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全球光伏市场联盟_汽车人欧盟2035协议打补丁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ȫ2.汽车人欧盟2035协议打补丁
3.光电、风电发展历程
ȫ?????г?????
新能源 汽车 被“续航技术和充电技术”两座大山压着,行业发展受到限制,而氢燃料 汽车 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成为各国最有可能普遍推行的能源出行方案。
实际上,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以低碳化、无碳化及低污染作为能源政策的目标。而氢能源是一种能量密度高并且无污染的理想清洁能源,能够减少温室气体和细颗粒物的排放,各国纷纷将氢能源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战略方向,2020年已有20个国家或联盟制定了《国家氢能战略》。
氢燃料 汽车 是氢能源应用的一个行业案例,氢能产业链还包括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以及下游加氢站等多个环节。目前在国内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能占到80%以上,但国内制氢端氢能供给约占全球份额的三分之一,下游可开发潜力非常大。作为清洁能源最理想的能源方案,氢能源产业链大概率将站上投资风口。
上游“制氢”资源丰富
制氢是氢能产业链上游,制氢手段多样,但主要通过化石能源获取,目前全球平均氢气有48%来源于天然气、30%来自于副产氢,18%来源于煤炭,而中国的氢能源结构恰恰相反,由于资源禀赋以煤炭为主,煤制氢占比62%,天然气制氢占19%。制氢的方法不同,获取成本也不同。
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煤制氢技术是目前主流的制氢技术之一,其技术路径是煤炭通过气化转化成合成气,再经水煤气变化分离处理,提取高纯度的氢气,其获取成本比其他化石能源要低,成本在0.9-1.2元/每立方。煤制氢相关的企业比如国家能源集团以及中国石化(600028)等。
目前市场较低成本的为焦炉煤气制氢,焦炉煤气制氢是炼焦的副产品,其装置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及节能降耗等优点,获取成本仅在0.7-1元/每立方,远低于其他制氢方式。而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焦炭生产国,国内焦炭产量占据了全球六成份额,制氢资源丰富,这方面的龙头企业包括美锦能源(000723)及中国旭阳(01907)。
而国内因缺乏天然气资源,大部分都依赖进口,天然气制氢份额并不高。天然气制氢主要分为蒸汽重整制氢、绝热制氢、部分氧化制氢、高温裂解制氢和自热重整制氢。目前国内外主流制氢方式是蒸汽重整制氢,制氢成本相对较高,在1.3-1.5元/每立方,高于煤制氢的成本水平。
电解水制氢是在由电极、电解质与隔膜组成的电解槽中,在电解质水溶液中通入电流,水电解后,在阴极产生氢气,在阳极产生氧气,主要成本为电费,但由于耗电量大,成本高昂,在所有制氢工艺中较高,达到3元/每立方。近几年来,风电及光伏等新能源崛起,为该工艺带来了成本下降,主要上市标的为上海电力(02727)及节能风电(601016)。
从目前主流的制氢工艺看,煤制氢和焦炉煤气制氢是成本相对较低,且资源储量较大,最有效的制氢方式。而各国都在加大对氢能源的政策支持及资本投入力度,2021年国内多个省份出台氢能产业规划,为上游制氢企业带来快速发展良机,利好煤炭龙头及焦炭龙头的氢能布局。
中国旭阳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焦炭生产商及供货商,规模优势明显,该公司充分利用焦化产业副产品氢气资源,开拓制氢业务。该公司近期动作频繁,如携手河北定州市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打造氢能产业基地,目前定州园区氢能项目一期氢气纯化及充装系统产能为1.2万立方米/天,2020年7月已投产。
中下游的“发展瓶颈”
储运氢技术是制约氢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氢的储存方式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而我国目前储存氢能的方式有高压气态储氢和低温液态储氢两种,有机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尚处于示范阶段,目前主流的为高压气态储运氢技术,技术相对成熟。
智通 财经 APP了解到,高压气态储氢具有成本低、能耗低及充放速度快的特点,但储氢量较小,储氢重量仅为瓶重的1%,主要分为三种,车用储氢罐、运输储氢罐、固定式储氢设备。由于氢能源车发展,车用储氢罐为主要的方式,70MPa碳纤维缠绕Ⅳ型瓶是国际主流技术。
而国内而言,技术相对落后,35MPa碳纤维缠绕Ⅲ型瓶是主要的储氢方式,但35MPa储氢气瓶技术已基本成熟,70MPa逐步应用及推广,有望实现和国际接轨。该领域的参与标的包括中材 科技 (002080),拥有几十种规格35MPa氢气瓶,沈阳斯林达储氢瓶年产能为70万只,生产的70MPa氢瓶已通过型式试验。
