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光伏企业失败案例_急急急!请大家帮忙找一则企业不履行道德,社会责任,使企业倒闭,失败的案例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国内有哪些比较大型企业本土化投资失败的案例2.急急急!请大家帮忙找一则企业不履行道德,社会责任,使企业倒闭,失败的案例
3.企业决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国内有哪些比较大型企业本土化投资失败的案例
从纺织龙头企业到农机航母再到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华源在陌生的产业领域,整合末见起色。到2000年,华源在纺织品总量上已跃居全国第一,但始终看不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有突出的品牌,没有“单打冠军”。而农机业也无法实现整合的协同效应,亏损严重,华源最终在2005年5月全线退出。华源进入上药集团和北药集团,虽力求实现纺织和医药的整合效应,却由于纺织板块日颓,医药板块内部也难有协同,仅是“兼而不并”,使并购流于形式。 此外,华源内控薄弱,没有实现财务整合,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权比较分散,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各子公司的财权较大,集团总部难以控制。二是对各子公司未建立起有效的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度,集团总部不能完全掌握子公司的资金运行状况。三是集团未建立起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报告制度。四是集团内审体系建设较薄弱,对子公司缺乏必要的内审流程。五是财务基础管理特别是财务信息化的基础十分薄弱。华源外部主要依靠高额银行贷款投入,内部又无法实现管理、财务与运营的协同效应,无法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入,经营和财务风险日益加大,最终使资金链断裂,从而导致整个集团的倒塌。 三、华源并购引发的思考 1、政府对国有企业并购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指导和监管 在华源并购扩张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除了一路“绿灯”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外,并没有给予相对应的政策指导和监管。如果政府对于重点央企在给予重点支持的同时,还能够给予重点关注,关注其风险与并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多进行一些例行检查,则华源的问题就可能早一点被发现。因此,政府在对国有企业并购给予支持的同时也应加强必要的政策指导和监管。 2并购企业应端正并购动机 华源并购失败,很大程度上缘于盲目并购。多元化投资与经营作为分散财务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损失。但是如果不切实际地搞多元化投资与经营,涉及过多产品或项目,主业不突出,不仅不能分散风险,反而会使企业陷入困境。并购企业应端正并购动机,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立足长远发展,从理性层面考虑规模效应,实行强强联合、优化重组,从而达到企业间优势互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目的。 3、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从财务角度看,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以及现金流量的合理匹配是抵御流动性风险、防范财务危机的根本举措。在并购融资过程中,应遵循优化资本结构的要求,尽可能按合理的资本结构安排负债与股权比例;应在对未来流动资金进行准确预测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产与负债结构;应当适当平衡长、短期负债,使企业资金能满足未来现金流的需要,又不至于使大量资金沉淀在企业而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 4、加强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工作 “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是华源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华源并购失败的现实表明:仅仅追求并购的表面效应,而忽视了并购的财务整合,“捷径”就有可能变成“困境”;纵使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厚的资本,但缺乏财务整合能力,仍然无法避免并购的失败。因此,并购企业在并购协议签署以后,应根据事先的规划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并购后的企业进行财务整合。不同的并购企业,其财务整合的框架也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到位、七项整合”。一个中心即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中心。三个到位,即对并购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融资活动的财务管理到位。七项整合包括财务管理目标、财务制度体系、会计核算体系、资产、业绩考核体系、现金流转内部控制及债务的整合。从我国企业并购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提高并购的成功率,企业在强化财务整合的同时还必须做到:制定系统的整合规划和有效的整合执行计划;加强并购双方的沟通、交流和协调,重视人员整合,注意调动被并购方员工的积极性,防止关键人员的流失,解决好并购方与被并购方员工的矛盾;此外,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企业文化,成功的并购还必须考虑到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
