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光伏扶贫照亮致富路_人民日报:播下“科技种”薄地长出“致富芽”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光伏扶贫照亮致富路2.人民日报:播下“科技种” 薄地长出“致富芽”
3.光伏扶贫收益是如何分配的?
4.通许县光伏扶贫项目以股金形式补贴贫困群众
5.国网唐县供电公司光伏精准扶贫项目顺利并网运行
您好!绿合岛非常高兴能为您解答!据小岛了解,贫困村开展光伏扶贫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政府全资扶贫模式。
光伏扶贫所需资金由中央扶贫资金和地方财政出,贫困户和企业无需出资。地方牵头,扶贫项目以招标的形式出现,企业参与竞标。全资扶贫电站主要表现形式为户用型扶贫电站和村级扶贫电站,户用型光伏电站产权和收益归贫困户所有,集中式的归贫困村集体所有,收益分配由村集体统一分配。老百姓没有负担。
二、中央、地方、企业三方参与扶贫。
换句话来说就是资金由这三方面提供,中央扶贫资金、地方财政、企业垫付模式,其中中央的扶贫资金占到很大部分一般在70-80%,企业投资20-30%。电站产权归老百姓所有,用户没有负担。
三、第三种模式是除扶贫资金外,剩余的款项由贫困户向银行贷款。扶贫资金比例60-70%,剩下30%贫困户向银行贷款,地方政府贴息,用户可以用光伏发电收益偿还本金,老百姓没有负担。另外在安徽还采取了县政府、光伏企业、贫困户各出资1/3的模式,用户需要自行支付一部分费用,负担不会太大。
据绿合岛了解,光伏扶贫模式很多,目前主流的就是这样几种。每年国家和地方都会给予贫困户配套资金支持,但是随着扶贫项目的深入和发展,资金压力成为当下光伏扶贫的难点。因此在光伏扶贫项目中应选择合适的模式,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衔接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贫困户之间的关系,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光伏扶贫才能顺利推行下去,真正贴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改善贫困户的生活,让更多的贫困村、贫困户因之而获益。
希望小岛的回答能帮到您,如果您觉得满意,请麻烦您高抬贵手帮小岛采纳哟,祝您及您的家人永远幸福安康!
人民日报:播下“科技种” 薄地长出“致富芽”
号称有屋顶就能赚钱,农村光伏发电真是骗局吗?,现如今,很多农村的房顶上都装上了光伏板,因为有人称,屋顶上装上太阳能板发电,每个月还能有额外的300到800块钱的收入。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情,毕竟屋顶闲着也是闲着,若能够因此增加收入,相信很多人也十分乐意。那这种光伏发电项目靠谱吗?
第一、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项目,光伏发电是国家扶持的项目之一,只要农户统一安装,就能够得到国家发放的额外补贴,而且设备发电后也可以供自家使用。如果自家盈余,储能过剩,或者只想投资光伏赚钱,就可以将剩下的电能或者全部电脑上传到国家电网儿,电网就会根据当地的燃煤发电基准价支付你相应的收益。也就是说,通过光伏发出的电,农户可以自己用,节省电费,也可以将多余的电卖给电网公司赚取卖点收入,同时还能够拿到国家的新能源补贴,简直就是百利而无一害。
第二、虽说光伏发电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部分成本主要由国家和公司承担,只要步入正轨,光伏发电站就能够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项惠民的投资项目,虽不足以致富,但至少可以帮助百姓脱贫,也能够推动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不过,总有一些销售公司钻空子,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对百姓避开其中风险不谈,一味的鼓吹光伏发电收益,部分求财心切的农户就会陷入商家的圈套,安装到烈日的设备甚至被骗取钱财。在北方某些地区的农村,有人利用光伏发电赚钱来套路农民,农民拿出了自己的老本,往家里安装了光伏设备,坐等赚钱,但设备总是坏,时不时就要更换维护,但这些费用基本都是由农户自己承担,这样一来,还没赚到多少收益,反倒因为设备维修的问题倒贴了不少。
第三、此外,有的人连启动资金都没有,所以会被一些不正规的公司欺骗,从而去贷款来购买光伏设备。这些无良公司从中获得了前,最后基本都是人去楼空,到头来既没有安装光伏设备赚取收益,自己还背上了贷款。不过我们也不能够一竿子打死所有。事实上,只要大家通过正规渠道安装光伏发电站,光伏发电确实可以给农户带来收益,这也不失为一个农民的投资方式。
光伏扶贫收益是如何分配的?
“政策好着呢,好着呢!”一年两件喜事,景古村61岁的贫困户侯青调连连夸赞。
景古村444户1986人,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一个普通村庄。连绵的黄土山,苦瘠的黄土地,村里人“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因为缺技术、缺产业,一直难以摆脱贫穷。2013年底贫困发生率高达31%。
攻坚“三区三州”深度贫困,科技政策精准落到景古村:技能培训、技术入户、产业分红……村里人的喜事接连不断。“5年脱贫106户469人,今年实现整村摘帽。”景古村党支部书记王连海信心十足。
资源瓶颈怎么破?
