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新疆鄯善光伏项目_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的投资情况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新疆一队勘查开发一体化典型案例调研分析报告2.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的投资情况
3.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能源开发
新疆一队勘查开发一体化典型案例调研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以下简称新疆一队)位于新疆鄯善县,前身是地质部第一地质大队,1976年铁矿勘查大会战时由云南奉调进疆,后划归新疆地矿局,从此在新疆扎根。2006年全队在职职工人数581人,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125人;离退休职工1089人。
目前全队拥有总资产2.3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2亿元。2004年全队总产值即超过4亿元,占新疆地矿局产值的1/3。其矿业开发产值已突破3亿元,也是全国矿业产值较大的地质队之一,年利润1亿元,年上缴各类税金达6000万元。2002~2006年,5年累计完成经济总量22亿元,收入20.8亿元,生产增加值9.75亿元,利润5亿元,上缴税金3亿元。2006年与2001年相比,经济总量由1.65亿元增加到7.27亿元,增加近4.4倍,年均增幅达34.49%。职工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试行内部企业化管理,1996年设立吐鲁番金源矿冶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与大队“一套机构、两套牌子”进行企业化运作。除职能管理部门外,队属二级单位包括地质矿产调查所、实验室、勘察公司、宝地公司等7个,经营梧桐沟等12座矿山。与当地联营的矿山有:石英滩金矿一厂、马头滩金矿(选厂)、红云滩铁矿和宝地球团厂。参股控股的有新疆宝地矿业公司、哈密鑫富源矿业公司、新疆同兴矿业公司、鄯善彩宏矿业公司、鄯善银兴矿业公司、鄯善众和矿业公司、新疆盛宝矿业公司、新疆华源通盛矿冶公司等。目前该队除从事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外,还经营铁、金、银、铜、铅、锌等金属和石材、菱镁矿等非金属矿产开发。
近40年特别是近10余年来,大队已从单一的地质勘查队伍发展成为集勘查、采矿、选冶、工程、修造、商贸、物业等一体的资源型集团企业。专业承揽地质勘查、应用地球物理勘查、应用地球化学勘查、实验测试、岩心钻探、稠油井钻探、工程勘察、工程测绘、电脑制图等项目,经营铁矿、金矿、银铜矿、石材、钾盐、菱镁矿、铅锌矿等矿产的开采、选冶和深加工,生产铁精粉、银精粉、铜精粉、铅锌精粉、菱镁粉和花岗饰材等。产品产销两旺,供不应求。建队至今,共计承担各类地质项目246个,发现、勘查评价各种矿产地170处。已取得哈密土屋特大型铜矿、鄯善维权大型银铜矿、哈密裤子山大型钾盐、昌吉萨日达拉大型金矿、鄯善彩霞山大型铅锌矿的重大找矿突破。新发现吉源、黄龙山、彩霞山、东霞、冰峰等五处具良好开发前景的多金属矿产地。是全国承担地质项目最多、取得找矿突破最多的地勘队伍之一。
二、改革发展模式
新疆一队目前的改革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勘查开发一体化、探采工贸一条龙。
(一)选择勘查开发一体化模式的背景
新疆一队的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道路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走出来的。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
(1)初期的采矿开发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整个地质勘查工作任务逐年减少,地勘经济陷入低谷。尤其是新疆一队地处“四不靠”的偏远地区,在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下,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其中在当时国家政策允许下成立了采矿队,开始尝试小规模的矿业开发之路。20世纪80年代一队开采了三个铁矿、一个铬矿、一个盐矿、一个煤矿和一个菱镁矿。这一阶段大约有90%的职工从事地质勘查主业,其余人员则主要从事采矿活动。从矿业开发赚取的“第一桶金”奠定了新疆一队矿业开发模式的雏形。
(2)采选开发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三个配套法规的颁布,明确了矿业权的财产权地位。新疆一队在总结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地勘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确立了以地质找矿为主业,实行“一队两制”,即地质勘查专业力量积极承担国家预算内外任务,把矿业开发为主的多种经营业放开搞活,成立了吐鲁番金源矿冶公司,以采矿销矿为主,以黄金选冶为辅,“抓大放小”,调整产业结构。至20世纪90年代末,建成4个联营黄金选冶厂,扩建了两个铁矿,全队经济总量突破亿元大关。