值得一提的是,固态储氢是有望成为未来主流储氢的方式,该方式利用过渡金属或合金与氢反应,以金属氢化物形式吸附氢,然后加热氢化物释放氢,这种储氢方式适应氢燃料电池 汽车 发展,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储氢方式。2020年12月份,潍柴 汽车 (02338)公告将定增130亿元,募资投向中有20亿元用于燃料电池(包括固态电池)项目。
加氢站缺乏也是制约氢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截止2019年底,全球加氢站数量仅为450座,国内的不足100座。加氢站是燃料电池 汽车 充装燃料的场所,根据其站内氢气储存相态不同,分为气氢加氢站和液氢加氢站,全球约有3成是液氢加氢站,国内的主要为高压储氢加氢站。
从政策上看,国家鼓励加氢站假设,2014年就出台了加氢站建设补贴方案,2019年,推动加氢设施建设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外,在大力发展新能源 汽车 的同时,也在加大对氢基础设施建设,如四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 汽车 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就有提到提出地方补贴需支持加氢基础设施。
从标的上看,布局加氢站的企业包括嘉化能源(600273)、美锦能源(000723)以及雄韬股份(002733)等。其中美锦能源控股云浮锦鸿60%的股权和国鸿氢能9.09%的股权,布局氢能和燃料电池全产业链,雄韬股份持有雄众氢能30%的股权,目前雄众氢能已建成武汉汉南加氢站。
氢燃料电池是氢能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主要为目前交通工具动力系统为燃油燃烧驱动,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电动系统因续航及充电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发展受到限制,氢燃料系统则有效解决燃油机及纯电动 汽车 的痛点。实际上,氢燃料电池是一种非燃烧过程的能量转换装置,而非储能装置。
氢燃料电池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空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结构单元主要由膜电极组件和双极板构成,其中膜电极组件反应发生的场所。氢燃料电池属于氢能源应用一环,也产生了相应的产业链链条,上游包括氢气和膜电极及双极板等零部件,中游主要为发动机系统及电堆,下游主要为整车企业。
科创板上市公司亿华通(688339)是在资本市场上唯一一家纯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的上市企业,该公司主要产品为燃料电池发动机,2019年全国燃料电池 汽车 销量2737辆,而亿华通燃料电池发动机销量498套,市占率达到18.2%,远高于排第二的国鸿氢能。亿华通开启了行业资本化先例,氢能源产业链资本化已然成为趋势。
此外,制氢龙头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产业链,如2020年12月,中国旭阳成立定州旭阳氢能有限公司,积极 探索 园区在氢能源存储、运输和燃料相关电池领域的布局发展。定州旭阳氢能公司或将成为中国旭阳在氢能产业链上最重要的运营载体,而规模及成本优势下,通过与政府合作模式,中下游的布局有望加速,并率先占领市场份额。
汽车人欧盟2035协议打补丁
1、皇明太阳能 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国际太阳能学会会员、中国名牌。
2、华扬太阳能 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中国名牌,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世博会展销产品。
3、力诺瑞特太阳能 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全国用户满意产品、最大玻璃真空管厂家、有力诺集团做强大后盾,太阳能国际化品牌。
4、桑乐太阳能 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中国太阳能理事长单位、太阳能联盟副理事长、水箱内胆一次成型开创者,世界最大太阳能生产基地。
5、太阳雨太阳能(四季沐歌) 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和四季牧歌同一厂家、保热墙开创者、出口量第一。
6、亿家能太阳能 中国名牌。
7、清华阳光太阳能 中国名牌。
8、辉煌太阳能 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
9、天普太阳能 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
10,桑夏太阳能 中国驰名商标。
版本二
01 四季牧歌 (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十大太阳能热水器品牌)
