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危机_光伏发电导致产能过剩如何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从市场现状分析光伏企业如何去“泡沫化”2.光伏发电导致产能过剩如何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
从市场现状分析光伏企业如何去“泡沫化”
1.盈利模式雷同
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发布的《太阳能光伏"十二五"发展规划》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以超过100%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发展。2007~2010年连续4年产量居世界第一。
从2011年开始,“转型”成为了光伏行业另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产能严重过剩,欧洲光伏市场迅速陨落使得光伏制造环节的利润连续为负值,企业亏的一塌糊涂,而且光伏企业纷纷意识到,由于产能过剩造成的行业危机会持续到"十二五"末期,制造环节高利率时代已经不可能到来。因此,光伏企业纷纷喊出了转型的口号,即由组件制造向电站建设倾斜,或直接投资,或做EPC承包商,总之行业巨头早已经不再指望组件制造能创造多大的利润。
目前,很多中国一线光伏企业都表示,未来50%以上的收入将来自电站建设,每个企业都在找项目、谈融资、建电站,做着一样的梦。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未来3年,全国光伏发电(包括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发电)到2015年总装机要达到35吉瓦。但根据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部副主任王霁雪透露,国内目前核准和已批准前期工作的光伏电站容量达到了19GW。笔者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把企业与地方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算在内,中国光伏电站的储备量恐怕早已经超过了35GW。
行业是在转型,但当行业转型千篇一律时,无非是将一个泡沫转向了另一个,大家都在建电站,电站市场也会需求过剩,或并网越来越难,或电站数量与国家补贴总量相悖。
2.光伏行业归根结底是在挣补贴
不管中国光伏企业如何看好光伏行业前景,其最终目的还是从国家腰包中挣钱,这一核心问题决定了企业为自己勾画的发展蓝图都是无效的。至少在目前光伏发电成本无法实现二次突破的背景下,电站收益主要来自于国家补贴,中国政府也会因此严格控制审批规模。所以,未来决定企业成败的问题不是你想建多少电站,而是你能够从国家有限的配额中拿到多少比例的"路条",当所有企业都转型之时,相信没有哪个组件制造企业能够一家独大,获得自己所规划的建设数量。
此外,在终端市场中还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即央企新能源公司和几大发电集团,这些企业财力雄厚,并网优势强于民企,一定会获得绝大多数的电站建设权。只要光伏电站还受政策审批制约,多数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就会停留在纸面上,道理很简单,光伏电站不是你想建就能建的。
中国光伏电站丝毫没有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掘金的能力,归根结底是在挣国家补贴,而国家每年拨款数目都几乎为定值,相应地每年光伏装机量会在10GW左右,这样看来,每个民营光伏企业所获得的市场份额其实和现在相差无几,政府规划不变,企业规划其实失去了意义,除非你不打算要补贴。
中国大型地面电站补贴额度仍较高,但大型地面电站并网问题备受诟病,很难有大发展的可能性。以青海省为例,青海每年光伏新增装机量会维持在1GW左右,这一数值会维持3~5年的时间。如果中国每年光伏装机量维持在10GW左右,则地面光伏电站会占主流;如果在10GW之上,中国光伏市场要想获得大突破,则必须依靠分布式光伏发电。
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正处于摸索阶段,居民用电价格严重偏低,中国居民用电价格是工业用电的1/2左右,而国外正好相反,国外居民用电价格是工业用电的两倍,所以他们可以大力推广民用光伏市场。相比之下,中国却只能在用电价格较高的工业园区内推广应用,相同价格下分布式系统在这些的确面临的风险更大。这些被列入示范园区的项目能否获得预期收益还有待观察,毕竟工业园区内的用电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3.政策不是法律
光伏市场前景巨大,但截至目前,保险、养老基金等众多民营资本并没有投资意图,他们对光伏电站的收益和稳定性仍存有很大依赖,毕竟政策不是法律,很多政府性文件的执行效果让人担忧。
只要不把政策法律化,发电量全额收购、补贴及时发放、补贴年限固定等问题就无法保证,电站的收益在未来25年内也会发生变化。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光伏电站收益率本来就不高,回收期限长,稳定性是最重要的,没有法律作为依靠,泡沫的产生是很有可能的。日本政府可能会在2014年4月份之前调整本国光伏政策,中国政府也可能会在明后年逐步降低补贴,届时光伏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大打折扣,不知道企业还愿不愿意大量建设光伏电站呢?
