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中国智能光伏产业联盟_阶段性高宏玲:光伏陷入阶段性失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光伏黑马:谁是杨建良?2.阶段性 高宏玲:光伏陷入阶段性失衡
光伏黑马:谁是杨建良?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文| 黑鹰光伏 刘洋 编辑|李文友
杨建良是谁?
网络上只能找到他的两张单人照,一张是上市路演,一张是IPO敲钟发言。
五六年前,你若在光伏行业询问此君,估计鲜有人能说出一二。
那时候,光伏重新复苏,资本再次狂飙,新巨头加速崛起,而杨建良掌舵的企业年营收不到1.5亿(2015年),净利仅有1000多万。
如此的表现,在一天天火热的光伏市场,籍籍无名。
但如今若再有此问,估计不少人会告诉你:杨建良,上机数控的董事长,光伏黑马!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中国光伏二十年,从来不缺破局者。
短短两年,杨建良和上机数控,天下谁人不识君?!
1
杨建良,中国国籍,1969年出生,大专学历,无境外永久居留权。
其掌舵的上机数控位于江苏无锡滨湖区南湖中路158号。
过去一年,这家企业业绩暴增,股价猛涨,对外布局突飞猛进。也就在过去一年,杨建良和光伏产业不少举足轻重的企业家成了朋友,在业务来往上形成了深度的利益联盟。
有机构研报甚至在2021年初狂捧: 高成长性,给予2021年40倍PE,6-12月目标市值800亿元!
股价暴涨背后,在最新的《2020胡润百富榜》中,杨建良家族拥有财富合计达到105亿,在光伏企业家财富榜中居第14位。
这样的财富值与阳光电源曹仁贤、美畅新材吴英、爱旭股份陈刚等不分伯仲。
(制表:华夏能源网)
已经广为人知的是,2020年,上机数控在业务布局上不断爆出“大手笔”。比如,与天合光能、东方日升、正泰电器、通威股份、阿特斯等巨头签订了超过300亿的销售合同,为未来数年的业绩预增留了后手。
此外,在光伏硅料抢夺的大战中,上机数控也不甘人后。 2021年1月21日,这家企业宣布与新特能源签署超7万吨多晶硅料采购大单;3月5日晚间,其又发布公告,公司及下属全资子公司弘元新材与大全新能源签订超5万吨的多晶硅料采购合同,预计合同金额约55.34亿元(含税)。
而在牛年春天,另一条关联上机数控,强烈激荡光伏产业与资本市场的重磅消息,则与其和“世界硅王”保利协鑫的密切合作有关。
2021年2月28日,保利协鑫发布自愿性公告,其全资附属公司江苏中能与上机数控签订关于内蒙古研发与生产30万吨颗粒硅及成立一间合资公司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
30万吨颗粒硅!如此规划与手笔,震惊业界。
根据协议,江苏中能拟于合资公司中持股65%,上机数控拟于合资公司中持股35%;项目总投资预计为人民币180亿元。
这意味着,杨建良掌舵的上机数控,与朱共山治下的保利协鑫,也成了深度利益捆绑和发展的“盟友”。
2
搜罗所有可查的公开素材,杨建良20出头便开始独自闯荡江湖。
24岁那年,这位年轻人承包了无锡市雪浪制冷设备厂金工车间;29岁,杨建良开始担任无锡市良友机械厂厂长。
到了2002年9月28日,杨建良和杭虹夫妻俩共同出资设立无锡上机磨床有限公司,彼时注册资本100万。 这,成为上机数控的前身。
随后,上机数控在2007、2008及2010年经历了三次增资。到了2010年12月,上机有限以净资产折股的方式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公司的注册资本也在次年1月的工商变更登记中变为9450万元。
2010年12月23日,也就在向同创创业及远东控股转让4.66%股权的次日,杨建良 将其持有的公司出资额42万元转让给公司9位骨干员工。
其中,杨建良的姐夫李晓东受让0.159%的股权;杭虹的妹夫董锡兴亦直接持有公司0.159%的股权。至此,杨氏家族共持有上机数控此次发行前89.52%的股份,约合8463万股。
2012年,上机数控首次申请IPO,但最终遭到发审委否决。 2017年夏天,上机数控再次冲刺IPO。
煎熬等待一年半后,杨建良和上机数控“苦尽甘来”。2018年12月28日,上机数控终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由此成为江苏无锡第136家上市公司。
当天夜里,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蓝宝石大屏”亮灯——“热烈祝贺上机数控成功上市”。
查阅相关数据,截止2020年9月底,杨建良和杭虹夫妇总计持有上机数控14521万股,占上机数控总股本的62.46%。 前十大股东占总股本的75.89%。
对于杨建良而言,孜孜以求的“上市梦”得以了却。也以此开始,上机数控开始了战略性的业务调整和疯狂进击。
过去很长时间,上机数控起初主要从事精密机床研发、生产和销售;2004年开始进入光伏专用设备制造领域;到了2019年,这家企业“突然”切入单晶硅生产业务领域,由此开始以“黑马”之姿向未来狂奔。
