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光伏双反案发生的背景_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发生根本转变的标志是什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双反是法律程序,欧盟调查双反为什么还要成员国投票?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发生根本转变的标志是什么
3.徐达北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双反是法律程序,欧盟调查双反为什么还要成员国投票?
1、由成员国投票决定,恰恰是欧盟相关法律规定的程序,下面介绍一下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欧盟反倾销主管机构
(一)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调查机构
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Directorate General for Trade)负责反倾销原审及复审的具体事项,并作出初裁决定和终裁建议。
(二)反倾销咨询委员会(Anti-dumping Advisory Committee):咨询与监督机构
在整个调查过程,欧委会向反倾销咨询委员会咨询、通报情况。反倾销咨询委员会由每个成员国和欧委会的各一名代表组成。
反倾销咨询委员会的磋商是强制性要求,但磋商结果并不必然是强制性的。除了反倾销条例明确规定的几种情形之外,反倾销调查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决策的最后决定权属于欧委会或部长理事会。
(三)欧盟部长理事会(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决策机构?
欧盟部长理事会是反倾销案件的最高裁定机构。它由欧盟各成员国主管贸易救济的部长组成,以一国一票制、简单多数通过(反向一致,即弃权视为同意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方式对欧委会提交的终裁建议作出决定(或适用新的投票机制,即以各国权重,而非一国一票的方法投票)。(临时初裁决定,可以由欧盟贸易专员独立做出决定)
(四)其他相关机构
(1)在涉及贸易救济措施的立法与对外谈判方面,欧盟内部的133委员会(由各成员国常驻欧盟机构副代表组成)和常驻代表委员会起着重要作用。
(2)欧洲议会在反倾销问题上对欧委会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3)欧盟海关是反倾销措施的具体执行机构。
(4)根据欧盟法律,对欧委会的倾销调查决定,当事方可以在欧盟法院体系寻求司法审查。
2、以欧盟的光伏双反调查这例,何以“法热德冷”?其它采取不同立场的欧盟成员国,又是基于哪些出发点?
按照欧盟委员会的相关规则,欧盟委员会——— 具体说就是欧盟贸易专员、比利时人卡瑞尔·德古赫特有权独立做出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为期6个月的临时性“双反”,然后由欧盟理事会表决终裁结果,各成员国的意见届时将具备法律效力。
根据欧盟委员会规则,临时性“双反”征求意见时反对票倘不超过15票(弃权票按规则效力等同于赞成票),欧盟贸易专员通常会直接拍板实施临时性“双反”,然后利用6个月临时性“双反”有效期,争取更多成员国支持,即便最终未能在终裁表决中将临时性“双反”转正,也可借这6个月的高关税,达到向出口国施压的目的;倘超过15票,欧盟贸易专员则通常不会轻易拍板,而尝试和出口国和各成员国寻求妥协,因为欧盟原本就是个松散的政治-经济利益联盟,倘欧盟委员会罔顾各国意愿一意孤行,不仅最终终审结果会更加不利,也会令原本缺乏效率和凝聚力的欧盟决策机构出现更严重裂痕。
有人指出,德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反对“双反”,相信其它成员国也出于同样考量作此决断,欧盟委员会在此问题上“理应保持克制”。
在“双反”话题上的德法对立
在为数不多支持“双反”的欧盟成员国中,法国是最活跃的一个,不仅较早明确其支持立场,还多番游说,力图争取更多同盟者;而与之相反的是,迟迟未表态、表态后态度却空前坚定的德国,成为反对“双反”的中流砥柱。
在“双反”问题上法德对立,其背后是两国在与中国做生意时的地位迥异。德国企业在中国始终是受益者,德国是欧洲对华出口成绩最好的国家,好几家德国大公司正是因为有中国市场撑腰才逃脱破产厄运;而法国则正相反,好几家法国大公司面对中国企业的竞争已经疲于奔命,如阿尔卡特正被华为、中兴通讯的竞争所困扰。不仅德法,其它采取不同立场的欧洲国家,其立场出发点也大同小异,反对“双反”者要么从对华经贸合作中受益匪浅,要么在欧债危机中获得中方财力扶助;而赞成或含蓄赞成者(在欧盟委员会语境中弃权等于含蓄投赞成票),则要么自认是对华贸易逆差的重灾区,要么重重受困于欧债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压力,迫切需要一个宣泄口,以转移国内民粹、尤其庞大工会势力要求充分就业的压力。
耐人寻味的是,当中国光伏产品刚刚表现出在欧盟市场的强大竞争力之初,德法的立场与现在截然相反。
当时法国萨科奇政府多次公开表示,贸易壁垒不符合自由贸易原则和欧盟宗旨,法国不赞同“双反”做法,希望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与之相反,此次光伏“双反”风波的始作俑者———SolarW orld就是一家德国公司,而争议早期德国政府也曾表现出对“双反”含蓄支持的姿态。
德国的“转向”不难理解:欧盟和中国间贸易争端的最大症结,是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而在中德之间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作为欧盟最大净出口国,中国是其拳头产业——— 汽车制造和机床制造业关键市场,在欧洲陷入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几年间,德中经贸关系风景这边独好,这个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12年双边贸易额高达1440亿欧元(德方统计,中方统计为1611亿美元,约占中国-欧盟贸易总额1/3),按照一些分析家的说法,即“中国在德国找到了自己想买、德国人又想卖的东西”。当初积极倡导“双反”的德国光伏巨头,在看到全球经济大气候下开拓市场艰难、而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搭车销售”却反可获得不菲收益,如今态度也已不复昔日之坚定。