(3)全面开发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通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加上矿业市场的复苏,新疆一队决定把矿业开发作为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一方面积极争取勘查立项,开展滚动立项工作,努力实现找矿突破,为矿业开发奠定资源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矿产开发力量,扩大开发规模,并向矿产深加工领域进军,形成采选冶贸一条龙的产业链。“十五”期间,新疆一队立足自身资源基础,通过联合、控股、参股等形式成立了6个矿业公司,兴建了6个稀贵有色金属选厂,建成了两个工业园区(鄯东贵金属工业园区和连木沁黑色金属工业园区)。这样,通过向下游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大大增加了利润空间,实现了产业升级。
(二)勘查开发一体化模式的主要制度安排和运作思路
新疆一队的勘查开发一体化的模式主要是:试行“一队两制”的管理办法,即将从事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的人员、设备分开,实行不同的经营机制、政策导向和管理方式。
总体思路是: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以找矿促开矿,以开矿带动找矿。形成“找矿——开矿——回报补偿——再投入找矿”的良性循环机制:①地质找矿队伍相对独立于全队经济,是“精干的小地质队”,独立承揽预算内外地质找矿项目,积极为大队矿业开发服务,实行事业机制管理。②对下属的矿业开发实体,成立吐鲁番金源矿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一级法人、统一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模式。通过投资控股、参股等形式出资设立独立法人的矿业公司,理顺产权关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面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三)运作方式及其特点
在经营机制上实行“一队多制”,着力推进了内部企业化管理。地质勘查队伍与矿业开发实体分开运行,前者实行事业机制管理,后者实行企业管理,对所属经营单位实行资产承包经营,对非生产性单位实行定额补贴、差额自挣、亏损自负、盈利全留的目标管理;对机关等事业性单位按事业机制管理,事业费用一次性核死,包干使用。
推动以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对全队职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管理,并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实行内部调控和用工一方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办法,打破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择优录用,竞争上岗;引入以效率效益为中心的工资分配调控机制,推行工效挂钩办法和试行企业初级劳动工资分配制度,改效益工资年终发放为按季度激励发放,对突出贡献人员实行重奖。
三、取得的成效
新疆一队的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效有:
(一)增强了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新疆一队由单一的地勘业发展成为以地质勘查为基础,矿业开发为主导产业,工程勘查和多种经营等多业并举,努力构建“大地质、大矿业”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格局,效果比较明显。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通过矿业开发培育和建设了多个经济增长点,打造了12家产值超2000万元的二三级企业。大队综合实力名列吐鲁番地区十强企业榜首。二是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新疆一队地质勘查业基础地位增强,黑色金属、贵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四轮并驱的矿业开发主导优势凸显。两个工业小区初具规模,14个开发项目九成见效。矿业开发产值由“九五”的1.08亿元增加到“十五”末的5.70亿元,增加4.27倍,年均增幅达39.43%,占全队经济总量的91%。职工收入增速较快。在册职工年平均收入从2002年的2万元,提高至2006年的4万元,年增长幅度平均达到20%。职工福利、医保、养老和住房公积金都得到切实保障,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大为改善,职工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各种实惠。