2018年上市,上机数控IPO募资10.74亿元。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公司调整了募投项目, 果断停止精密数控机床生产线扩建项目, 转而进行内蒙古包头5GW单晶硅拉晶生产线项目(一期)建设。2019年11月7日,该项目建成投产。2020年11月10日,二期8GW单晶项目成功点火投产。
弘元新材料为上机数控从事单晶硅生产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9年5月。2019年当年,弘元新材料实现销售收入2.53亿元,净利润1952.57万元。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9.2亿元,净利润1.21亿元,超过上机数控净利润80%。
众所周知,在单晶硅片市场,过去基本上形成了以隆基股份、中环股份的双寡头格局。上机数控作为后来者,入局不到两年,却已成为主流硅片供应商之一。
根据上机数控官方网站的表述:2020年公司在巩固和拓展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业务的基础上, 打造“高端装备”+“核心材料”的业务模式, 不断完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布局。
(2019年6月,弘元新材料包头5GW单晶项目推进会)
募资方面,2020年6月,公司通过发行可转债募资6.65亿元,用于5GW单晶硅拉晶生产线项目(二期)建设;很快,7月,公司又推出定增募资方案,拟募资30亿元,除了9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外,剩下的21亿元用于年产8GW单晶硅拉晶生产项目建设。
针对本次30亿元募资及募投项目,上机数控说的很明白:将业务向光伏单晶硅领域拓展,完善产业链布局,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控制非硅成本,提高单晶硅生产业务的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优势。
据上推算,到2022年,上机数控的单晶硅产能将达到13GW至16GW,跻身行业前三,“三分天下有其一”。
2021年2月19日晚,上机数控再公告,为进一步加强公司在单晶硅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公司拟由全资子公司弘元新材在包头投资建设年产10GW单晶硅拉晶及配套生产项目,项目拟总投资约35亿元。
3
从核心经营数据上看,笔者统计发现,2019年以来,上机数控营收实现翻番增长。第三方机构预测,2020年上机数控营收规模将超30亿元,同比增长在300%以上,其2020年营收规模约是2014年的25.13倍。
具体到其主营收入结构,单晶硅片无疑已成为上机数控最强劲的增长引擎。
如下表所示,2014年以来,上机数控原三大主营产品:光伏专用设备、蓝宝石专用设备、通用磨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2019年其新布局的 单晶硅片业务是其业绩持续增长的最大因素。
在2020年业绩预告中,上机数控在解释业绩强劲增长的原因时重点提到了“公司在2019年开始将业务向光伏单晶硅领域拓展,致力于打造“高端装备+核心材料”双轮驱动的业务发展模式。随着单晶硅产能逐步扩大,公司单晶硅业务销售收入有大提升,公司的销售规模持续增长。”
如前述,2020年至今,上机数控已经和多家光伏龙头签署了数份重量级的销售合同,合同涉及主要产品为单晶硅片和单晶方锭, 合同总金额达316.75亿元(含税), 合同执行期限在2020年-2025年内,这为其后续增长提供了较好支撑。
同时,进军单晶硅片领域,也让上机数控赚钱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据业绩预告披露,2020年上机数控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5.30-5.80亿元,同比增长186-213%。
不过,随着产业竞争的持续加剧,上机数控的产品毛利率也面临着持续下降的压力。如下表所示,上机数控毛利率已经连续近三年负增长,且呈现加速下降趋势,2018年、2019年、2020年前三季度毛利率分别同比下降了0.13%、8.54%和19.55%。
4
为了加快单晶硅片领域布局,上机数控明显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及规模。
首先,据财报披露,在2014年-2020年9月这近七年间,上机数控累计对外投资60.64亿元,其中50多亿元都集中在2019-2020年,仅这两年对外投资达51.03亿元,占比达84.15%。
此外,如上述,黑鹰光伏统计,自2019年5月至今,上机数控计划投资建设4大光伏项目,主要涉及单晶硅片、颗粒硅等产品,项目总投资规模超250亿元。