02 桑乐 (国家免检产品,十大太阳能热水器,大型企业)
03 桑夏 (国家免检产品,一线品牌/牌子,十大太阳能热水器)
04 圣元 (中国名牌,十大太阳能热水器,中标企业)
05 亿家能 (中国名牌,一线品牌/牌子,十大太阳能热水器)
06 太阳雨 (中国名牌,一线品牌/牌子,十大太阳能热水器)
07 TCL (中国驰名品牌,十大太阳能热水器,中国南方第一品牌)
08 清华阳光 (中国名牌,一线品牌/牌子,十大太阳能热水器)
09 力诺瑞特 (中国名牌,,一线品牌/牌子,上市企业)
10 清华光帆 (中国名牌,十大太阳能热水器品牌)
版本三
1、皇明太阳能
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国际太阳能技术检测中心。
2.辉煌太阳能
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
3.华扬太阳能
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中国名牌。
4.太阳雨太阳能
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
5.力诺瑞特太阳能
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中国名牌。
6.清华阳光太阳能
中国名牌。
7.亿家能太阳能
中国名牌。
8.四季沐歌太阳能
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
9.桑乐太阳能
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
10.天普太阳能
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
由于网上版本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版本,有的是根据销量排名;有的是根据社会影响力排名;有的是根据企业所获荣誉排名,还有些甚至毫无依据,就为炒作排名。所有这些排名其实都很片面,都只强调了对自己企业有利的一面。为给广大公众和消费者一个比较圆满和信服的答案,我们以品牌价值这一综合指标为依据,全面衡量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没有品牌价值的我们以所获荣誉的含金量和社会影响力为依据,尽量给大家一个公正的参考依据。
1.皇明—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17亿);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颁布,全行业仅三家),中国名牌(全行业7家)世界太阳能学会会员;南极科考队指定产品。“三高管”和“原装一体机”推广者。
2.四季沐歌—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16.67亿);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中国太阳能行业标志性品牌(每个行业仅评一家);中国太阳能行业竞争力第一品牌;全国十佳售后服务单位(行业两家);共青团阳光创业工程(全国仅两家:另一家为联想);中国航天专用产品;世界太阳能学会会员;快热、保热首创者。
3.华扬—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中国名牌
4.太阳雨—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中国名牌;B.I.D国际质量大奖
5.清华阳光—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中国名牌;真空管镀膜技术发明者
6.力诺瑞特—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中国名牌;全国最大毛坯管生产基地。
7.亿家能—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中国名牌
8.辉煌—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中国名牌
9.天普—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
10.桑乐—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农村市场开拓者
注:中国驰名商标是我国唯一受国际认可并保护的国家级荣誉。司法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只在本省有效;工商总局认定的再全球范围内有效。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因近年问题不断,导致国家免检直接被取消,中国名牌可以保留,但不能以任何形式进行宣传
光电、风电发展历程
新能源车是确定的未来,但并不能覆盖所有场景。过几年这个协议还有反复的可能性,但如果已经把燃油车产业割了,就无法回头了。
文 /《汽车人》孟华
3月28日,经过从白天一直持续到深夜的磋商,欧盟官员和各国能源部长们终于签署了《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
