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光伏专列_关于哈尔滨投资环境现状与对策的调查报告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_成都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实践2.关于哈尔滨投资环境现状与对策的调查报告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_成都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实践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常住人口1407万,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现有中科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等31家研究机构,在校的大学生超过50万人,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新兴工业化产业基地和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基地。成都市直接开通24条航线,被世界旅游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
成都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成都结合大城市带大郊区,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全面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等“三个集中”,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市场体系和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有力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2011年,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全市城镇化率达到了65.1%,城乡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
一、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发展理念
(一)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
成都市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城乡一体化制度安排,着力打破区域分割和城乡壁垒,努力实现城乡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互补性对流。在国内率先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一元规划,率先设置了区域规划管理所,实现城镇体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布局,努力使城乡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更科学。并通过实施产权制度的改革,破解城乡二元难题。成都市在国内率先用三年时间,通过法律手段,对农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颁证确权,彻底明细了农民的财产权利,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实现现代保障制度。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农民的自由迁徙,无论到城镇还是留在农村,不仅保留农民土地财产权利,还享有公民权益和财产权益,摆脱了土地对户口的约束,使农民转变为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完整社会权益的社会人。
(二)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
成都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先导,着力推动交通、通讯、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并向农村延伸,有效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
一是加快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通道建设,建成为西部高速公路枢纽。加强完善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在中国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客运一体化。
二是加强通讯设施建设,加快区域网络和基础通讯设施改造升级,开通了中国中西部首个国际出口通道,实现了互联网运行,大力实施电话村村通,三级网络基本覆盖全域。
四是加强市政建设,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体系,实现每个乡镇有标准化的污水处理厂。确实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了城乡绿色走廊,城市栖息绿地,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3%。
(三)发展重点支柱产业
城镇化和产业化相辅相成,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就是一座空城。成都大力发展重点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一体协调发展,有效支撑了城镇化的建设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并将原来规模小,布局小的116个工业开发区,优化调整为21个区域。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航天航空、光伏光电、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先后引进了飞利浦等国际著名企业。目前全球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成为了“成都制造”。汽车产业积聚了大众、丰田、沃尔沃等品牌效应。
二是发展金融、物流服务业,高端楼宇和连锁品牌,整体提升服务的发展水平。成都现有各类金融机构121家,是中国中西部市场规模最大的城市。成都还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铁路集装箱,开通直达中国沿海货运的专列。