根据上机数控目前已披露的重大光伏投资项目,未来上机数控需要投资100亿元的真金白银才能完成产能战略布局。
而财报显示,无论是依靠上机数控自身的造血能力还是其资金储备似乎都难以完成上述产能扩张。
比如据笔者统计,在2014年-2020年前三季度上机数控经营现金流净额合计仅为1.77亿元,这较同期其创造的净利润规模还要低了8.11亿元,说明其造血能力有待提升。
财报显示,截止2020年9月末,上机数控总资产规模仅为43.49亿元,现金储备规模仅为6.67亿元,这较其计划投资的重大光伏项目投资预算仍有巨大差距。
考虑到2月中旬上机数控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成功募集资金29.76亿元(募集资金净额),资金压力等到一定的缓解,但距离完成上述产能扩张,仍有较大的资金缺口。
所以,上机数控能否完成上述产能布局,尤为考验未来其持续融资的能力。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阶段性 高宏玲:光伏陷入阶段性失衡
前几天,正当大盘指数加速杀跌之际,有一个板块在悄然崛起,逆市大涨5%,并彻底火了起来!
板块概念叫BIPV。
之所以会受到市场资金追捧,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两会期间频繁提到的碳中和,BIPV刚好算得上碳中和的分支;二是来自于光伏龙头隆基股份的对建筑企业的一项收购。
BIPV究竟是什么呢?
BIPV是光伏领域的某一细分赛道,英文全称叫Building Attached Photovoltaic,是指光伏建筑一体化,即人们将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一种技术。
BIPV是相对于BAPV而言的,BAPV是建筑上安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说白了就是在房屋表面外加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而BIPV比较特殊,既有建筑的功能,又能充当“发电站”。怎么理解?BIPV是直接将太阳能电池板变成建筑材料的一部分,比如制造成门窗、墙面、阳台、屋顶等。目前最广为人知的典型BIPV就是特斯拉屋顶。
说起来,BIPV与BAPV目标都是依靠建筑表面进行太阳能发电,而两者也是仅一字之差,但它们从设计到集成再到建筑物过程实质有很大不同。
BIPV产品竞争优势在哪?从目前来看,BIPV产品迭代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代BIPV:光伏组件(硅基电池)通过简单支撑或直接贴合在建筑表面。
第二代BIPV:光伏组件(薄膜电池)具备建材属性,能够替代传统玻璃、屋顶瓦片和水泥墙。
第三代BIPV:对第二代进行优化,同时加入智能电网技术。
从各种技术的特点和BIPV的要求对比来看,第一代发电效果差,缺乏美感。第二代外观有所改善,但需要大量的电力变换装置和连线结构来满足供电要求,维护起来非常麻烦。第三代在第二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进一步追求美学设计及定制化需求,是当前发展主流。
从经济性方面考虑,BIPV还存在替代收益和发电效益优势。一是建筑建造时采用BIPV组件可以节省对应面积的建材成本;二是BIPV发电的自发自用节省了业主的电费。更重要的是,BIPV的产品价格和安装成本可以摊进被它取代的建筑材料和工程中,降低整体成本。这是过去采取BAPV这种方案所不具备的。
不过,BIPV仍有一些问题是目前需要面对的。例如,BIPV安装角度不尽相同的话,就会导致发电能力有所削弱。而且关于材料寿命方面,现在的光伏组件质保期在20-30年时间内,相比建筑材料仍然不够。
此外,设计还需要考虑建筑的艺术美学,当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知识揉在一起的时候,对设计师而言成了很大挑战。
虽然BIPV这段时间很火,但它并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实际上,最早使用BIPV的领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军备竞赛的卫星和国际空间站。在当时,卫星上的电源供应系统便是BIPV最早的雏形。
1967年,日本MSK公司将透明前后板加工成半柔性和轻量化光伏组件粘贴在屋顶和墙面上,BIPV技术迎来了第一次商业应用。
但真正让BIPV进入全球视野的是1991年德国慕尼黑举行的一次建筑行业展会。在展会期间,旭格公司将光伏组件和艺术空间设计相结合首次推出了“光电幕墙”。
由于这种既环保又新奇的玩意勾起了大部分人的兴趣,之后德国、美国、西班牙、中国等部分国家纷纷建成了一批BIPV建筑。比如德国柏林中央车站、世博中国馆、日本京瓷总部、上海拉斐尔云廊以及嘉兴秀洲光伏 科技 馆......
