的赢家一定是中国公司。
沙漠、湖泊、屋顶的光伏产业遍布中国,但很少人知道我们的光伏电站的模样。利用 Hightopo 的 HT 产品搭建轻量化的 3D 大型光伏发电站和光热发电站可视化场景,让大家线上游览一下光伏发电站。
光伏产业如何应对欧美市场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隆基绿能(601012);通威股份(600438);大全能源(688303);天合光能(688599);晶科能源(688223);东方日升(300118);晶澳科技(002459)等。
本文核心数据:光伏产业链生产企业分布热力地图;中国光伏产业园区分布情况图;2021年我国光伏产业代表性企业产能/产量情况
光伏产业链全景梳理
我国光伏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光伏发电原材料及设备的制造,从硅矿制备出晶体硅,再进一步加工成硅片、电池片及电池组件;中游细分领域分为集中式光伏电站与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建设及运营;下游主要是光伏电站运维服务,包括设备运行管理、设备维护管理、配件管理、安全管理等服务。
光伏产业链上游晶体硅制造代表性企业有通威股份、协鑫科技、Wacker等,光伏电池及光伏组件生产代表性企业有爱旭股份、中润光能、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等;中游光伏电站建设及运营代表性企业三峡能源、天合光能、隆基绿能、东方日升等;下游运维服务代表性企业有正泰电器、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林洋能源、三峡能源等。
光伏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广东分布最集中
从我国光伏产业链企业区域分布来看,光伏产业链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和江苏地区,其次是在山东、浙江、四川等地区;其余地方,如新疆、青海、西藏等省份虽然有企业分布,但是数量极少。
从代表性企业分布情况来看,江苏代表性企业最多,其次是浙江;四川、重庆和陕西代表性企业较少,但分别拥有龙头企业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和隆基绿能。
产业产业园区分布图:江苏最多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园区共有60个,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青海。江苏拥有光伏产业园区数量最多,共有12个,包括常州光伏产业园、无锡光伏产业园、金坛光伏产业园等园区。其中常州光伏产业园以核心企业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为依托,是常州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重点特色专题园区之一;盐城光伏产业园是盐城市重点打造的优势特色产业园区之一,重点发展光伏能源、光伏产业装备制造。
我国光伏产业新增装机量情况
得益于多项利好政策扶持和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实现,我国逐渐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光伏产业生产及应用市场之一。近年来,我国光伏装机量累计新增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统计,2021年我国光伏装机量累计新增5493万千瓦;截至8月,2022年我国光伏装机量累计新增4447万千瓦。
光伏产业代表性企业产能/产量情况
目前,布局了晶体硅、硅片、光伏电池等环节的上市企业中,通威股份在晶体硅、硅片等环节的产量遥遥领先于其它企业。光伏产业链上的其它代表性企业产能/产量情况如下:
注:统计的企业为公布相关产能/产量数据的上市企业,未公布具体产能/产量数据的上市企业未纳入统计中。
光伏产业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
2019年以来,光伏产业代表性企业的投资动向主要包括收购公司拓展业务、通过对子公司增资的方式扩展光伏业务。光伏产业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如下: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光伏产业投资机会与投融资策略建议分析报告》。
从市场现状分析光伏企业如何去“泡沫化”
欧美债务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应当果断利用欧债危机,未雨绸缪、主动出击,为我国光伏产业甚至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应对欧美市场我国光伏产业相关企业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妥善引导光伏企业到国外投资,增强我国光伏产业国际话语权。利用欧美债务危机,欧美国家极欲促进出口以扭转贸易逆差的时机,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光伏技术,或者通过入股、并购等方式入资欧美高科技企业,增强我国光伏企业竞争力。同时适当鼓励我国光伏企业到欧美国家投资建厂,以人民币直接投资,加快光伏企业国际化进程,以规避贸易风险。
二是完善出口风险保障机制,提高我国光伏产品国际话语权。这几年汇率的大幅度变动,已经严重侵蚀了光伏产品利润率,政府应尽快完善出口风险保障机制,为银行和企业提供更多风险管理工具。光伏企业也应未雨绸缪:一是预测汇率的变动趋势,及早在订单合同中对汇率浮动进行相应规范;二是充分利用远期结售汇、人民币与外币掉期、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品,规避汇率风险;三是利用我国光伏产品强大的竞争力,争取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哪怕是在价格方面做出一些让步,以逐步提高我国光伏产品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政府须对此积极予以强力支持,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三是合理引导,培育光伏电站投资热情,扩大内需。在特定的内部收益率下,光伏项目投资有可能成为投资保值的有效工具而受资本市场青睐。因为光伏项目的产品是生产必需品,且其回报是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发生。因此拉动光伏电站投资也极有可能成为欧美国家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我国应尽快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出台我国光伏上网电价法,扫清光伏发电的并网和规模化应用扫清障碍。