(二)实现了找矿成果的不断突破
从勘查开发良性循环中获益直接刺激了地勘队伍的找矿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年来新疆一队投入勘查资金总计达1.5亿元以上。按照“深化北天山,主攻中、南天山,开拓西天山,探索新区,择优突破”的找矿总体思路,通过充分运用最新地质科技理论,依靠先进的物化探、探矿工程、实验测试等探测技术和精良的地质装备,发现各类矿点40余处。一些深部盲矿体被圈定,矿山外围综合研究取得突破。维权铜银矿填补了自治区中型银矿找矿的空白,彩霞山铅锌矿、尖山菱镁矿、玉泉山石墨矿、黑山多金属矿等矿床规模均可望达到大型。
(三)形成了勘查开发的顺畅连接机制
一方面突破了过去地勘单位“为找矿而找矿”的局限性,避免了不考虑资源后续开发技术经济条件(形成大量呆矿)的弊端,另一方面通过勘查开发一体化的实施,促进了勘查开发以及后续采选冶贸各产业链的有序衔接。勘查开发一体化为地勘产业创造了一个成功的盈利模式,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即把地质勘查当作整个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之一。勘查开发一体化突破了地勘单位仅仅运作矿权的局限,开发但又不离勘查,这才是地勘单位的主业。就目前情况而言,对地勘单位来说,纯粹劳务打工,或者是纯粹开发,都是不可持续的,只有二者有效衔接,才能形成稳定的产业链。
(四)促进了地勘单位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勘查开发一体化的实施,促进了勘查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显化了地勘单位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地勘单位属地化后,通过勘查开发项目的实施,地勘单位在经贸、工商、税收、环保等与地方联系交往大大加深,使属地化地勘单位与地方经济密切融合,共同发展,拆除了地质队与地方社会的“围墙”。如今新疆一队的矿业开发企业已经成为当地的财税大户,为地方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2002年以来,上缴地方各类税金达3亿元,仅2006年上缴税金就近亿元。作为当地矿业开发的龙头企业,一队矿业开发还拉动了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地方各部门和群众对地质队的认知程度普遍提高。新疆一队的队长同时兼任鄯善县副县长,在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反映的问题
在对新疆一队的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模式调研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有:
(一)勘查开发一体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看到勘查开发一体化模式对地勘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客观地看到,与国内外矿业公司相比,地质队目前在矿业开发上并不具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矿业开发存在低水平、不规范的现象。目前新疆一队的所有矿山和选厂都属中小型规模。一些矿业开发项目还沿袭了过去“边探边采”的做法,大多属于安置型的矿业开发项目,生产也不是十分规范。并且矿业属于高危险、高风险行业,这对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等对传统的地勘单位管理也提出了挑战。调研中地质队的同志也承认,尤其是在采选冶技术和人才方面,与大型矿业公司相比不具备竞争力。
(二)人才问题十分突出
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矿业开发对地勘单位的人才结构提出了挑战,勘查开发一体化要求地勘单位调整现有的人才队伍结构;二是勘查开发一体化加剧了当前地勘单位对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形势。目前各地勘单位地质技术力量本来就面临短缺,而各类矿山的开发又需要一定数量的矿山地质人员,这部分人员往往从野外地质技术人员抽调出来。这样更加加剧了本来就很紧张的野外地质人员的需求矛盾。我们担心可能会对地勘单位的勘查技术力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削弱作用。
(三)现有的勘查开发一体化模式能否形成持续的产业运作模式