急急急!请大家帮忙找一则企业不履行道德,社会责任,使企业倒闭,失败的案例
公司跟不上创新而失败的例子:
胶卷三巨头:柯达、富士、乐凯,因没有意识到科技创新对“顾客”所产生的影响冲击以及对市场的冲击,未及时改变公司策略,未创新变革而退出历史舞台,同类比则是佳能。
诺基亚等手机品牌同样没有意识到科技创新对“顾客”所产生的影响冲击以及对市场的冲击,未及时做出调整而导致市场份额大幅减少,同类比则是苹果以及安卓机的崛起。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4-1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企业决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今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将一份写有30家环境违法企业的名单交给了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按照三个部门共同拟定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全国的金融机构将不得对这批污染企业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王传山的安徽运漕酒厂也在“黑名单”之列。原因是“未经环评审批;擅自于2004年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产废水直排外环境。”
环保总局的“黑名单”很快对银行起了作用。本来,王传山计划利用安徽省含山县的中小企业贷款“银企对接”办法为酒厂扩建申请1000万元贷款,但银行在上报时发现酒厂上了“黑名单”,于是迅速叫停了这笔贷款。
安徽运漕酒厂不是受损失的惟一企业。11月16日,国家环保总局一位负责人透露,绿色信贷推行4个月以来,全国范围内已有12家重污染企业因为上了“黑名单”而被各家银行追缴、停止或拒绝贷款。
这也是我国金融机构首次利用赤道原则的规定,对污染企业实施经济惩罚。赤道原则是2002年10月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提出的一项企业贷款准则,它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03年6月,赤道原则正式实施,到现在为止,包括花旗、渣打、汇丰在内的40多家金融企业接受了这一准则。
今年7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根据“赤道原则”的主要精神提出了“绿色信贷”新政策,其要点是商业银行要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
至此,那个名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国际浪潮,已经完全“侵入”中国,像安徽运漕酒厂这样的内陆中小企业也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和威力。
“贸易壁垒”的正面意义
不少中国企业和研究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始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简称SA8000)。
尽管质疑声不断,SA8000还是在中国风行一时。江苏南通开发区帝人有限公司是一家日资公司,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发达国家。2005年6月17日,该公司成为江苏省第一家通过SA8000的企业。
帝人公司发展部部长王旭翔介绍,帝人申请认证SA8000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欧美发达国家对出口商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关注商品价格,还关心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否环保、生产商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第二,SA8000标准将人本管理、商业道德和精神文明指标化,使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护人有了具体量化标准。我们认为,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全球化下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帝人公司应该主动顺应这一潮流,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实现长远、持续的发展。”
“现在,我们的订单量明显增加,与外商合作十分愉快,有道德责任感的企业形象树立了。”王旭翔说,“最重要的是,工人得到了实惠,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SA8000最终没能在中国推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张俊峰的调查显示,到今年7月为止,通过SA8000标准审核的中国企业只有1000多家,不到总数的万分之一。但是我们应该感谢SA8000,因为它揭开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序幕,很多行业协会和大型公司起而效仿,开始制定本土化的责任标准。
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160余家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全国和地方协会组织作为首批成员,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共同推动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2006年3月28日,首批10家纺织服装企业和1个产业集群特色镇率先启动CSC9000T试点工作。2007年4月,红豆集团成为第一家通过CSC9000T的企业。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各种社会责任守则已经超过400种。“但是,现在仍然没有一个标准能够完全适应中国。”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联合国全球契约理事会理事陈英说。