三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乡镇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旅游和都市农业,鼓励农民居家就业,利用古镇历史文化资源,对古镇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了古朴典雅的古镇和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四) 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优化公共服务结构,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实施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国内率先实施农村中小学硬件建设标准化,加强城乡校长、教师队伍的培训,实施城乡学校结队互助等工程,使城乡学生能够就近入学,并享受较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二是提升城乡卫生服务水平,在国内率先实施标准化的公立卫生院,对农村地区进行药品配送,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体检的公共服务。现已实现城乡社保的全面覆盖,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并率先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成都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体会
(一)推进城镇化要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
城乡二元是市场经济发展最顽固的瓶颈,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稳步实施统一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自由地选择居住地,才能有效地激发活力,有效促进土地流转和有效配置,有效激发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活力。
(二)推进城镇化要解决好发展均衡问题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是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必须做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坚持城乡整体提升,同步推进各类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能力高质量的平衡。加大农村建设投入,引导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努力让农民不出农村,就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务。
(三)推进城镇化要解决发展融合的问题
进城农民是破解“双二元”问题的途径,要注重提升新市民的劳动技能,让新市民能掌握一技之长,在城市站稳脚跟。要转变新市民的观念,开展文明宣传,增强新市民对城市市民身份的认同感,丰富新市民的文化生活,在每个社区建立文化站,让进城农民生活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推进城镇化要解决好发展持续问题
我国传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大量消耗,现已暴露出诸多弊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依据城镇资源,环境容量,提倡城镇节能、节水、节地和综合利用;着力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完善城市绿地体系,以推动城市化的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黄荔)
关于哈尔滨投资环境现状与对策的调查报告
60年,有多少“江西第一”似光荣榜,记载了赣鄱儿女的骄傲与自豪! 1954年,洪都机械厂飞出新中国第一架飞机; 1958年,江西拖拉机厂驶出新中国第一辆轻便式拖拉机; 还有新中国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飞机、第一辆军用摩托车、第一批海防导弹等都源自“江西第一”。 60年,有多少“江西第一”如里程碑,开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与新征程! 寻找江西第一名个体户、第一家私营作坊宛如大海捞针,但新中国第一个亿万富翁诞生在江西却毋庸置疑。1992年我国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张果喜星”,私营企业家的名字首次闪耀在太空; 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江西第一个交粮“状元”——南昌县南新乡农民熊本琪于1982年交粮5万公斤;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1992年江铃集团股票在深圳首发,赣企叩开虚拟经济的大门。 60年,有多少“江西第一”像宣言书,传递江西崛起的决心与力量! 在新能源领域,赛维LDK短短四年间成长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企业;在光学行业,“凤凰光学”进入世界光学元器件行业前三强;在新材料领域,星火工业园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有机硅生产基地…… 共和国走过60年沧桑岁月,赣人在各行各业创造的“江西第一”如繁星浩瀚,不能尽数,照亮漫漫求索之路。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让我们一起在时代大潮中采撷几束激越的浪花,感知这60年激情岁月的辉煌,加载开拓进取的新动力。 新余:从江西第一座钢城到世界太阳能之城,其发展历程见证了江西工业从传统迈向现代,从追求量的扩张到兼顾质的提升的过程 沧海一粟新余因钢设市,可以说这座城市从诞生起就成为江西工业化的一面旗帜。 站在新钢的三期技改工地,八旬老人张棠科感慨万千,这位新钢原总工程师谈及新钢的发展,连说了几个“不可同日而语”。 建厂50年,单个高炉容积从255立方米扩大到2500立方米,翻了9倍,而人员却大幅减少。原来炼铁、炼钢、轧材都是人海战术,1959年时全厂有3万员工,大多围着500多立方米高炉转;如今高炉近万立方米,全厂2.8万职工中有一半在从事多种经营。 张棠科最欣赏的是余热发电、煤气发电、炉渣做建材等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他说:“绿色生产是我们冶金人追求的一种境界。” 引领着钢铁产业的“江西第一”,新余逐步形成了以钢铁工业为主,以电力、煤炭、机械、纺织、化工、建材为辅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省举足轻重的工业重地。