光伏发电导致产能过剩如何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
所谓的我国光伏制造业产能过剩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中国的光伏产业根本还没开始大范围应用,目前的产能几乎都是奔着欧洲对光伏发电的补贴去的,现在欧洲因为债务危机而收缩补贴,使得中国的光伏制造业产能一下子没了市场。
但是,光伏应用到底代表了清洁新能源的方向,在中国更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阳光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研究表明,如果将中国西北和西南荒漠地带的阳光资源利用起来,中国就根本不需要再进口石油和煤炭等一次能源了。
目前的问题是:
1、光伏发电的并网和入网问题,电网的垄断经营使得光伏发出来的电无法入网,并输送给用户使用。
2、光伏发电的质量和稳定性、时段性也使得光伏发电并入原有电网存在很大的技术难题需要克服。
光伏发电导致产能过剩如何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产能过剩是维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诸多行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产能过剩会导致行业供给过多、价格下降、竞争激烈,从而导致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工人失业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更会导致经济大幅波动。我国的产能过剩除了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造船等传统行业存在外,在光伏设备、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开始凸显,且较为严重。国际上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在79%至83%之间比较合理,但在我国,上述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一般在70%左右。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可见,产能过剩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随着产能过剩的进一步凸显和在多个行业蔓延,这一问题更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并强调“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工作重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年度工作会议也强调,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013年3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分行业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具体办法,责任要落实到相关部门”。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近年来,中央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治理产能过剩问题,如《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然而,这些政策效果有限,我国的行业性产能过剩问题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为什么政府干预政策效果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政策多从市场失灵视角探寻治理产能过剩的路径。从现有研究来看,基于规模经济理论理解产能过剩发生机制的研究认为企业通过规模扩张降低成本,以期获得规模收益,达到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从行业视角来看,这种规模经济,对其他企业形成进入壁垒,产能过剩已然成为一种企业竞争战略。基于过度进入理论的研究主要关注行业壁垒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结论认为,低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导致企业过度进入某一行业,并造成市场集中度低,厂商迫于压力采取低成本战略,大幅提升产量,而共同的战略预期,导致了行业性产能过剩。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潮涌现象”解释产能过剩发生机制上。
“潮涌现象”是指企业对行业前景产生共识性误判,造成大量资金同时投入某几个行业的情况,结果出现行业性产能过剩。这些基于基本经济学原理的解释虽然给理论界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然而始终难以解释为何我国的产能过剩较其他国家严重且具有长期态势。这是因为上述解释忽略了体制性因素是我国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经济学基本理论难以解释我国地方政府过度投资、重复建设,企业过度投向投资报酬率低的项目,以及地区间竞争等我国特殊因素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这些因素恰恰是引发我国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体制缺陷所导致的系统性产能过剩或者产能过剩倾向,才是真正需要关注和治理的问题。
出于这一思考,一些学者开始提出,政府规制对我国行业性产能过剩的影响,并提出投资拉动的宏观经济政策、官员晋升制度、预算软约束、土地模糊产权、环境保护体制缺陷等制度缺陷导致了产能过剩的发生。上述规模经济、过度进入、信息不对称和政府干预理论对于产能过剩发生机制的研究,总的来看,可以分为市场和政府两个促发因素的研究。虽然从市场和政府两个角度的理论研究为后续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市场和政府两个不同视角割裂地阐释产能过剩问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两个领域的研究学者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