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perc已成为光伏_高效电池片加快替代成本压力终于缓解光伏中下游“好日子”在明年?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下一代光伏电池设备量产在即 上市公司谁将胜出?2.高效电池片加快替代成本压力终于缓解光伏中下游“好日子”在明年?
3.二三线厂商“瑟瑟发抖”!3000亿光伏龙头重磅出手又投百亿量级?
4.光伏电池技术加速向N型发展老玩家青睐TOPCon新晋者押注HJT
5.投了数个光伏企业后,他们开始布局氢能源
下一代光伏电池设备量产在即 上市公司谁将胜出?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附表1: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曾就各种技术路线主要性能指标进行对比
100MW不同技术路线度电成本(美元/MWh)
部分上市公司产能与技术储备
HJT产线情况
(PV-Tech讯)光伏电池又将迎来新的技术变革。目前市场上主流光伏电池设备可能要被两种全新技术设备取代,不少上市公司正投资押注。随着两种被喻为“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设备量产在即,正面PK,谁会胜出?
N型电池时代来了
记者近日从深圳市拉普拉斯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拉普拉斯)获悉,公司无锡扩产项目预计今年5月投产,达产后下一代光伏电池设备TOPCon产能有望翻倍。
TOPCon即隧穿氧化钝化接触电池,它与HJT(异结质)一样,被认为是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
光伏电池技术历经多次迭代:从常规铝背板BSF电池(1代)到PERC电池(2代),再到电池(TOPCon)和HJT电池(3代),HBC电池(4代)等。每一次新技术迭代,光伏电池行业都会迎来2-3年新一轮扩产周期,进而拉动下一代电池设备的需求激增。
目前市场主流的电池设备单晶PERC(钝化发射极背面接触电池),为推动光伏发电走向平价时代做出了重要贡献。2012至2014年,PERC进入商业化 探索 阶段,核心设备供应商主要为海外厂商梅耶博格。2017年国产设备渐渐崛起。2018年开始, PERC产销迎来全面爆发,目前PERC核心设备已完成国产化替代。
不过,当PERC光电转换效率做到23.6%,逐渐接近天花板,电池片厂商相继布局更高效率、更低衰退率、更高发电量的N型太阳能电池技术。TOPCon和HJT为现阶段N型电池片的主流技术,两者均进入大规模量产导入期,2021年有望逐步放量。新的技术替代一旦成为趋势,将迎来新一轮降本红利。
TOPCon和HJT被认为是PERC之后的下一代高效电池技术。但相比之下,HJT是革命性技术,与现有PERC设备完全不兼容,若使用这一技术,产业链上下游设备需要重新研发、建设,但工序更少。而TOPCon与PERC兼容性高,投资成本相对更低。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曾就各种技术路线主要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具体如附表。
而新时代证券数据显示,100MW光伏发电项目中,单晶PERC度电成本为41美元/MWh,低于TOPCon的42美元/MWh与HJT的43美元/MWh。整体而言,TOPCON和HJT在量产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改进工艺。
上市公司押注新技术
从目前企业布局来看,中来股份(维权)、天合光能、爱旭、通威、晶澳、阿特斯、晶科能源、隆基股份等多家厂商均拥有TOPCon电池技术储备,并实现了较高的研发或量产转换效率。
其中,中来股份最早涉足TOPCon,也是目前投入最大的企业,占比约40%。中来股份曾披露,公司拥有年产2.1GW的N型电池产能,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也是国内唯一量产TOPCon的电池厂商,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达到了23.5%至24.5%。
设备方面,TOPCon在原有产线上增加了沉积设备、硼扩设备及湿法刻蚀设备,三类设备均已实现了较高国产化。捷佳伟创、北方华创、拉普拉斯等均可供货。
HJT方面,集邦新能源分析师认为,目前市场以REC(梅耶博格)、通威、钧石能源为代表的技术路线最受关注,到2021年中有望开启第一轮HJT产线热,推进产业化进程。
高效电池片加快替代成本压力终于缓解光伏中下游“好日子”在明年?
PERC电池(PassivatedEmitterandRearCell)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1989年由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rtinGreen研究组在AppliedPhysicsLetter首
次正式报道了PERC电池结构,当时达到22.8%的实验室电池效率。
1999年验室研究的PERL电池创造了转换效率25%的世界纪录。采用了光
刻、蒸镀、热氧钝化、电镀等技术。
2006年用于对P型PERC电池的背面的钝化的AlOx介质膜的钝化作用引起
大家重视,PERC技术开始逐步走向产业化。
2013年前后,开始有厂家导入PERC电池生产线,近几年PERC电池越来越
引起行业重视,产能获得快速扩张。
2017年全球预计新增产能6.5GW,从现有标准电池线升级2.5GW,预计
至2017年底,全球PERC电池产能将达到20GW。
硅片厚度不断降低
近来,为了降低太阳电池的成本,硅片的厚度不断降低,从最初的
350μm到270、240、220、180μm,将来甚至会向更薄方向发展。
带来的影响
1)背面复合
随着硅片厚度的减薄,少数载流子的扩散长度可能接近或大于硅片的
厚度,部分少数载流子将扩散到电池背面而产生复合,这将对电池效
率产生重要影响。
2)内表面背反射性能
当硅片厚度降低到200μm以下时,长波长的光吸收减少,需要电池有
良好的背反射性能。
PERC
电池结构是从常规铝背场电池(BSF)结构自然衍生而来。BSF电池具
有先天的局限性,随着业界对电池提效的关注愈来愈高,这种局限性
越发明显。应用于常规BSF电池背表面的金属铝膜层中,复合速度无法
降200 cm/s以下。到达铝背层的红外辐射光只60%,70%能被反射回去。
通过在电池背面附上介质钝化层,可大大减少这种光电损失,这就是
PERC电池的工作原理。这个概念仅针对电池背面进行了优化,尤其是
降低了光伏电池背面的复合损失,与电池正面无关。
标杆企业是此轮产能扩张的主力。2018 年至 2019 年,通威作为全球最大的单晶PERC 电池制造商,其产能从9GW 扩张至 17.4GW,增幅约为93%,而单晶PERC 出货量全球第 一的爱旭,其PERC 产能则从 5.5GW 提升至 9.2GW,增幅约为67.27%,硅片巨头隆基的产能则从2018 年 4.5GW 扩展至 10GW,增幅约122.22%。以上厂商切入PERC 电池生产 的时间较早,在技术端占优,此番继续加码PERC,意在夯实其规模优势
二三线厂商“瑟瑟发抖”!3000亿光伏龙头重磅出手又投百亿量级?