从目前来看,BIPV的应用已经从早期单一的屋顶拓展到建筑的方方面面,如光伏常规屋顶或透明采光屋顶、幕墙、遮阳板、站台、电子树等场景。其中,光伏屋顶是市场份额最大的BIPV产品,占到BIPV总收入约60%。据统计,2020年全球六大主要企业在工商业屋顶应用的BIPV产量就高达709MW。此外,建筑玻璃幕墙是第二大的BIPV产品。
进入21世纪,减排成为全球共识,新能源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光伏是全球第三大电力供给方式,随着度电成本不断降低,各类场景应用层出不穷。BIPV正好作为光伏细分赛道,得到全球主要国家重点关注。
自2000年以来,欧美和日本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将BIPV列入重点发展目标。
由于早期BIPV使用的是晶硅电池,而且产品安装方式是通过简单支撑或贴合在房屋表面的,太过缺乏美感,再加上光伏组件受技术成本导致价格相对昂贵,最终市场迟迟没有迎来爆发。
2010年之后,BIPV产品技术经过几轮迭代,无论经济性还是适用性有了很大改善,部分消费者逐步接受这种产品。与此同时零能耗建筑、低碳社区、智慧城市的发展,BIPV产业走向成熟。
2016年,受益加州政策,特斯拉通过收购SolarCity(美国户用太阳能系统安装商),从光伏屋顶切入了BIPV业务,期间面向欧美住宅陆续发布BIPV产品第一代和第二代Solar Roof。至此,BIPV开始真正受到欧美地区人们的欢迎。
不同于欧美这些国家,我国BIPV本世纪初期起步,在2004年深圳园博园和北京天普工业园首次引入BIPV理念。
尽管BIPV起步晚,但实际上BIPV产业在2010年的时候就有了蓄势待发的迹象。奈何当时欧美对中国光伏的阻击,以及国内光伏产业配套不够完善,导致BIPV面临制造成本高、技术积累不成熟、确实政策扶持等难题,最终很难发展起来。
直到最近两年,我国光伏产业站在世界前列,BIPV产业才开始具备了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基础。
根据IMSIA数据统计,2019年全球BIPV总装机量为1.15GW,渗透率仅有1%。
整体看来,全球BIPV市场处于起步时期,距离规模化发展尚远。
然而近年随着全球各国减排目标不断提升,建筑迈向近零能耗是未来发展趋势,BIPV产业发展在逐渐加快。此背景下,全球BIPV市场规模也随之“水涨船高”。
Grand View Research机构乐观估计,全球BIPV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367.4亿美元。
实际上,我国发展BIPV产业要取得的经济价值要远高于那些发达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除东北的少数地区外,其他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都在2600小时以上,充足的日照使得BIPV发电效益并不差。
早在2009年我国就启动了“太阳能屋顶计划”,并在当年开展了111个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装机容量达到91MW。到了2011年,我国光电建筑装机容量已为535.6MW。
2019年“电改”加速后,BIPV有了更多参与竞争的机会。同期,中国成立首个BIPV联盟,通过政策引导+资本助力,攻克“卡脖子”技术,拉开了BIPV发展新时代序幕。
此外,“十四五”规划以及“碳中和”也在明确指出煤炭消费达峰甚至负增长的目标。这意味着光伏迎来重要发展时机,BIPV在迎来最强风口!