四是积极做好应对贸易纠纷的准备,打好贸易战。贸易纠纷可能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常态化发展。因此应当不断完善应对机制,积极研究世贸规则和各国反倾销、反补贴政策法规的特点,构建预警体系和应诉机制,自我调整,从容应对未来类似的贸易挑战。同时发挥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的力量,定期与企业沟通,做好政策建言和沟通宣传工作,整合企业资源,抱团应对国际贸易纠纷。
1.盈利模式雷同
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发布的《太阳能光伏"十二五"发展规划》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以超过100%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发展。2007~2010年连续4年产量居世界第一。
从2011年开始,“转型”成为了光伏行业另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产能严重过剩,欧洲光伏市场迅速陨落使得光伏制造环节的利润连续为负值,企业亏的一塌糊涂,而且光伏企业纷纷意识到,由于产能过剩造成的行业危机会持续到"十二五"末期,制造环节高利率时代已经不可能到来。因此,光伏企业纷纷喊出了转型的口号,即由组件制造向电站建设倾斜,或直接投资,或做EPC承包商,总之行业巨头早已经不再指望组件制造能创造多大的利润。
目前,很多中国一线光伏企业都表示,未来50%以上的收入将来自电站建设,每个企业都在找项目、谈融资、建电站,做着一样的梦。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未来3年,全国光伏发电(包括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发电)到2015年总装机要达到35吉瓦。但根据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部副主任王霁雪透露,国内目前核准和已批准前期工作的光伏电站容量达到了19GW。笔者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把企业与地方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算在内,中国光伏电站的储备量恐怕早已经超过了35GW。
行业是在转型,但当行业转型千篇一律时,无非是将一个泡沫转向了另一个,大家都在建电站,电站市场也会需求过剩,或并网越来越难,或电站数量与国家补贴总量相悖。
2.光伏行业归根结底是在挣补贴
不管中国光伏企业如何看好光伏行业前景,其最终目的还是从国家腰包中挣钱,这一核心问题决定了企业为自己勾画的发展蓝图都是无效的。至少在目前光伏发电成本无法实现二次突破的背景下,电站收益主要来自于国家补贴,中国政府也会因此严格控制审批规模。所以,未来决定企业成败的问题不是你想建多少电站,而是你能够从国家有限的配额中拿到多少比例的"路条",当所有企业都转型之时,相信没有哪个组件制造企业能够一家独大,获得自己所规划的建设数量。
此外,在终端市场中还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即央企新能源公司和几大发电集团,这些企业财力雄厚,并网优势强于民企,一定会获得绝大多数的电站建设权。只要光伏电站还受政策审批制约,多数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就会停留在纸面上,道理很简单,光伏电站不是你想建就能建的。
中国光伏电站丝毫没有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掘金的能力,归根结底是在挣国家补贴,而国家每年拨款数目都几乎为定值,相应地每年光伏装机量会在10GW左右,这样看来,每个民营光伏企业所获得的市场份额其实和现在相差无几,政府规划不变,企业规划其实失去了意义,除非你不打算要补贴。
中国大型地面电站补贴额度仍较高,但大型地面电站并网问题备受诟病,很难有大发展的可能性。以青海省为例,青海每年光伏新增装机量会维持在1GW左右,这一数值会维持3~5年的时间。如果中国每年光伏装机量维持在10GW左右,则地面光伏电站会占主流;如果在10GW之上,中国光伏市场要想获得大突破,则必须依靠分布式光伏发电。
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正处于摸索阶段,居民用电价格严重偏低,中国居民用电价格是工业用电的1/2左右,而国外正好相反,国外居民用电价格是工业用电的两倍,所以他们可以大力推广民用光伏市场。相比之下,中国却只能在用电价格较高的工业园区内推广应用,相同价格下分布式系统在这些的确面临的风险更大。这些被列入示范园区的项目能否获得预期收益还有待观察,毕竟工业园区内的用电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3.政策不是法律
光伏市场前景巨大,但截至目前,保险、养老基金等众多民营资本并没有投资意图,他们对光伏电站的收益和稳定性仍存有很大依赖,毕竟政策不是法律,很多政府性文件的执行效果让人担忧。
只要不把政策法律化,发电量全额收购、补贴及时发放、补贴年限固定等问题就无法保证,电站的收益在未来25年内也会发生变化。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光伏电站收益率本来就不高,回收期限长,稳定性是最重要的,没有法律作为依靠,泡沫的产生是很有可能的。日本政府可能会在2014年4月份之前调整本国光伏政策,中国政府也可能会在明后年逐步降低补贴,届时光伏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大打折扣,不知道企业还愿不愿意大量建设光伏电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