勘查开发一体化模式的基础是有资源保障,这就需要有持续的勘查投入和不断的找矿新发现。现有地勘单位的勘查开发一体项目,大多是立足于过去长期地质工作的积累成果。大多数开发项目是国家投入与自筹投入捆绑运作、共同作用的结果,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吃的是过去的老本”,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双轨制”(当然这也可以算是国家对地勘单位改革的一种政策扶持)。调研中发现,由于大部分矿山开发时都没有达到详细勘探的程度,所以开发风险极高。依托这些矿山建立起来的选厂往往面临着矿源枯竭的形势。不少矿山只好边采边探进行探矿增储工作,才能保证有一定的三级矿量储备。据调查,如果不扩增新的资源量,新疆一队现有资源也就只能维持3~5年的矿业开发。
(四)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形成改革发展瓶颈
目前,地勘单位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内部企业化管理的改革阶段,即所谓的“戴事业单位的帽子,走企业化的路子”。这种“不事不企”状态下的改革,由于没有触及产权制度等深层次的问题,势必使地勘单位改革停留在浅层的内部管理制度调整的层面上。尤其是对近年发展较快的一些地勘单位,由于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在收入分配制度、人事制度、法人资本运作等方面无法进行深化突破。从新疆一队调研的情况看,随着货币经济总量的增大,除地勘费用外,在矿业这个大盘上流动的现金流量达上亿至数十亿元,财务管理复杂,资金流动频繁且流向多变,这对一个以事业体制为外壳的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挑战。银行给予其A级信贷授信,但地质队数亿元的投资全部为自有资金。在资本运作和风险分担机制等观念上,地勘单位显得相对落后。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由于地勘局局属各单位发展极不平衡,在现行体制下各单位之间的改革发展相互掣肘,对发展快的地勘单位形成了制约。在调研中我们认识到,体制内改革只能解决生存问题,解决不了地勘单位的持续发展问题。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即使发展再快、规模再大,也难以避免重蹈过去国企的老路。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像新疆一队这样的地勘单位下一步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环节。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新疆“勘查开发一体化、探采工贸一条龙”的实践调研,可以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1)勘查开发一体化运作模式在理论基础是:矿产勘查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生产活动,它必须依赖于后续的矿业开发才能获得收益回报的实现,才能形成产业投入的完整现金流。计划经济体制下,勘查与开发分别是矿业经济中两个独立的部门(“生产车间”),勘查投入是通过“财政大循环”来实现资金的周转;现行体制下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勘查分开运行,企业成为勘查找矿的主体,必然要求矿产勘查投入实现在“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勘查开发一体化就是形成矿产勘查产业的重要盈利模式之一。
(2)从法律意义讲,勘查开发一体化是矿业权“优先权”的具体体现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6条规定:“探矿权人有权在划定的勘查作业区内进行规定的勘查作业,有权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也明确:“鼓励国有矿山企业实行探采结合、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公司或企业集团,增强在国内外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能力。鼓励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地质技术公司。”地勘单位矿业开发的优势在于:一是地勘单位占有过去长期形成的地质资料;二是地勘单位掌握本地区矿产赋存规律;三是地勘单位占有矿业权的优势;四是地勘单位具有政策法规赋予的优惠政策条件。从而容易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勘查开发一体化对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是勘查开发一体化在实践上解决了矿产勘查逐步融入矿业(“融地入矿”)的问题;二是为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形成了矿产勘查产业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之一。