以2018年为例,我国BIPV的市场累计安装规模仅为1.1GW左右,市场规模预计不足50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每年的建筑竣工面积在40亿平方米左右,若按照2%的BIPV渗透率,仅新建建筑的年增量空间就在一千亿以上,远高于目前的市场容量。
BIPV的整个产业链共分为三部分:上游光伏电池生产企业、中游BIPV系统集成商、下游BIPV应用。从整个产业链分布的情况看,中游的BIPV系统集成服务有望成为利润最丰厚的环节。
隆基股份和特斯拉是当前布局BIPV的两大巨头。隆基股份面对的是ToB市场,特斯拉是ToC市场。
上面已经提到过,特斯拉是通过收购本土太阳能系统安装商进入BIPV赛道。2019年10月,特斯拉推出Solar Roof第三代。第三代Solar Roof使用黑色纹理玻璃制成新型瓷砖,将组件和屋顶一体化,面向欧美住宅和其它市场的高端住宅市场。
BIPV在未来达到万亿市场规模是必然发展趋势,马斯克曾多次公开表示,太阳能屋顶会成为特斯拉继电动车后的另一个核心业务。
除特斯拉以外,国内光伏组件巨头隆基股份依托在BAPV累积的经验,进军BIPV市场。2019年6月,隆基股份开始建设首座BIPV工厂,2020年8月发布首款BIPV产品“隆顶”。其他光伏企业,如晶科、汉能、中信博、英利能源等也在纷纷推出自己的BIPV产品。
不过随着光伏平价临近,“补贴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BIPV会重新迎来新发展契机。届时,具有品牌、渠道、集中度等优势的龙头企业机会明显。
下面是主要BIPV厂商梳理:
特斯拉(TSLA): 全球BIPV光伏龙头,主打太阳能发电屋顶BIPV产品Solar Roof,目前已经推出第三代。
隆基股份(601012): 国内BIPV光伏龙头,对标特斯拉。2019年才开拓BIPV市场,2020年就推出“隆顶“、”隆锦“等BIPV产品,面向工商业屋顶客户供货。公司规划未来5年BIPV收入要达百亿级别。
中信博(688408): BIPV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2016年研发BIPV系统,作了充分的技术和市场积累。2017年推出第一款BIPV产品——智顶。2019年承接国内江西唯美陶瓷40.9MW、江苏东方日升3MWBIPV项目,当年贡献百万级别收入规模。2020年公司推出智顶迭代产品,BIPV业务进一步成熟。
(文章来源于:解析投资)
把安全带系好:2012年的光伏产业比预想的要糟糕得多。80%的多晶硅企业减产、停产或破产,上半年电池组件出口同比下降40.7%。跳楼、破产曾让诸多企业引以为傲的垂直一体化模式正受到规模化生产的挑战。
在一年以前,由于国际光伏市场趋缓以及制造业优势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自2007年以来,已经连续五年成为全球光伏电池产量最大的国家。
2011年中国光伏产业势头不减。多晶硅产量达到8.4万吨;太阳能组件产量达到21GW,同比增长100%,占全球总产量的60%;行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
目前,全球前十大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企业中,中国分别占据4、6、6和6席。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赛迪智库光伏所所长高宏玲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光伏产业已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可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领先优势的产业之一。但即便如此,中国光伏产业不得不在此刻停驻,回头重新审视自己匆忙的来路。
CEI:炙手可热的光伏产业,难道真的到了“缺血”的境地?
高宏玲:最突出的问题可以叫做产业阶段性失衡,而且比较严重。赛迪智库光伏所最近的不完全统计,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2012年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40GW。欧盟2011年9月份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012年全球电池产能将达到80GW,中国占据超过50%份额。
与快速增长的太阳能电池供给量相比,光伏需求量增长则显得相形见绌。据2012年5月欧洲光伏工业协会对20122016年的市场需求量预测数据,2012和2013年光伏市场需求在2040GW之间,供需压力增大。
2012年下半年仍将承受价格和整合压力,但由于产业进入和退出的门槛不对等,大部分光伏企业都看好23年后的光伏市场,均在想方设法存活,加上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使得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没及时被淘汰,产业整合压力增大。
再加上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有一批外围企业正在观望,意欲借低谷期进入该领域。当市场稍微起色,由于低的进入门槛和后发优势,将有一批新进入者涌入该产业,进一步延缓行业走出低谷进度。
CEI:美国“双反”初裁结果,对中国光伏产业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高宏玲:主要的影响就是,中国的光伏电池将失去多年的价格优势。
2012年上半年,美国商务部已分别对中国光伏产品做出“反补贴”和“反倾销”初裁,分别征收2.9%4.7%和31.14%249.96%的关税,并将启用“反追溯”条款,即自初裁之日起,向前90天征收相应关税。
根据美国法律,自初裁判定之日起,将征收关税保证金,这对于现金流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经营压力骤增。
而中国主要光伏企业在2012年第一季度披露的财报显示,中国晶硅电池生产成本约为0.75美元/瓦,而产品平均售价约为0.84元/瓦,美国加征近35%的“双反”关税后,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丝毫不具竞争优势。
根据当前美国“双反”的判罚,中国光伏企业可通过使用中国大陆以外的第三方电池片组装成组件出口以规避“双反”高税率风险。但考虑到美国法律的严密性和此次其发起“双发”调查的目的性,如果中国光伏企业大规模使用“第三方”电池片来规避风险,不排除其后续会出台相应细则,堵死这条路。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市场中的组件价格较欧洲地区高,美国“双反”初裁等于无端认定中国光伏产品存在所谓的“补贴”和“倾销”,极易被欧洲搭便车,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相应贸易壁垒调查,这对中国光伏产业影响更为深远。
CEI:国外多晶硅企业持续采取低价策略是否会对中国同类企业造成致命打击?