钢铁一度占据新余市GDP总量的70%,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然而,就是这种一钢独大的单一格局成为新余经济的致命缺陷——缺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2003年开始,“改造一批国有企业、引入一批高新企业、培育一批本土企业”,新余迈开大步,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至2008年,新钢以外的其他工业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61%,形成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足鼎立之势。 市委书记汪德和自豪地介绍,在国际金融危机寒流中,新余依旧创造了一串令人振奋的江西第一、世界第一。 赛维LDK公司产能达到1460兆瓦,居世界第一,是我国为数不多能在国际产业链中,拥有话语权和定价权的企业。 新钢公司已基本形成千万吨级的产能,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列中国制造业500强第102位,是我国最大的船用板生产基地。 江锂公司自主研发的全湿法处理红土镍矿新工艺,是世界最先进的镍产品提纯技术…… 新余以裂变式发展书写着“江西制造”的新传奇。 从一家赛维到10余家光伏配套企业、下游企业跟进,一个全新的产业四年间无中生有,至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吸纳近2万人就业。 新余,一座世界太阳能之城的崛起,让我们看到了高科技与资本运作创造的神话! 大潮激荡新中国成立之初,江西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全省近90%的劳动者从事一产,一二三产比重为68.6∶9.4∶22,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工业只有一些手工作坊,称得上“工厂”的有72家,称得上矿的不过10来个,人均工业产值仅20元。 就是在这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江西人艰苦创业,开始农业大省工业化的艰难跋涉。 1993年,工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 2003年,江西第一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企业问世,至今已有8家,其中江铜五年间又拿下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的新佳绩。骨干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带动支柱产业扬优成势,提升江西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2006年,二产比重首次突破50%,达50.2%,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二三一”产业格局确立。 湖坊:从江西第一个亿元乡到中国乡镇综合实力500强,成为无数农民变身市民、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个缩影 沧海一粟如今,城里人争着当农民的,已并不稀罕。原因在于城乡差别的缩小。 有“江西首富乡镇”之称的南昌市湖坊镇,当农民可比当年因招工、参军转为市民的人实惠多了,征地拆迁有可观补偿不说,还有高品质的还建房,村级集体收入每年按人头分红,年纪大了还可以领取养老金。 “这样的情况要放在改革开放之前,简直是天方夜谭。”顺外村党支部书记魏云龙说。56岁的老魏记得小时候,家里以种菜为生,因为商品短缺,菜农上交完国家计划任务也只能吃些菜皮、菜帮等边角料。“小时候一盼过年过节,那时才有鱼有肉吃;二盼跳出农门,做城里人。” 而魏云龙从华东地质学院毕业时,顺外村办企业已小有名气,米粉店、自行车修理店、理发店、食品店等家家生意红火,村民收入比城市职工还高。魏云龙心甘情愿地放弃国家分配进城机会,成为解放以后村里的首位农民大学生。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个改革开放闯新路的摇篮,26岁的魏云龙挑头创办了全村第24家企业。“当时我们生产的‘顺风’牌老婆月饼、汽水等供不应求。” 1992年,顺外村村级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全省首个亿元村。 而到2000年,以鄱阳湖大酒店起家的进顺村夺去了全省“首富村”桂冠。 湖坊镇党委书记张晓华介绍,1986年,湖坊乡成为江西第一个总收入过亿元的乡镇;2002年,成为江西第一个上缴税收超亿元的乡镇。多年的领跑历史就是湖坊镇工业化、城镇化的历程。 昔日的菜地已变成钢筋水泥的“丛林”,御景城、东方塞纳、隆鑫广场等现代化住宅小区,与农民公寓错落有致;麦德龙、沃尔玛等“洋”巨头,与香江家具建材大市场、昌东汽配大市场等“土”商贾比邻而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这里汇聚,2008年湖坊镇又成为全省首个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亿元的乡镇,被评为中国乡镇综合实力500强和最具投资潜力500强。 “江西第一镇”在小康路上迅跑。 大潮激荡解放之初,全省城镇人口不足10%,城市建设白手起家。1955年,南昌建成八一大道,拉开城市框架,成为全省人民的骄傲,入列全国著名的“三条半马路”之一。 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加快。2008年,全省城镇人口比例达41.36%,是解放初的4倍以上;城市(含县城)建成区用地由解放初的不足200平方公里,提高到近1600平方公里,扩大了近8倍。 统筹城乡发展,快速崛起的小城镇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服务的重要平台。2008年,全省建制镇677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633个,较改革开放前增加10倍以上,建制镇(集镇)人口663.27万人,占村镇总人口的17.8%。涌现出了第一个国家级园林城镇——萍乡市安源镇、第一个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进贤县李渡镇等一批典范。 瑞金:从江西第一个国道起点到对接海西经济区的第一腹地,基础设施的改观给老区人民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全面提速 沧海一粟谈到红都瑞金的变化,市招商局干部刘志龙说:“现在出去招商说话底气足了,因为交通状况的改善让客商的投资成本大大节约。” 长期以来,瑞金有毗邻福建的区位,却无优势可言。 刘志龙记得年青时外出求学、出差,到南昌、福州、广州等周边省会城市颠簸一天后,中途还得住一晚,虽有206、319、323三条国道,其中323的起点还在瑞金,但因为路况很差,“摇篮路”、“永修路”让人望而却步。 