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30兆光伏发电量标准?
30兆光伏发电标准是3万千瓦时,也就是每小时发电30000度,如果按照一年最高光照率1000小时计算,全年发电量为3000万度;建设30兆光伏,按照1兆16亩的标准,共需要占地480亩-500亩之间,
30兆等于3000万瓦,每瓦投资为4.5元到5元左右,3000万瓦投资在1.35亿元-1.5亿元之间。
光伏首年发电量计算公式?
公式1:L = Q×S×η1×η(不常用)
L ——光伏电站年发电量;
Q—— 倾斜面年总辐射量;
S —— 光伏组件的面积;
η1—— 光伏组件的转化效率;
η—— 光伏电站系统总效率;
公式2:L = W×H×η(常用)
W——光伏电站装机容量;
H——峰值小时数。
逆变器参数解密,如何选择发电量高的光伏逆变器?
在光伏电站系统中,逆变器的成本不到8%,但却是发电效率的决定者,在光伏电站中,当组件等配件完全一致时,选择不同的逆变器,系统的总发电量有5%到10%的差别。
系统安装成功能发电后,逆变器就成了决定性的因素。所以有经验的厂家,都会选择总发电量高的逆变器,经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而逆变器技术含量比较高,集成了电力、电子,结构,热设计,控制为一体。要让EPC厂家和电站业主都成为逆变器专家,显然不太可能。本文从逆变器的基本参数“输出电压”,让大家了解逆变器由于这个参数不同的情况下,逆变器的发电量有何变化。现在国内大功率电站型逆变器,输出电压有270V和315V两种,常见270V输出功率等级有250KW,400KW,500KW,常见315V输出功率等级有 315KW,500KW,630KW。从逆变器角度上讲,315V输出630KW的逆变器,硬件和270V输出500KW的逆变器完全一样。所以同样功率等级的逆变器,315V输出电压的逆变器比270V输出电压的逆变器成本要低20%左右,而且电压越高,电流就越小,效率也就会高一些。但是从系统发电量上考虑,要充分利用太阳能组件,晶福源逆变器研发工程师建议选择270V输出的逆变器。因为在逆变器项目开展之前,晶福源调研工程师曾对国内外50多个光伏电站进行的现场考察,发现 630KW逆变器发电量并没有比500KW逆变器多20%。只有不到15%的增加。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分析,发现630KW逆变器的MPPT范围是 500V到820V,而500KW逆变器MPPT范围是450V到820V。这中间有50V的电压差,一般是通过多串一两块组件来解决。但在实际上,遇到阴雨天时,电压在450V到500V之间还是有比较多的时间。所以总的发电时间,后者要比前者多10%。15千瓦光伏板能发多少电?
48度电/天。
15千瓦光伏的额定功率为15千瓦,也可以换算成15千瓦时,这就是15千瓦光伏在晴天时一个小时的正常发电量,在15度电左右,而光伏板在一天当中也就在白天发8个小时左右的电,所以15千瓦光伏一天的发电量为15x8=120度电,但是15kw光伏在阴天时的发电量只有晴天时的40%左右,在48度电左右。
为什么阴雨天多晶比单晶发电多?
发电量与光能照射在太阳能板上的量有关,同时和其光谱域也有关。多晶和单晶的都是在一个域里的,不同的是,转化效率不同,单晶比多晶高几个百分点。所以阴雨天两个都降低了,具体应该是成正比例的吧。顺便提一句,薄膜电池可以克服阴雨天转换效率降低的难题。
有一个科学家公认的原因,那就是单晶硅片的‘间隙氧’含量比多晶硅片高一个数量级,因此导致单晶光伏组件的初始光衰高。
那么,为什么单晶的‘间隙氧’比多晶高呢?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单晶棒拉制过程中,旋转产生的‘刷锅’效应,以及几倍于多晶的长晶时间,导致坩埚中的氧大量析出。
此外,我们还意外的发现,多晶在夏天的发电量优势更明显,而且每年会有规律的发生,以2017-2018的月度数据为例:
为什么多晶在夏天光照好的时候,
发电量比冬天更高呢?
目前,我们对这个发电量差异现象还没有答案,请业界的专家、大咖们发表意见,共同研究。
解决初始光致衰减的技术何在?
过去的两年,光伏业创新技术层出不穷,改善初始光衰的技术解决方案也纷纷被应用于拉晶、铸锭和电池生产,比如:掺镓、光注入退火、电注入退火等。这些技术应该对降低单晶和多晶的光衰都有效。但到底有多少效果呢?我们欢迎光伏界的同行们提供更多的,使用最新单、多晶技术的光伏组件野外实测数据。
为避免“自说自话”
科学可靠的数据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同样的安装条件和地点,第三方独立机构公正、公开、可核查的数据;
2、足够长的电站系统运营时间。
总结和建议
1. 单晶、多晶,本是兄弟,各有千秋。
2. 从同一厂家归一化发电量的历史数据来看,多晶光伏组件比单晶平均发电量高2.3%。
3. 更高的初始光致衰减(LID)可能是造成单晶光伏发电量偏低的主要原因,也可能还有其他机理导致九年仍不能恢复正常。
4. 光伏业界应立即出台新的标准,加严测试硅片的氧含量,以及电池片和组件的‘初始光衰’。
5. 推广掺镓、光注入退火、电注入退火等新技术,并用科学的数据来检验这些新技术对单晶,多晶组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