只不过,这个协议要修改为2035年终止“大多数内燃机”的销售。因为修改后的协议的新名字还未透露,我们姑且称之为《2035协议》补丁版。
德国力量发威
与《汽车人》在《德国组织“小联盟”,停售燃油车协议受阻》一文中预测的一样,立法进程停下来之后,欧盟果然主动寻求与德国达成妥协,也就是合成燃油被豁免。
只不过,28日谈的结果,德国仅获得了少数“高端车型”的豁免,即2035年之后,这些车型仍以内燃机为动力,且被允许上牌。
德国不再反对后,其它国家不可能纠集起超过35%人口的反对票数。程序链过长的该法案,应该在秋天有望正式成为法律了。
能体现欧盟诚意的,还有特别预案。如果修订后的新提议,被某些成员国否决,欧盟承诺将“采取不同的程序”,推动合成燃料相关的工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德国点头了之后,如果再有其它刺头出来闹,比如一直希望制定“无保留”零排放协议的瑞典,那么合成燃料将以另外的法律途径获得认可。这不啻于在威胁某些潜在的反对力量,将剥夺它们在合成燃料上的投票权。
说实话,这件事是德国在欧盟特殊地位的最佳诠释。德国反对的结果,是欧委会急着向德国提供豁免合成燃料汽车的保证。
以前总有人认不清这一点,觉得欧盟现在的成员国一致原则,让德国丧失了超然主导地位。
利益群体热捧合成燃料
目前欧盟事务层官员,尚未来得及制定出具体条款,划出具体哪些车型在豁免之列。而德国肯定不会是唯一拿到豁免的国家。至少在明规则上,所有欧盟国家车企都将被平等对待。因此,有人说对法拉利、保时捷等豪华品牌都算利好。
但如果以售价划线,未免构成赤裸裸的价格歧视。也许是以排量划线,并要求后者承担额外的税费。
3月27日,法拉利CEO贝内德托·魏格纳表示:“对我们公司来说,好消息是,除了电动汽车,我们还可以继续生产内燃机汽车。这个决定非常有趣,因为在2036年之后内燃机汽车还是被允许的。”
魏格纳认为,预计合成燃料价格会下降,“它们是一项新技术,像所有新技术一样,一段时间后会变得更便宜。”
这显然是一个争议点。合成燃料技术(eFuel),是97年前由德国人发明的,被称之为“费歇尔酯化反应”(Fischer-Tropsch process)。如果其中氢由“绿电”(风力、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获得,碳则从空气中捕获,那么合成燃料的碳排净增为零。
看上去很符合零碳原则,但是这一套制取下来,太阳能>光电>电解水制氢>F-T反应合成eFuel>精炼成品油>内燃机燃烧>汽车动能,这么长的转换链条,能量传递效率只有8%-18%。不要说和电动车70%-80%没法比,就是和传统燃油车20%比也要差。从能源利用的角度看,是非常浪费的。
唯一的优点,是合成燃料被合成出来之后,可以全套利用燃油车现有的基础设施,从加油站到燃油运输到加油站,再到加到车上后燃烧方式,后端什么都不用变。对于德国这样内燃机技术比较强的国家,成本很低。
当前合成燃料10美元/升,当然贵得离谱。但是,“欧洲合成燃料联盟”(eFuel Alliance)宣称,到2050年,合成燃料将低至不到1欧元/升。
这个饼一直画到27年后,但是好处要马上得到,该联盟要求现在就在燃油里面掺合成燃料,比例是5%,逐渐增加。即可以通过需求规模,刺激生产规模,压降价格。
这不仅让我们想到前几年国内某些省份强推汽油里面掺酒精,都是假环保之名,行牟利之实。
而2035年,该联盟说“有望”做到2美元/升。即便如此,也达到目前普通成品油的2倍左右。对于中重卡的物流营运而言,恐怕很难接受。跑车倒是不在乎这点成本,但给协议打补丁,就为了给富人玩乐开后门,对于欧盟高举的环保大旗,多少有点抹黑。
保留了技术种子
不过,德国人不这么看。作为欧盟的经济支柱和主导国家,德国是为了保留燃油车相关产业链和团队。
在整个欧洲大陆,靠着燃油车有关产业吃饭的,有数百万人。而且其中月收入超过1万欧元的高端岗位的绝对数量,超过任何一个其它工业部门。这不仅是德国一家的事情。所以,杯葛“2035协议”,德国人能轻易拉到好几个小弟。
有人认为,只有动力相关部分,才是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互相不能复用的部分。其实这个认知过时了。两者的重合性现在越来越低,不仅动力相关部分,很多中游部件、组件(比如算力硬件、功能件),在设计上就走了不同路线,连带着供应链也开始分化。
而且,就连上游材料,比如钢铁,都开始不一样。宝钢最近建设的全球最大的“无取向硅钢产品结构优化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每年为新能源车提供50万吨无取向硅钢。这些硅钢用于高压电机、电动机、热泵等高磁感、低铁损需求。燃油车基本用不上这种材料。
这样的分化,导致主机厂开始建起两条互通性越来越低的链条。因此,在汽车产业内部,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集团。转型中的主机厂,为了兼容这些不同利益代表和相应供应商,花费了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和成本。
彻底废掉燃油车的世界线
跨国车企的业务都是遍及全球的,特别是要考虑两个最大的海外市场——中国和美国。
那么,中美是否在2035年保留燃油车产业呢?答案是肯定的。美国的加州特殊,中国的海南特殊(2030年禁售燃油车),但从整个国家的市场来看,燃油车还要存续下去。
如果欧盟匆匆忙忙将燃油车产业链一刀切了,会发生什么事?