现在瑞金有厦蓉、济广(在建)两条高速穿境而过;2005年10月通车的赣龙铁路又要另行新建复线,9月底即将开工;鹰汕铁路也在紧张设计中,而这两条新建的铁路设计时速均在200公里/小时,届时瑞金纳入福州、厦门、广州、南昌的4小时经济圈内。 刘志龙说,原来到瑞金投资的外商基本是福建来的,近两年,广东客商也逐渐多起来了。今年投产的宝元鞋业就是从广东东莞转移来的台资企业,目前上千名员工正在满负荷生产。企业负责人说:“考虑到瑞金的区位优势,我们准备再征几百亩地扩建厂房。” 路好走了,接待条件上档次了,红色旅游一年比一年红火。去年达到11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46亿元。今年暑期,瑞金红天马旅行社一天最高接团18个共万余人。据市旅游局负责人介绍,目前,赣龙铁路通车后的首趟专列正在紧张运作中,上海一家大旅行社决定开行上海至瑞金的国庆旅游专列——共和国寻根之旅。 硬件改善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生产生活方式的真切变化。云石山乡帮坑村委会门前的路被誉为“长征第一路”,当年红军就是踩着这条羊肠小道开始长征。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村里只有山间小路,农民养的猪要抬到集市去卖,种田的化肥、农药要背进去,生产方式只能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如今,路通财源来。村民赖九发在云万三级公路旁种植了200亩果树,办了一个百头规模的养猪场。丰收的季节,脐橙一车车拉往香港、澳门,生猪则一批批出栏,卖到广东、福建。大市场、大流通催生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的兴起。 大潮激荡解放之初,全省16万余平方公里土地上能勉强通汽车的公路只有647公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较解放初翻了190倍。 1996年1月28日江西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南昌至九江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后,全省每年都有高速公路开通。 1996年9月1日,首条纵贯我省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京九铁路通车,与之后实施电气化改造的百年干线浙赣铁路,构成纵横全省“十”字形铁路网。 2004年,江西出省主通道和省会至各设区市公路全部实现高速化。 2007年,江西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000公里,至2012年,将突破4000公里。 铁路运营里程在2012年也将跨越4000公里。 航空旅客吞吐量十年间翻了5倍多,目前南昌已有通达30余个城市的航线网络。 实现崛起新跨越,江西大鹏展翅!
促进哈尔滨市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二、哈尔滨市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位产值能耗总体依然偏高
哈尔滨市政府持续加大资金补贴和政策优惠制度,引导企业节能减排,降低资源能耗,取得了一定效果。2017年哈尔滨市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同比降低0.154吨标准煤。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同期全国万元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能耗和主要省份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相比,哈尔滨市主要工业产品单位生产能耗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或主要省份能耗。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哈尔滨市产业结构布局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017年三个产业和生活用能分别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4%、53%、27%和16%。从数据可以看出,高耗能的第二产业53%的能源消费只创造了31.64%的地区生产总值。二是工艺技术和生产装备仍有进一步改造升级的空间。作为东北三省传统工业基地,哈尔滨市重点耗能行业落后的设备工艺所占比重仍然较高。三是管理水平低,与节能密切相关的能源统计、计量、考核制度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人为损失浪费严重。四是部分地区出于地方保护和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对淘汰落后、压缩能耗过高的过剩产能不积极。
(二)城市环境治理压力较大
城市环境发展也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目前哈尔滨市政府层面和环保监管部门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发现问题能力差。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日常监督检查等还只是局部的、被动的,既有布局的不合理,也有设备的不完善,更有技能的不适应,导致一些环境问题很难第一时间被发现并跟踪状态、掌握情况、分析来源。二是参与决策能力差。虽然哈尔滨市环保部门这几年积极努力参与综合决策,但由于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不完善,造成环境保护规划不统一、不健全。造成城市规划发展与区域环境功能、环境要素结合不充分,缺乏系统性的审批、管理理念,特别是已经建成的工业园区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使环境管理工作从源头上就形成了欠账。三是行政执法能力差。往往只靠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缺乏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同时日常监控监管缺位、手段不足、水平不高、应急能力低,依法执法与正确规避责任的意识和方法欠缺,致使出现很多无效监管。四是评估效果能力差。既有跟踪检查不到位问题,也有第三方监测、监理、评估机制不健全和专业服务力量不足问题,如果不尽快转变观念,将直接影响环境管理预期效果。
(三)环保治理价格尚未形成市场机制