勘查成功、转入开发的矿业项目,为地勘单位提供了相对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形成了地勘单位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而主导产业的形成则是地勘单位进行企业化改革的必要前提条件。能不能形成产业链、如何构建产业链,是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核心。地勘单位企业化,前提是地勘单位要有产业,要有主营业务、主导产业,单纯做勘查能不能形成稳定的产业?国外有初级矿业公司(资源公司),专门做勘查,但国外的初级公司一般是小型的,3~5个人,经营机制灵活,也没有什么负担,企业也可能因为一个重大找矿发现就能“就地做大”,但也可能血本无归。对于地勘单位来说,只有通过向下游延伸,形成稳定的产业链,才能建立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矿业本身就有一个生命周期的问题,如果单纯搞矿业权经营,则生命周期更短,更难以形成持续的产业模式。这就是勘查开发一体化对地勘单位发展的意义。
(4)勘查开发一体化模式需要正确引导。勘查开发一体化模式符合矿业生产的内在经济规律,有利于推进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但对勘查开发一体化的定位,则不应局限于理解为就是地质队小打小闹的开矿。勘查开发一体化的实现途径不能限于地质队直接开发矿业,还应该因地制宜,“宜开则开、宜转则转、宜合则合”。对于大矿,应鼓励地勘单位与大型矿业集团合作,上技术、上规模、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实现与矿业集团的优势互补。另外,总体上看目前大多数国有地勘单位的优势还是在勘查,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应立足进一步发挥地勘单位的勘查人才技术优势,利用其勘查技术和矿业权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与相关开发单位的优势互补,切实引导地勘单位走高水平、可持续的矿业开发路子。因此,对地勘单位走勘查开发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还需要从政策上、机制上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其规范、健康发展。
(2007年7月)
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的投资情况
新疆石油、天然气开发主要在“三大油田”,即准噶尔、塔里木、吐鲁番—哈密三大盆地进行。2005年,新疆形成原油开采能力3400万吨,加工能力2450万吨,生产天然气2393亿立方米,分别较2000年增长110亿立方米、70.6亿立方米,年均增长26.2%、24.5%,形成天然气开采能力160亿立方米。新疆已经建成准噶尔、塔里木和吐哈三大油田,以及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泽普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产品加工基地,现已具备1800万吨/年炼化能力、103万吨/年合成氨、83万吨/年化肥、25万吨/年乙烯、18万吨/年聚氯乙烯等石化产品生产能力。乌鲁木齐—兰州成品油管道、鄯善—兰州原油管道建成投入运营,独山子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稀项目、乌石化大化肥改扩建项目、联合化工4万吨聚甲醛项目等一大批项目已相继开工建设,石油和石油化工体系初步形成[65]。
煤炭资源开发主要在“九大煤田”,即准噶尔盆地(之南、之西、之东)、吐鲁番—哈密盆地、伊犁盆地、塔里木盆地(之北、之西、之南),上表产地134处,精查储量占5%,找煤储量占90.2%。2005年,新疆形成原煤开采能力4460万吨,当年生产原煤3938万吨,分别较2000年增长1760万吨和1139万吨,年均增长10.6%和7.1%,煤炭在自治区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新疆建成了乌鲁木齐、哈密三道岭、艾维尔沟三大煤炭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昌吉硫磺沟、塔城铁厂沟、拜城铁力克、和田布雅等18个中小型矿区。2005年,全区有矿井456处,分布在76个县(市),原煤年产量30万吨以上的县(市)达36个,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县(市)为9个。
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能源开发
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自建厂始,始终致力于国外先进纺纱技术引进,2002年在原有46000锭普通精梳环锭纺的基础上进行设备改进,目前已形成76000锭,国际棉纱消费市场最流行的紧密纺纱生产线,在目前棉纺行业面临出口设限的艰难景况中,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生产经营态势。