从一个产业发展的角度看,12年是非常短暂的时间。如果2035年就是“审判日”,现在就必须终止相关长期研发项目,解散大部分研发团队,打发掉相当一部分供应商,剩余的后者也将陷入朝不保夕的窘境中。毕竟有明确死亡时间的日子,最难捱。
那中美市场咋办?《汽车人》在《德系豪华品牌投资2025》一文中提到,BBAP(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最大市场都是中国。如果在欧盟的燃油车业务定点清除,它们不会放弃,只会将整条产业链搬到中美,特别是中国。
其结果将是中国承接了从欧盟跑出来的人才、团队,甚至整条供应链。和现在大供应商多点部署不同,届时大小供应商都会跑过来,甚至直接把全球总部放在中国。欧盟自废武功、中国不费吹灰之力捡便宜的前景,欧洲人笃定自己愿意看到吗?
新能源车是确定的未来,但并不能覆盖所有场景。过几年这个协议还有反复的可能性(我们对欧盟的政策连续性也产生了疑问),但如果已经把燃油车产业割了,就无法回头了。
所以德国人的决定是理智的,也保留了欧盟汽车产业竞争力,保留了另一种可能性。过几年,对这一决定的远见,我们会有更清晰的认识。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先说世界太阳能光伏发展历程吧:
1839年 法国科学家贝克莱尔发现“光生伏打效应”,即“光伏效应”。
1876年 亚当斯在金属和硒片上发现固态光伏效应。
1883年 制成第一个“硒光电池”,用作敏感器件。
1930年 肖特基提出“光伏效应”理论。
1930年 朗格首次提出用“光伏效应”制造“太阳电池”,使太阳能变成电能。
1931年 布鲁诺将铜化合物和硒银电极浸入电解液,在阳光下启动了一个电动机。
1932年 奥杜博特和斯托拉制成第一块“硫化镉”太阳电池。
1941年 奥尔在硅上发现光伏效应。
1950年 前苏联设计完成一个塔式太阳能发电站,用装在轨道上可移动的定日镜跟踪
太阳,设计功率为2.5×106千瓦。
1952年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东部建造了一座50千瓦的太阳炉。
1954年 恰宾和皮尔松在美贝尔实验室,首次制成实用的单晶太阳电池,效率为6%。
1954年 韦克尔首次发现了砷化镓具有光伏效应,并在玻璃上沉积硫化镉薄膜,制成
了第一块薄膜太阳电池。
1955年 吉尼和罗非斯基进行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优化设计。
1955年 第一个光电航标灯问世。美国RCA研究砷化镓太阳电池。
1957年 硅太阳电池效率达8%。
1958年 太阳电池首次在空间应用,装备美国先锋1号卫星电源。
1959年 第一个多晶硅太阳电池问世,效率达5%。
1960年 硅太阳电池首次实现并网运行。
1962年 砷化镓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13%。
65~68 意大利先后建立了三套塔式太阳能试验装置。
1969年 薄膜硫化镉太阳电池效率达8%。
1972年 罗非斯基研制出紫光电池,效率达16%。
1972年 美国宇航公司背场电池问世。
1973年 砷化镓太阳电池效率达15%。
1973年 美国制定了政府的阳光发电计划,太阳能研究经费大幅度增长,成立太阳能
开发银行,促进太阳能产品的商业化。
1974年 日本政府制定了阳光计划。世界上出现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
1974年 COMSAT研究所提出无反射绒面电池,硅太阳电池效率达18%。
1975年 非晶硅太阳电池问世,带硅电池效率达6%。
1976年 多晶硅太阳电池效率达10%。
1976年 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刘易斯研究中心开始在全球安装了 83 套光伏电力
系统,为疫苗冷藏、室内照明、诊所照明、通讯、水泵、粮食加工和教室电
视提供电力。
1977年 全球光伏电力产量超过 500 千瓦。
1978年 美国建成100kWp太阳地面光伏电站。
1980年 单晶硅太阳电池效率达20%,砷化镓电池达22.5%,多晶硅电池达14.5%,硫化
镉电池达9.15%。
1982年 德国大众汽车开始测试安装在 Dasher 旅行车车顶的光伏阵列,该阵列可产
生 160 瓦电力用于汽车点火。
1983年 美国建成1MWp光伏电站;冶金硅电池效率达11.8%。
1983年 全球光伏电力产量超过 21.3 兆瓦。
1985年 新南威尔士大学突破了硅太阳能电池在单一太阳条件下转换率(无法达到)
20% 的障碍。
1986年 美国建成6.5MWp光伏电站。
1990年 德国提出“2000个光伏屋顶计划”,每个家庭的屋顶装3~5kWp光伏电池。
1992年 第一套使用先进延展膜聚光器的 7.5 千瓦原型碟形系统投入使用。
1992年 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