陈英的主要工作,就是“游说”中国企业加入“全球契约”组织。
“全球契约”组织是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于2000年7月倡议建立的,号召各公司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及反贪污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并且每年发布一次企业社会责任类报告。目前已经有100个国际组织以及100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加入这项计划。
从2001年开始,中国企业联合会开始向中国企业介绍全球契约。到2007年7月,中国已经有100多家企业加入了全球契约。
在这几年中,陈英推动并见证了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快速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企业实施ERP成功和失败的案例
案例一:广州市某知名面粉厂的原料库存管理
该厂一贯非常重视原料采购管理,早年已引入了ERP管理,每个月都召开销-产-购联席会议,制定销售、生产和原料采购计划。采购部门则“照单抓药”,努力满足生产部门的需要,并把库存控制在两个月的生产用量之下,明显地降低了原料占用成本。
但是,200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外的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涨,一年内涨幅接近30%,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面粉产品的价格不能够同步提高,为了维持经营和市场的占有率,该厂不得不一边买较高价的原料,另一边生产销售相对低价的产品,产销越多,亏损也厉害,结果当年严重亏损。
案例二:佛山市白燕粮油实业公司的原料库存管理
同是粮食行业的“白燕”面粉厂,也非常重视原料的采购库存管理,但他们没有生硬地按照ERP的原理去做。他们也有类似的月度联席会议,讨论销-产-购计划,但会议最重要的内容是分析小麦原料价格走势,并根据分析结论做出采购决策(请注意:白燕公司不是根据生产计划来做采购计划!)。当判断原料要涨价,他们就会加大采购量,增加库存;相反,就逐渐减少库存。
该公司有3万吨的原料仓库容量,满仓可以满足6个月的生产用量,在1994、2000年等几个小麦大涨价的年份,白燕都是超满仓库存,仓库不够用,就想方设法在仓库之间和车间过道设临时的“帐篷仓”,有时侯还让几十艘运粮船长时间在码头附近排队等侯卸货,无形中充当了临时仓库。
正是通过这种“低价吸纳,待价而沽”的原料管理绝招,白燕公司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不但能够平安度过原料波动所带来的冲击,而且从中获得了丰厚的价差利润。
这是白燕基于经营战略的ERP管理的胜利,这肯定是单纯实施ERP管理所不能够做到的。
案例解析:
这两个案例都是基于经营战略的ERP管理的,它们的成败告诉我们:ERP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ERP仅仅是一种基于统计技术之上的管理思路和方法而已,通过准确、及时地将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数据录入系统,得到企业运转过程中的各项统计报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数据、报告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这是ERP的价值和使命所在。
两个案例中,管理者都运用ERP做到了原料库存的管理,我认为1的失败在于在管理过程中过分依赖于ERP,而忽略了决策的重要。任何ERP软件、包括ERP管理理论本身都不会直观地告诉企业该做什么样的决策,它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企业奉献数据——那些记录和显示着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数据。至于怎样读懂这些数据、怎样应对这些变化,那是管理的范畴,是决策者的能力和智慧应当去掌握和控制的。
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工作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决策错了,再好的管理、再好的系统也无济于事,而决策的质量则取决于信息的质和量。正确、及时、适量的信息是减少不确定因素的根本所在,信息系统则是提供、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载体,所以可以这么说,信息系统对管理职能的支持,归根到底是对决策的支持。
案例1中得出了原材料30%涨幅的结论,却没有围绕这个结论更好地进行系统的决策,以应对这个变化。而案例2则“分析小麦原料价格走势,并根据分析结论做出采购决策”。当原料的价格走势得出之后,将囤积原料所增加的成本与材料涨价增加的成本做一个比较,于是——“当判断原料要涨价,他们就会加大采购量,增加库存;相反,就逐渐减少库存”,“不但能够平安度过原料波动所带来的冲击,而且从中获得了丰厚的价差利润”。
其实就两个案例作出比较得到答案:基于经营战略的ERP管理的胜利,肯定是单纯实施ERP管理所不能够做到的。遗憾的是,许多实施ERP的企业领导不理解这一点,他们片面地以为用了ERP了就一切OK了,如果没有OK的话肯定就是ERP没有实施好的问题或者软件的问题。孰不知“领导作用”不仅在ERP实施中,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不具备决策智慧和魄力的领导群体,其ERP实施成功的路途上一定会布满荆棘、艰难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