高宏玲:极有可能。2012年14月份,中国从国外进口多晶硅的数量达到2.6万吨,同比增长30%。与此相对的是,当前中国有80%的多晶硅企业减产、停产甚至破产。
多晶硅市场需求仍在快速增长,而中国多晶硅企业却不断停产倒闭的现象值得关注,这固然有多数多晶硅企业不具备成本优势的因素(成本普遍在30美元/千克以上,而产品价格已跌至25美元/千克以下),但主要还在于国外多晶硅企业实行低价竞争策略,低价向中国大量出口多晶硅产品,抢占中国多晶硅市场。
根据海关数据,2012年3月从美国进口的多晶硅价格均价为23.7美元/公斤。而根据美国REC公司在2012年第一季度披露的财报,其使用流化床(FBR)法生产的多晶硅成本为23美元/公斤,而流化床法(FBR)比目前主流的改良西门子法成本低,美国绝大部分多晶硅产品使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如Hemlock,至少超过80%),考虑到长单价格一般比现货价格高,而进口均价为长单价格和现货价格的加权平均,我们可以基本判断,来自美国的现货价格已大幅低于其生产成本。
而根据多晶硅生产经验,多晶硅工厂持续停产一年以上,重启成本高昂,甚至可能彻底倒闭,因此,如若此种情况再持续半年,则中国几乎绝大多数多晶硅企业将面临彻底倒闭的厄运。
CEI:产品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企业经营压力大增,是否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高宏玲:这样的趋势已经形成。在当前市场供大于求、产品同质性较强的情况下,降低价格已经成为最直接地保住市场的手段,否则市场份额会被蚕食殆尽。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若产能不能充分利用,将增加产品成本,而在市场价格快速下跌的场景中,产品不及时销售也会造成存货减值。
因此在非常时期,保现金流或止损将成为盈利的有效手段,在此种情况下价格下跌将不可避免。从2012年第一季度的生产成本看,光伏产品均价已达到0.84美元/瓦,而垂直一体化企业光伏产品的价格在0.750.9美元/瓦之间,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而当下,银行几乎已对光伏企业亮起了红灯,不再新增贷款。今年以来,证监会也中止了多数光伏企业的IPO审查,企业融资压力增大,部分企业已开始小规模裁员,关停部分生产线,而部分企业为了保现金流,也在拖延供应商货款。
一旦光伏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员工将面临失业,供应商收不回货款,资金短缺,极有可能继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CEI:出路在哪里?
高宏玲:这个时候最该做的就是卯足内功,填补短板。在光伏产业初期,国家并未对光伏产品的应用端进行如同上游的大规模补贴,这也导致了目前制造强、应用弱的困局。刚开始没觉察到什么,反正国外的市场一直比较稳定的增长,但现在遭到“双反”,中国光伏产业便会比较被动。
但此时也并不是怨天尤人的时候。而真正的出路在于,既然是能源行业,那么就要尽可能地将成本做到可以与传统能源相比,并最终以此撬开市场。
未来可行的路径之一就是光伏产品向消费品领域过渡。形成类似于电子快销产品的市场环境,进而进入寻常百姓家。我觉得任何一个长期依赖政府补贴存活的行业是不可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