哈尔滨市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污染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例如,通过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实行脱硫脱硝除尘环保电价就推动了污水处理和脱硫除尘环保领域的发展。然而,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上述做法造成环境成本内部化,致使环保价格没有实现市场化。在征收污水处理服务费时未考虑污水后续处理需要的附加支出,收取垃圾焚烧处理费也没有考虑后续飞灰污染治理和渗漏污染液体防治费用。这就造成合同价格低于企业或者行业成本价格的怪相。例如:哈尔滨市某污水处理企业中标的污水处理服务费价格为0.8元每立方米,而调研报告认为污水处理全过程及后续治理费用合计应在1.5元-5.3元每立方米。某垃圾焚烧项目合同价款为28元每吨,而行业内部公认的维持正常利润的报价应为38-45元每吨。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环保价格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尚处于政府定价或以社会公益非营利组织为目标的定价模式,长期低价进行环保项目处理会造成污染治理质量不过关、企业发展靠政府补贴维持等现象,限制了环保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按照相关环保要求进行生产经营的环保企业在市场竞争终端将具备价格劣势,反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积极性。
(四)中小型环保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随着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节能环保建设项目逐年增多,环保投资金额呈现增长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申请建设的环保项目超过5000个,总投资超过3万亿元。哈尔滨市环保建设项目和投资额呈现增长态势。如此大的资金投入量,仅仅依靠企业自有资金难以维持项目的基本建设需求。且多数环保项目都存在前期投资资金大、基础项目建设周期长、项目投资收益期长、资本回收期长等特点,这就给环保企业的资金周转增加了更多困难。哈尔滨市政府有针对性的制定了绿色金融政策和环保资金补贴力度,但由于操作性及实施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保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同时,由于政府资金补贴金额和政策优惠力度有限,造成享受相关资金资源的多为国有企业和大型环保企业上市公司,数量更多的中小型环保企业只能通过银行贷款融资渠道获取环保项目建设资金。由于商业银行从贷款风险等方面考虑,加大对中小环保企业的融资贷款审核力度,还要以收取服务费、特许行业手续费、上浮利率等方式加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加之中小环保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担保抵押能力差、个别企业存在骗贷行为等因素影响,造成其难以快速获得环保资金贷款。
(五)个别环保领域产能过剩
随着环保产业的兴起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社会资本集中进入环保行业,为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增添了动力。虽然哈尔滨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存在大量资本进入个别环保领域形成产能过剩、投资过热的情况。例如:公众对风能、太阳能光伏、多晶硅等新能源产业预期较高,大量资金介入,造成投资大于实际需求,最终引起结构性产能过剩,一批环保企业受到较大经济损失甚至破产重组。同时,哈尔滨市近年来兴建了一些环保产业园区,个别产业园区规模较大,但入驻环保企业较少,且入驻企业从事的环保产业关联性不强,产品种类繁多。一些环保企业存在盲目跟风,推出大量PPP项目,造成一些PPP项目尚未进入建设阶段就临时变更用途,甚至存在项目未建即夭折的极端情况发生。上述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企业战略研判不足,投资过剩造成的。因此,环保产业链尚需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节能环保企业应加强战略管理,完善、拓展企业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做好产品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推广,基于专业化战略发展的领先视角,进一步推进相关环保产业的分工细化。只有基于细化、拓展环保产业链,符合产业长期战略的环保投资才是环保企业和行业最需要的。
三、促进哈尔滨市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环保装备转型升级,推动环保产业节能增效
哈尔滨市要围绕高效锅炉推广、加强高效电动机应用、探索蓄热式燃烧、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应用和深化半导体照明产业化等途径,加快推进哈尔滨市环保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全面提高。一是加大高效锅炉的使用推广。根据哈尔滨市取暖期长、燃料量大的特点,鼓励企业研发、制造自动化程度高、余热能源深度循环应用、燃料品种环保的高效锅炉,加大对主辅机匹配优化、小型锅炉高效燃烧等新技术。二是探索蓄热式燃烧技术研发。以高新换热冷却技术研发基地为寄托,以蓄热新型材料应用、预混深度结合和蓄热式燃烧器小型化等新技术研发为基础,加快哈尔滨市在高新技术、重要装备规模化等方面的应用范围。三是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份额。增加新能源汽车销售的最重要因素是解决动力电池使用寿命、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电池重量减轻三个核心问题,这就需要相关机构和企业加大新能源电池的技术研发攻关,加强驱动电机及核心材料、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完善配套产业和充电设施。四是在加强高效电动机应用和深化半导体照明产业化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培育高新技术电机控制和半导体照明的研发基地和大型制造企业,提高相关技术设计、关键材料部件,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水平,在哈尔滨高新产业示范区建设一批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集聚区。
(二)创新环保发展模式,助力环保服务产业发展