至于法国,最初的立场和萨科奇及其右翼政府主张自由市场的传统纲领有关,如今时过境迁,台上执政的是有浓厚工团背景的左翼奥朗德政府,在高失业率压力下改弦更张并不出奇,就更不用说新政府“去萨科奇化”的需要了。有趣的是,明确支持“双反”或“准支持”立场的9个国家中,左翼单独、联合执政,或工会、工团势力在国内声势浩大者占多数,这和欧洲右翼强调自由经济、反对贸易壁垒,而左翼立场相反,以及工会、工团势力向来对贸易壁垒情有独钟,显然有很大关系。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发生根本转变的标志是什么
德波战争(1939年9月-1939年10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军发动大批飞机连续轰炸波兰重要军事目标;地面部队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发动全线进攻,数千门大炮向边境线猛烈轰击。在德军的强大攻击下,波兰军队迅速溃败。9月28日波兰首都华沙守军12万人投降。10月6日,波军全军覆没,德波战争结束。一个拥有3400万人口,100多万军队的国家,就这样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灭亡了。
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为消灭英法在中欧的主要盟国波兰,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德军统帅部于4月3日颁发《关于武装力量一致准备战争的训令》,决定以突然袭击消灭波兰武装力量。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辖第8、第10、第14集团军,司令为伦德施泰特大将,北方集团军群辖第4、第3集团军,司令为博克大将。他们将在第4、第1航空队支援下,分别从斯洛伐克、上西里西亚和波美拉尼亚、东普鲁士对华沙实施向心突击,围歼波军主力于维斯瓦河、纳雷夫河以西地区。
德军投入了44个师(其中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总兵力88.6万人。波军(最高司令为斯米格威-雷兹元帅)拥有7个集团军、4个战役丛集、870辆坦克和装甲车、400余架飞机,共30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2个摩托化旅,总兵力100万人。波军采取前沿防御战略,重点保卫但泽走廊、波兹南和克拉科夫地区,以掩护全国动员并期待英法支援,适时转入反攻。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突然出动58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9月3日,英、法两国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军发起突然袭击,出动空军摧毁波兰各主要机场和通讯、交通枢纽;地面部队迅速突破波军防线。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但法军仅向萨尔布吕肯发起象征性进攻。5日,德北方集团军群主力合围波军"波莫瑞"集团军于但泽走廊,一部从东普鲁士向华沙推进;南方集团军群在琴斯托霍瓦地域突破波军防御,向华沙推进。当晚,波军统帅部下令向维斯瓦河以东退却。次日,波兰 *** 迁往卢布林。14日,德军完成对华沙的包围。16日,北、南两路德军在华沙东南弗沃达瓦地域会师,合围波军主力于布格河以西地区。17日,苏军进占波兰东部;波 *** 撤至罗马尼亚。19日,波军19万人向苏军投降。28日,华沙陷落。10月6日,波军结束有组织的抵抗。
战争背景
地处中欧的波兰西接强大的德国,东临社会主义苏联,这种与强国毗邻而居的特殊地理位置似乎注定了波兰多灾多难的命运。20世纪以前,它曾三次被俄国人和德国人瓜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重新恢复了独立。
一战德国战败后,根据《凡尔塞和约》,德国东部的领土划给了波兰。这些划给波兰的领土包括"波兰走廊"这个狭长的地带,走廊尽头的但泽被辟为了一个非军事化的国际自由城市,它也是波罗的海最大、最重要的海港之一。这里生活着100多万日耳曼人,他们已被波兰分隔,而远离了祖国。因此德国人一直对失去但泽和"走廊"地区耿耿于怀。
希特勒的报复
希特勒上台后便发誓要报这一箭之仇,或许在他看来,波兰甚至是比法国更不可饶恕的敌人。更重要的是,波兰位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临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波兰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最为强大的一个国家。德国假如占领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而且还能大大改善自个的战略地位;既可以消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建立袭击苏联的基地。
野心勃勃的希特勒以极快的速度重整军备,在短短几年间就把德国从《凡尔赛条约》下的受辱者变成欧洲最强的军事强国。
自1938年10月起,德国曾多次向波兰提出归还领土的要求,要波兰交出"波兰走廊"和但泽,并将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也转让给德国,遭到了波兰 *** 的严辞拒绝。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兵不血刃地迅速兼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下一个侵略目标直指波兰。希特勒给武装部队下达了一份代号"白色方案"的绝密命令,它的目标是在这年的8月底或9月初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入侵波兰,同时要求这个时间不可更改。
希特勒似乎算准了英、法的心理,他对将领们说:"我在慕尼黑会议上领教过英、法的头面人物,他们根本不是能打世界战争的人。再说,他们凭什么同我们打仗?他们才不肯为一个小小的波兰送死!"