技术革命改变靠天吃饭,旱坡地变稳产田
新修的村路伸向道道山梁,坡地里的玉米已经一人多高,壮实的叶秆预示着又一个丰年。
越是深度贫困地区,发展能力越弱。旱坡地里能长啥?这些年,村里人试过中药材、试种过果树,可一直是小打小闹,没成气候。王连海深知:“科技人才缺乏,没有技术这个金刚钻,产量上不去,产业起不来。”
景古村要脱贫,头道难题还是技术。
一场技术革命突破资源瓶颈。旱作农业技术“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在景古村推开。驻村科技特派员丁海文介绍,起两行垄、蒙上地膜,垄沟种玉米,保住地温,抢出下种时间,还能保墒,改变了靠天吃饭局面。
地要换个种法!“盖一层薄膜,玉米能种成了,就这么神。”贫困户郭顺青当年试种,亩产上了1000斤。村民们看着沉甸甸的收获,第二年跃跃欲试,翻耕、起垄、铺地膜,纷纷跟进。
旱地长出丰收粮,村里人更盼“新钱袋”。
“土专家”侯煜熊讲起技术如数家珍:从整地、施肥到筛苗、覆膜,都有规范,深松透气,蓄水保墒;密植稀定,幼苗要在0.3厘米—0.5厘米。只要管理好,亩产能到800公斤,效益能到4000元。
借扶贫政策东风,打好产业基础。景古村实施土地整理,2200亩耕地小块并大块,修通机耕路,低产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稳产田。
村里人的心活了。贫困户韩林50岁,他和老伴干不了重活,又舍不下自家的地,只能让儿子留在家。如今农机下梯田,省力又省心, “一亩三分地”不再是羁绊,儿子放心外出务工,老韩在家种起了当归,“儿子在外一个月挣5000多块,可比在家强多了!”
王连海认准中药材这个脱贫产业:“城里人越来越看重健康,咱这儿没污染,种出的道地药材肯定不愁卖。”
新技术如何落地?
让贫困户变“明白人”,黄土坡长出“绿色银行”
如何让贫困户掌握新技术,又是一道难题。
康乐县副县长杨天雄坦言,全县剩下的2.3万贫困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6%。景古村情况也类似,村里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大多数没念过什么书,接受新鲜的事不容易。
2014年春播前,村里第一次推广“当归膜侧栽培技术”,办讲座、给补贴,结果还是碰了壁,来参加的人还不到一半。
贫困户张惠成怕担风险,提起种当归连连摇头:“没种过,不敢种。”
贫困户晏天明坚持老经验,干部几次上门动员都被他驳回去:“我只认二胺,况且你一亩地膜多花60块钱,苗子还少下10斤,不赔钱才怪!”
“科技推广是个慢工,要把工作做实,机制建完善。”驻村工作队队长虎安俊认为。工作队、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几支力量扎进田间,因户施策,能帮的帮、能带的带,把政策讲透,把技术讲明白。
贫困户赵改霞在外打过工,见过世面,她最先动了心。“反正肥料免费用,先试一年。”科技特派员手把手教,从露天到覆膜,化肥改专用肥,治虫用上生物技术,一年下来尝到了甜头:“同样种当归,别人收1000斤,俺收2000斤,别人家长3厘米,俺的能大一倍,商贩抢着要,一亩纯赚6000块。”
赵改霞成了科技示范户,一家人靠10亩药材脱了贫,讲起技术头头是道:种好当归,地块要选对;倒茬得3年,种前先整地,一定深松到25厘米以上……不管谁家有问题,打个电话她就到。
庄户人家户看户,相互学、比着干。张惠成也动心了,前年春天,拿出5亩地来种当归。“收入不孬,技术也不难么,今年又一气种下10亩。”老张乐呵呵地说,“咱也成‘明白人’了。”
农技推广一张网全覆盖,让新技术“看得见、摸得着”。拿到科技明白纸,52岁的贫困户黄桂英竖起大拇指:“这个技术挂图好,咱不识字也能懂,照着图干就行。遇到虫害,就揪片叶子问技术员,立马门儿清。”
几年下来,景古村培育科技示范户106户247人,许多贫困户成了技术“明白人”。15项实用技术推广到田间,村里发展中药材1070亩,其中膜侧当归300多亩,黄土坡长出了一座座“绿色银行”。
钱袋子怎样鼓?