哈尔滨市要通过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扩大环保服务产业和培育再制造服务产业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快哈尔滨市环保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通过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哈尔滨市应继续通过政府行为促进环保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奖励与补贴力度,进一步完善环保节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进一步开展能源监督审计和环保评估诊断,进一步健全能源统筹配置管理服务平台,切实推动重点企业、能耗量大的企业进行节能改造,鼓励新能源和环保企业发展壮大。二是继续深化环保服务产业,开展污染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加大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的综合治理力度,鼓励新技术、低能耗、少污染特征的环保服务、治理特许经营企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排污权交易、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保服务业。三是培育再制造服务产业,推动能源物资循环利用。切实建立低值易耗品再回收、废旧物资重复使用、高值易损耗零部件再制造和高能耗资源再利用的资源循环应用系统,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深度修复、激光纳米等方式提供再制造服务,推动构建哈尔滨市低值易耗、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交易平台。
(三)加强环保产品营销,扩大市场需求消费
通过推动环保产业消费、提高再利用产品的居民消费、深化政府对环保产品的采购力度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扩大环保市场需求消费。一是推动环保产业消费提高。进一步健全环保产品惠民政策,完善节能产品标识与产品推广,引导居民消费向节能环保产品倾斜;进一步深化阶梯电价水价、煤改气节能补贴、高峰期季节性能源调节等行政手段,系统合理的引导哈尔滨市居民改变消费模式;进一步提高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高效能源使用效能,加大公共交通中新能源公共汽车的使用,加强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补贴。二是推动环保产品及再利用产品的居民消费提高。加大空气净化、垃圾处理等防治污染、节能资源设备的推广利用。例如:鼓励汽车加装尾气净化器,居室加装空气净化器,厨房加装抽油烟机净化器和生活垃圾处理器,推动相关产品的消费市场;完善天然气使用与管理,促进新能源燃料在供暖、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切实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推广,做好建筑垃圾、农田秸秆、煤石粉灰等资源的使用效率。三是深化政府对环保产品的采购力度。鼓励政府用车购买低排量、低能耗的燃油汽车或者购买新能源电动汽车;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降低资源利用能耗,降低电力、水力等能源的消耗标准,加大对环保硒鼓、可再生用纸等绿色环保产品的使用效率。
(四)深化环保技术研发,提升环保产业市场竞争能力
通过加强环保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环保核心技术研发引进、促进环保产业科研成果应用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提升哈尔滨市环保产业市场竞争能力。一是加强环保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哈尔滨市环保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环保企业主持各类节能环保研究项目,做好环保技术研发或实验中心的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深化区域环保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政府组织、骨干企业牵头、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环保产业创新应用系统。二是加速推进环保核心技术的研发或引进。充分利用专项科技资金,通过技术攻关、核心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加快对重大关键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例如:能源分梯级利用、二氧化碳热泵、低能耗余热利用、供热锅炉高效化、污染物综合治理等方面。三是促进环保产业科研成果应用效果。在哈尔滨高新产业开发区,建立具有示范效应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突出环保产业规模化和产学研结合的特点,推进环保高新设备生产、高效环保产品推广和关键环保技术应用,切实促进环保技术向绿色环保经济成果的转化。
(五)健全环保激励约束政策机制,营造环保市场环境
通过修订环保法律法规制度、完善污染防控预防监控与考核体系、健全价格收费和土地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环保市场化机制等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环保产业环境。一是修订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提高产品效能和限额标准,修订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投资评估和审核配套实施细则,加大环境污染的惩罚与责任追究力度。二是修订完善节能减排、污染防控预防、监控与考核体系。加强环保治污的预警系统,健全将节能减排作为重要绩效考核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大对高耗能产业重点企业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的追踪、督查和整改力度。三是修订完善价格收费和土地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剩余能源再利用、可再生能源重复利用的价格优惠政策,通过错峰用电用水价差调整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使用,改进垃圾处理、供热计量、城镇污水治理等方面的收费与补贴政策,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四是推进环保市场化机制。深化电力供给侧管理,鼓励污染综合治理的市场化运作,探索排污使用权、污染付费、破产补偿等市场化调节机制,推进生态补偿市场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