然而,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并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了保证。有了英、法的保证,波兰态度更加坚决。
1939年7月28日,希特勒获悉一个重要情报,英、法军事代表团将赴莫斯科,届时将形成共同抗德的联盟。
苏联方面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军事大忌就是同时在东线和西线作战。希特勒纵然再狂妄自大,也绝不敢违背这一原则,愚蠢地将自个陷入疲于奔命的尴尬境地。他如果要入侵波兰,准备在西线与英、法开战,就必须稳住东线的前苏联。同样,英、法的目的则是要调动起东线的前苏联,迫使希特勒因惧怕两线作战而退缩。
双方都将最大的赌注压在了苏联身上,对于斯大林来讲,暂时还不存在倒向哪一方的问题,现今英、法和德国双方都在他的股掌之上,他只想利用这一历史的机遇做出最有利于苏联的决策。眼下斯大林还不想在准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卷入双方的争斗,"因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而充当一方的炮灰"。此外,再加上苏联提出要保卫波兰,抗击纳粹入侵,就必须允许苏军进入波兰境内,遭到了波兰 *** 的拒绝,因为他们对苏联人的戒心并不比德国人的小。波兰的这一决定使斯大林下定了决心。
徐达北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根据查询大学生网课答案题库网显示,以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根本转换。十月革命不仅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觉醒,也促进了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被压迫人民的觉醒,并且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徐达北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明军与元军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进行的战略决战。
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兵,自十六年(1356年)攻克集庆(今团蔽南京),尔后即吴王位, 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权以后,先后消灭了占领湖广、江西等地的陈友谅、占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为北上灭元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朱元璋作了审慎的筹划。他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平章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主张。朱元璋不同意这个轻敌冒进的方案。
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认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
他提出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明攻山东之战、明攻河南之战
朱元璋根据这一战略构想,将整个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北伐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实施的。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人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 为减少北伐阻力,争取人民拥护,出兵之前,朱元璋特别告诫将士,师到之处,切勿杀掠。 并向北方人民发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对汉族各阶层人民产生了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北伐比较顺利。为了保障北伐,令留守江淮之部队加强戒备,以防元军袭击。
从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明军主力由江淮北上,至洪武哗或睁元年二月,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攻下山东。 山东的攻克,使元廷失去了左臂,在战略上为北伐造成了更为有利的军事态势。
徐达挥军西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一路自济宁溯黄河而上,进攻汴梁(今开封);一路由河南永城、归德攻乱岁许州(今许昌)。同时命征南将军邓愈率襄阳、安陆、景陵等处兵马北攻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明军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时间里相继攻克汴梁、洛阳以及嵩(今嵩县)、陕(今陕县)、陈(今淮阳)、汝(今临汝)诸州,并不战而据有潼关,基本上完成了北伐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
元朝大都之屏蔽已撤,外援隔绝,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五月,朱元璋亲抵汴梁,听取前线将领的军事情况汇报,并讨论了下一阶段的战略步骤。
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初,徐达令河南各军向河阴(今武陟西南)集结,各卫粮船由济宁起航,保障后勤供应。七月二十九日,他又遵朱元璋之命,令都督同知张兴祖、平章韩政、都督副使孙兴祖、指挥高显等率益都、徐州、济宁之师集结于东昌,等待与河南诸军会师北进。
元廷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军事形势,徐达提出由临清(今属山东)直捣大都的主张,朱元璋表示同意。 遂决定由征虏右副将军冯胜守汴梁,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守河南(今洛阳),镇国将军郭兴等人镇守潼关,徐达率大军直取大都。
闰七月初一日,明军主力自中滦(今封丘西南)渡黄河,沿御河(今卫河),经临清、长芦(今河北景县)、通州(今北京通县),向北挺进。
闰七月初二日,明军出师汴梁(今河南开封),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磁州(今河北磁县)、邯郸、广平(今均属河北)。闰七月十一日至临清(今属山东),遂令集结于东昌之师来会,且令参政傅友德开通陆路,都督副使顾时开通河道,于闰七月十五日水陆两路并进。师至德州,会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张兴祖、高显、毛骧、程华等师北进。
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二十日下长芦(河北沧州)、青州(河北青县及天津静海等地),二十三日至直沽(今天津),二十五日败元军于河西务(津市武清东北)。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直逼大都城下。
元顺帝见大势已去,三鼓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 徐达率军进占大都,至齐化门,令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诸王子六人,封存府库图籍宝物以及故宫殿门,令兵守卫。命令士卒不得侵暴抢掠,居民各安其业。同时遣将巡逻古北诸处关口,又命指挥华云龙经理大都,新筑城垣。
攻克大都之后,北方之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尽入明军之手,尤其是元主北逃,使整个北伐战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困据秦晋的元地主武装集团,完全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朱元璋得到徐达大军攻下大都的消息以后,不失时机地命其转入下一个战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