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
文件。这次会议以后,世界各国加强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将利用太阳能
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
1994年 第一套使用自由活塞斯特灵引擎(free-piston Stirling engine)的碟形太
阳能发电系统与已有电网并网。
1995年 高效聚光砷化镓太阳电池效率达32%。
1996年 世界上最先进的、使用了 3000 片超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力飞机——
ICare 号飞越德国。
1996年 联合国在津巴布韦召开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发表了《哈拉雷太阳能与持续
发展宣言》,会议上讨论了《世界太阳能10年行动计划》(1996-2005),
《国际太阳能公约》,《世界太阳能战略规划》等重要文件,这次会议进一步
表明了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对开发太阳能的坚定决心,要求全球共同行动,广
泛利用太阳能。
1997年 美国提出“克林顿总统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在2010年以前为100万户,每
户安装3~5kWp光伏电池。有太阳时光伏屋顶向电网供电,电表反转;无太阳
时电网向家庭供电,电表正转。家庭只需交“净电费”。
1997年 日本“新阳光计划”提出到2010年生产43亿Wp光伏电池。
1997年 欧洲联盟计划到2010年生产37亿Wp光伏电池。
1998年 单晶硅光伏电池效率达25%。
1998年 荷兰政府提出“荷兰百万个太阳光伏屋顶计划”,到2020年完成。
1999年 全球光伏电力产量超过 200 兆瓦。
2000年 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上安装太阳能电池组件,构成了太空中最大的太阳能电
力阵列。
2002年 日本在全国安装了 2.5 万套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
2003年 全球每年在太阳能和风电领域的投资超过 200 亿美元。
2006年 世界光伏电力产量超过 2500 兆瓦。 再说世界风电的发展和概况
自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以来,能源日趋紧张,各国相继制定法律,以促进利用可再生能源来代替高污染的能源。从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发展趋势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速度最快,产业前景也最好。
风力发电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中成本最接近于常规能源,因而成为产业化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技术。
进入21世纪,全球可再生能源不断发展,其中风能始终保持最快的增长态势,并成为继石油燃料、化工燃料之后的核心能源,目前世界风能发电厂以每年32%的增长速度在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球风力发电机容量达7422.1万千瓦。由此可见,风电正在以超出预期的发展速度不断增长。
如今在全球的风能发展中,欧洲风能发电的发展速度很快。欧洲风能利用协会将在欧洲的近海岸地区进行风能的开发利用,希望在2020年风能发电能够满足欧洲居民的全部用电需求。
在欧洲,德国的风电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其中风电设备制造业已经取代汽车制造业和造船业。
光是在2002年就安装了3,200MW(相当于3座核电厂)。截至2005年年底,风力发电占德国用电需求的6.5%。在近期德国制定的风电发展长远规划中指出,到2025年风电要实现占电力总用量的25%,到2050年实现占总用量的50%的目标。
另外丹麦的风能发电已经可以满足18%的用电需求,风力发电产能占全国用电量的21%;法国也在制定风能发电的长远发展规划。
同时亚洲的风电也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其中印度政府积极推动风能的发展,鼓励大型企业进行投资发展风电,并实施优惠政策激励风能制造基地,目前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5大风电生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