卡摩纱项目2002年初立项,2003年项目竣工验收,该项目被评为自治区级新产品、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品自治区优秀火炬计划项目,2003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该项目所需资金2亿元,其中1亿元企业自筹,1亿元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目前已全部还贷完毕。
该技术是对纺纱关键工序细纱工序进行突破性创新,在加捻三角区增加吸风装置,形成负压,在气流的吸附作用下,改变纱线的物理结构,形成更加紧密、光滑的纱线,使得纱线的条干、强度、毛羽等综合质量指标都有极大的改善。
卡摩纱产品的经济指标基本达到项目预期目标,项目在执行期间,累计生产卡摩纺纱线产品3577吨,实现产值19202万元,利税6501万元,增加长绒棉需求5000吨,涉棉资金1亿元,累计带动棉农5500户。经济效益明显。其中2003年生产卡摩纱1,418吨,实现产值7,960万元,实现利润1,938万,上缴税金751万,出口额368万美元,增加长绒棉需求2000吨,涉棉资金3700万元,带动棉农2500户。2004年生产卡摩纱1438吨,实现产值8438万元,实现利润707万元,上缴税金592万,出口290万美元,增加长绒棉需求2200吨,涉棉资金4100万元,带动棉农2800户,产品主要出口香港和欧洲市场。
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2003年年初,进行倚丽纺技术项目引进,倚丽纺也是目前国际流行的紧密纺技术,由德国绪森公司开发研制,该项目是在原有46000锭细纱机设备基础上进行改造,项目资金480万美元,资金筹措由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获得,该项目2004年正式投产,该项目被列入自治区级新产品计划项目,2004年被列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项目,目前正在申报自治区火炬计划项目,该项目实现经济效益如下:2004年生产倚丽纱2286吨,实现产值11947.4万元,实现利润1084万元万元,上缴税金887万,该项目长绒棉需求3200吨,涉棉资金6000万元,带动棉农4000户。
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发立足于新疆优质资源——棉花资源的开发,通过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棉纺工艺理念和技术,对于新疆传统产业——棉纺业进行改造,生产出新疆棉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根据目前世界市场价格来看,与同等支数的精梳环锭纺比较,价格超出15%~20%,经济效益较传统纺纱有明显的提高,是环锭纺纱未来发展的方向,适应了目前世界棉纱需求市场的由低价、耐用向高档,品牌转变的变化。
三取之于民,回馈于民的公益事业
溢达集团不是一个单纯追求利润的企业,公司奉行“取之于民、回馈于民”原则,激发企业力量,面对新疆地区发展不均衡、存在贫困落后地区的现状,
新疆地区是艾滋病高发区,截至2004年12月底感染人数9730例,位居全国第四,其上升速度位居全国之首。面对严峻的局面,溢达集团同乌鲁木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手进行救助,通过资助基金形式,在乌鲁木齐开展加强关怀与救助艾滋病患者的子女,从而帮助艾滋病患者子女完成学业。针对公司员工,在校大学生等人群,进行总计人数为5600人次的艾滋病防护知识的培训,希望能够通过企业联合政府、社会的力量,为改善目前新疆地区艾滋病高发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成立“溢达杨元龙教育基金” 捐资168万元人民币在新疆偏远贫困地区修建了10所小学,溢达员工总计捐助了900名小学生,捐助总金额为27万元人民币 。这些捐赠主要用于学生辅导用书、练习册、作业本、生活等费用。成立“溢达图书网”向南北疆141所小学,捐赠价值达270万元,总计26.4万余册的图书。
2003年8月,溢达在新疆首家组织各地棉农代表58人到乌鲁木齐市的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进行免费培训、参观和交流。组织7人次的种棉大户到位于广东高明的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参观学习,了解棉花经过纺纱、织造、裁剪、缝制最后成为成衣出口的所有工序,了解到前期棉花种植、采摘过程中的操作规范与否,对后道织造过程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组织棉农参观学习这种方式,对于提高棉农质量意识,规范操作起到积极作用。
溢达集团作为新疆地区投资金额最大的外商企业,在新疆地区投资逾2亿美元,在乌鲁木齐、吐鲁番、阿克苏、沙雅、鄯善地区投资建厂,经营范围包括从棉花品种研究到棉花种植、初加工、纺纱等所有环节。解决2500人社会就业问题,每年为国家及地方财政带来1800万元左右的税收,年采购长绒棉一万吨左右,占新疆地区长绒棉总量的10%。在种棉地区提供科技支持和服务、棉种培育信息、棉花种植信息等,调整了种棉区的棉花种植结构,带动了当地种棉农户的经济效益,并在当地解决了大约400名农民工就业。凭借产业链条终端的海外市场反应快捷的优势,引进先进纺纱理念和技术,应市而变,调整产品结构,带动了新疆地区整个棉纺行业的进步。