造就更多增收饭碗,村民变“三薪”农民
科技让景古村长出新产业。王连海又在思索,如何让产业发展更稳,让贫困户增收门路更多。
政策一暖凤回巢。能人赵文辉回村建起扶贫车间,一个车间“一石三鸟”:原料变成切片,附加值提高两倍;稳住市场,村民种出的药材不愁卖;还能吸纳46名贫困户就近打工。
33岁的陈淑换在扶贫车间上班,她很满意这份营生:“乡亲们一起干活开心,累了唱首‘花儿’,谁家有事能互相照应,家门口干活,不耽误照看孩子、老人。”如今,她成了一名熟练工,分拣、机洗工作全拿得下,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这个贫困家庭缓过劲儿来。
打出品牌提效益。村民线维昱牵头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办起网店,注册了商标,“我们收购的药材绝对不能打药,绿色产品才能卖上好价。”合作社带动产业升级,绿色种植技术也逐步推广开来。
让留守妇女在家有钱赚。贫困户张秀英通过掐丝珐琅培训,成了手艺人。在她家桌上,摆满了惟妙惟肖的各种工艺品,“这是个细心活儿,巴掌大的一块画要耗一天时间,计件给工钱。”以前光靠种田,日子紧巴巴,现在有了手艺,日子宽松了。
缺劳力的家庭也没有落下,光伏扶贫让贫困户有了入股分红。“不浇水、不施肥,阳光就能钻进钱袋,怎能不高兴?”贫困户张小平刚领到2000元分红款,对扶贫政策连连叫好。
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成了脱贫的“铁杆庄稼”。村民白晓鹏过去在县城周边做小工,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全家生活拮据。县里组织免费培训后,他拿到了初级电焊工职业资格证书,去拉萨开了电焊铺,一年收入10多万元,“家里土坯房翻修成小二楼,日子越过越好。”5年来,全村500多人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务工,实现了更稳定、更高收入的就业。
科技扶贫打出组合拳,有了种地、务工、入股分红等增收门路,景古村贫困户不再单靠土里刨食,变身“三薪”农民。村里的脱贫账也越来越清晰:剩下的52户贫困户,产业脱贫28户,就业脱贫20户,还有4户政策兜底,今年实现全部脱贫。
“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但和外面比差距还不小。”王连海说起村里的发展很冷静,中药材产业才刚起步,合作社规模也不大,发展电商缺人才,要补的短板还有很多,“但越来越多的人学到了本事,挺直了腰板,相信好日子肯定不远啦!”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通许县光伏扶贫项目以股金形式补贴贫困群众
光伏扶贫收益的分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各级政府资金支持建设的村级光伏电站的资产归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确定项目收益分配方式。大部分收益应直接分配给符合条件的扶贫对象,少部分可作为村集体公益性扶贫资金使用。
2. 在贫困户屋顶院落安装的户用光伏系统,其产权归贫困户所有,收益全部归贫困户。
3. 地方政府指定的投融资主体与商业化投资企业合资建设的光伏扶贫电站,其项目资产归投融资主体和投资企业共有,收益按股比分成。投融资主体要将所占股份折股量化给扶贫对象。
在分配光伏扶贫收益时,要遵循乡镇总体把控、公开公正、监督管理等原则,确保收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同时,要加强对光伏收益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依规合理使用,不得用于非扶贫领域,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国网唐县供电公司光伏精准扶贫项目顺利并网运行
“以前农民全靠耕地卖粮保障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政府给贫困户投资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不需要出钱就可以有一份稳定收入,给老百姓带来脱贫希望。”8月13日,通许县练城乡翟岗村党支部书记张守中对来维护光伏设备用电采集系统的通许县供电公司工作人员说道。
翟岗村光伏电站是通许县光伏扶贫项目,投资240余万元,装机总容量0.35兆瓦, 2017年12月建成投运,以10千伏电压等级并网,月发电量最大可达3万千瓦时,消纳模式为“全额上网” ,发电收益以股金形式补贴贫困群众,目前吸引199户贫困户入股。
随着该县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许公司全面提升光伏电站服务水平,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统筹电网规划、配套电网工程建设、变电站和线路负荷情况等信息,健全光伏并网服务协同机制,合理制订接入系统方案,加大配套电网建设改造力度,为光伏并网开通绿色通道,主动参与光伏发电项目选址建设工作,实现从报装、建设、发电、并网等各个环节“一站式”服务,宣讲光伏政策,并定期开展安全检查,最大限度满足光伏并网需求。
据了解,通许县供电公司2018年上半年受理并完成并网光伏发电32户,容量1.11兆瓦,累计发电量87.91万千瓦时,光伏用户实现收益57.14万元,贫困户切实享受到光伏扶贫带来的好处。
近日,国网唐县供电公司服务人员来到齐家佐、黄石口等5个乡镇的16个贫困村,为贫困户验收、调试光伏发电设备,使该精准扶贫项目顺利并网运行,让贫困户尽早受益。
为切实推进精准扶贫政策落地,当地政府大力扶持光伏发电项目,国网唐县供电公司作为光伏发电项目实施的配合单位,积极落实配套服务工程,并联合光伏厂家,大力实施光伏扶贫项目。该公司成立分布式光伏发电“一站式”并网服务,向贫困户告知所需材料、办理并网手续的申请条件、工作流程和办理时限,并提供接入系统方案制订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减少来访次数;开辟绿色业扩服务通道,提供“一对一”全过程对接勘察、方案设计、审查、装表接电、竣工验收等一系列业务流程,随时解决贫困户可能遇到的问题。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完成第一批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接网工作,涉及扶贫光伏电站9个,容量2681千瓦,共计16个村、300余户贫困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