溢达集团将会一如既往的,巩固在新疆地区已有的棉花种植,初加工,深加工建设,加大在新疆地区的投资,为新疆当地的经济建设做贡献。
能源 开发产业涉及能量资源调查、勘探、计划、设计,到施工建设、开采加工全过程的能源开发,已逐步成为广汇集团新的主导产业。集团以上市公司广汇股份为清洁能源产业的承载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已形成以LNG、煤炭、石油为核心产品,能源物流为支撑的天然气液化、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三大能源业务;通过对能源领域大力度的投资,广汇旗下的上市公司广汇股份已经成功转型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上市企业,在沪市已有不凡表现。
内部结构资源获取及勘探成果——煤炭:集团现有哈密、阿勒泰两大煤区,伊吾、白石湖、黑顶山、淖东、阿勒安道五大煤田,勘探储量累计超过129.7亿吨;正在建设白石湖1600万吨、黑顶山500万吨、淖东3000万吨、阿勒安道1200万吨四大煤矿。
资源获取及勘探成果——石油、天然气:2008年9月,广汇集团与哈萨克斯坦TBM公司合作,共同经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等。2009年4月,在境外投资57.06亿元建设“斋桑油气综合开发项目”,开发东哈州斋桑油气区块。该气块位于哈萨克斯坦的东哈萨克州,紧邻我区吉木乃县,合同区面积8326平方公里 。根据国际储量评估公司(NSAI)的评估结果,斋桑油气区块原油地质资源量11.878亿吨,天然气地质资源量964亿方。最新勘探工作表明,斋桑沼泽地、浅层湖区及靠近吉木乃县的玛斯卡亚区域潜力很大,潜力高于评价预期。
重点项目情况——1、鄯善液化天然气公司
2003年9月,投资15.75亿元在鄯善建设并成功运营年产5亿方LNG项目,产品主要作为城市燃气管网的调峰、城市交通以及特殊工业用户,源源不断的将这一清洁能源销往全国约46个城市,截止2010年底,已累计利用吐哈油田伴生气源20.86亿立方米,现已发展成为国内经营规模最大的陆基LNG生产供应商。
广汇LNG运输车队 广汇目前拥有国内最大的LNG运输车队,在LNG车辆运营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运输配送体系完善。
重点项目情况—— 2、哈密淖毛湖煤化工
2007年5月,在哈密地区伊吾县投资建设一期年产120万吨甲醇/85万吨二甲醚、5亿方液化天然气项目,于2010年3月26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被列为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鼓励的大型煤基二甲醚装置示范工程。一期项目投资总额已超过150亿元(含配套煤炭、水利资源项目与物流项目),工期历时4年,预计2011年9月全面投料联动试车。项目二期规划继续新增投资287.5亿元,建设年产300万吨甲醇/100万吨烯烃、15.2亿方煤制液化天然气装置。计划二期项目于2011年四季度开工建设,一、二期投产后共形成年销售收入约210亿元,解决就业10000人,所有项目建成后,哈密伊吾县淖毛湖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重点项目——3、斋桑油气综合开发项目
勘探开发规划:2015年产能达到500万吨/年原油、10亿方/年天然气;2020年产能达到1000万吨/年原油、30亿方/年天然气;
天然气产能规划: 2011年8月,5亿方/年天然气投产;2015年天然气产能10亿方/年;2020年天然气产能30亿方/年;
稠油产能规划: 浅层:平均井深1300米,蒸汽吞吐试采获得成功,初始产量40吨/天;2011年达到20万吨,2015年达到200万吨并持续稳产;深层:井深范围为1700-3000米;2015年达到200万吨,2020年达到500万吨; 滚动勘探及扩边:在11个勘探区力争勘探突破增储,加大开发力度;2015年达到100万吨,2020年达到300万吨。
重点项目情况——4、吉木乃LNG项目
吉木乃LNG项目建设进展 吉木乃年产5亿方LNG项目已完成投资2.2亿元,工程设计工作完成了90%,LNG储罐外罐安装工作完成了70%,消防等辅助配套工程完成了60%。2010年获得国家发改委对跨境天然气管道的批复,2011年完成输气管线的建设;
吉木乃LNG项目2011年计划 2011年5月进行长周期设备安装;8月底开始单机调试,11月底正式投产,2011年计划继续追加投资4亿元。
重点项目情况——5、富蕴煤炭综合开发项目
广汇集团利用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喀姆斯特区域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乌伦古河的水利资源,进行煤炭的综合转化深加工。配套水利工程建设及生活区基础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2011年4月全面展开一期工程180万吨/年煤制油、40亿方/年煤制气项目建设;由于煤制气产品的特殊性,主要依靠管线输送,项目建设进度要与管线建设相匹配。广汇确定项目建设“先油后气”,煤制油项目于2014年8月完工,2015年6月完成煤制气项目建设。
重点项目情况——6、能源物流项目
2010年5月1日淖柳公路正式开工,9月28日正式通车。新建柳沟至淖毛湖公路,位于甘肃瓜州县、肃北县和新疆伊吾县境内,公路全长479.88公里 ,其中哈密境内258.86公里,甘肃境内221.2公里,总造价7.5亿元(包括沿途配套设施与加油、加气站)年运量为1500—2500万吨。这是新疆首条投入运营的“疆煤东运”公路专线,同时也为当地农副产品通过此路实现快捷运输大大缩短了运距,运输优势非常显著。2011年淖柳公路计划实现煤炭总运量600万吨,2012年实现总运量1500万吨,使新疆淖毛湖煤田的大规模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
围绕煤炭外运销售配套的能源物流项目已全面展开,为新疆煤炭销往河西走廊及全国市场做好“大物流”准备。 “淖红铁路”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计划2011年动工,2013年建成。
计划在柳沟、甘肃和宁夏分别建设煤炭中转物流节点,江苏启东建立能源中转码头。柳沟物流园预计在2011年6月建成;启东能源中转码头已初步划定港口用地1995亩,岸线1050米,已在当地建成一座LNG加注站。
新疆广汇集团和上海申能集团将斥资373亿元在宁夏中卫市建设“广申工业城”综合项目,计划总投资373亿元,主要包括六个子项目:分别是建设先期1500万吨、终期5000万吨煤炭物流集散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发电机组,25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转运分销中心,60座液化天然气和压缩天然气加注站,35万吨煤化工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系列产品项目和28.6公里铁路专用线。
淖红铁路设计为双线重轨电气化铁路,自甘新交界的兰新铁路红柳河车站引出,折向西北,沿东天山边缘西行至伊吾县淖毛湖镇,全长325.26公里。淖毛湖矿区煤炭专用铁路正线全长120.25公里,设车站8处。
重点项目——7、气化南疆、北疆阿勒泰惠民工程
2010年8月,受国家能源局委托,广汇股份分布式LNG能源供应模式和中石油管道天然气供应模式被共同用于解决南疆地区居民的用气问题。根据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加快解决南疆三地州能源供应实施意见的通知》(国能规划[2010]125号)要求,广汇股份承担喀什、和田、克州气化工程,具体负责LNG生产运输、分布式天然气站点等设施的建设经营;同时主动承担了对北疆阿勒泰地区的气化惠民工程,造福新疆各民族群众。
广汇气化项目 2010年9月6日,广汇股份气化南疆工程示范项目开工;12月1日,广汇股份气化阿勒泰项目举行各县城点火仪式;12月29日,广汇股份在遭受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县举行了气化开工仪式;
2010年12月30日,气化南疆喀什示范项目 顺利通气点火。
重点项目——8、国家“863”车用燃气推广
2009年,承担国家“863科技攻关计划”,通过与国内知名厂家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自有知识产权,并投资15亿元,在新疆及河西走廊地区实施“863车用燃气”项目推广,形成LNG燃料中重型车辆的产业化推广路径。计划2010-2012年,建成300座LNG加注站,推广应用LNG燃料车达到1万辆。预计年消耗LNG量为6-8亿方,可实现每年二氧化碳减排43万吨。
由广汇起草并建立以下四项企业标准:
《液化压缩天然气汽车加气站设计与施工标准》Q/XJGH001.2009
《撬装式液化天然气(LNG)汽车加气站技术规范》Q/XJGH1002.2009
《液化天然气(LNG)汽车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Q/XJG H1003.2009
《撬装式液化压缩天然气(L-CNG)汽车加气站技术规范》Q/XJGH1004.2010
新疆“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就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化工以及铁路、管道等内容进行规划:
十二五目标
到2015年,原油产量达到3300万吨,天然气45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超过65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3800万吨,石油储备库容1300万立方米。
到2015年,新疆煤炭产能达到4亿吨以上,外运5000万吨。
到2015年,建成煤制尿素260万吨、煤制二甲醚80万吨、煤制天然气600亿立方米、煤制油360万吨、煤制烯烃100万吨、煤制乙二醇100万吨;“十二五”期间新增煤焦化生产能力8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