电池片作为光伏产业链最有技术含金量的环节,近两年过得并不轻松:一方面,上游硅料和硅片连续涨价,而终端电站接受程度有限,电池和组件在两头挤压的困境下,利润微薄;另一方面,行业正处于P型向N型过渡时期,TOPCon、异质结和IBC三种产品各有千秋,面对技术的不确定型风险,盲目扩产风险高悬。
尽管如此,电池在2022年的发展却并不低调。头部电池和组件厂已全员发布高效电池组件新品,主流产品涵盖到三种技术路线,已面世的TOPCon电池效率达到25%以上,异质结电池组件也已经实现规模出货。
本月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已经处于向下调整中,在成本压力缓解后,是否意味电池和组件的“好日子”要来了?财联社记者综合业内人士观点,目前新电池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2023年N型电池组件将迎来更大规模出货,凭借转换效率带来的度电成本优势,龙头企业盈利能力会更强。
新型电池组件明年持续爆发
2022年被称为N型电池组件元年。据CPIA预测,2022年,N型电池的市场占有率有望从3%提升至13.4%,其中TOPCon电池放量更快,2022年底产能有望超过35GW,HJT电池超过13GW。
N型电池组件的优势在于其更高的转换效率。复盘2022年,光伏电池效率持续刷新,已有多家头部厂商宣布其单晶硅电池研发转换效率超过26%,量产效率超过25%。
据业内分析人士介绍,光伏电池技术正从P型向N型过渡,TOPCon、异质结和IBC是三大主要的方向。其中,TOPCon技术是在前代PERC产线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改进,在存量优势下,规模发展最快。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TOPCon单GW投资额为2亿左右,对PERC技改升级的单GW成本在5000-8000万左右。
由于显著的成本优势,TOPCon技术在N型电池组件中率先开拓市场。根据机构统计,截至今年11月底,TOPCon电池产能已投产49.4GW,在建中的产能60.5GW,预计年底TOPCon电池产能将达77.4GW。
其中,晶科能源(688223.SH)、晶澳科技(002459.SZ)和天合光能(688599.SH)等一体化企业,布局相对最早。资料显示,晶科能源当前拥有行业最大的N型产能,也是行业首家建成10GW以上规模N型产品生产线的企业,其TOPCon电池产能投产将达到35GW。
晶澳科技方面,公司预计2023年底N型电池产能底可达27.3GW.今年5月,公司推出DeepBlue4.0X新一代N型高效组件,采用晶澳高效N型倍秀(Bycium+)电池技术,电池平均转换率可达25%,今年底预计产能达到6.5GW。
隆基绿能于11月发布了自研的HPBC技术,电池技术量产效率已经达到25%,经过特殊处理后甚至可以达到25.3%。据悉,该产品预计将针对溢价能力较高的分布式应用场景,2023年有望实现HPBC电池组件出货20-25GW。
目前,P型PERC电池仍然是市场主流,但是新型高效电池已经成为电池产能增量主要来源,根据SMM统计,到2023底TOPCON电池的产能将会超过300GW。
下游有望留存更多利润
根据PVInfolink统计,目前N型电池片售价较P型溢价超过0.08元/W,考虑成本端因素后,N型电池片盈利较P型电池片有更高提升。
一位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短期看,近期电池片价格随着产业链成本降低,正处于降价区间内。不过,由于电池生产有技术差异的特性,预期2023年电池片将会是光伏产业链中利润较高的材料。Pvinfolink报告称,龙头电池片厂家因为自身制造环节的优势,体现在更好的电池片质量与效率上,拥有较佳的议价能力。
据德邦证券研报分析,随着四季度上游价格的下降,下游组件电池片环节盈利能力将迎来明显改善。单晶PERC166/182/210mm电池片从2022年1月5日的1.05/1.08/1.035元/W上涨至2022年11月30日1.31/1.34/1.34元/W,涨幅分别为24.76%/24.07%/29.47%。
而组件环节182mm/210mm单晶PERC单面单晶组件价格从年初的1.88元/W上涨至11月30日的1.96元/W,涨幅分别为4.26%。分析认为,电池片、组件环节价格相对坚挺,暂时上游释放利润积累在电池片环节。电池和组件面向终端用户,需考虑用户的价格接受能力,虽然面对上游的涨价压力被迫提高价格,但是涨幅相对较低。
“明年可能是电池厂的好日子。”有企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在此轮成本下降释放的利润空间中,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和组件环节价格变动未必会与上游完全同步,在终端电站可接受的范围内,电池和组件议价能力提升,从而留住更多的利润。此外,高效电池的溢价空间明年依然存在,掌握新技术的厂商盈利能力更强。
光伏电池技术加速向N型发展老玩家青睐TOPCon新晋者押注HJT
2022年的光伏行业迎来了众多跨界玩家及新势力企业,与此同时,光伏产业链的价格在去年末由热转冷,从诸多维度看,当下的光伏行业正在酝酿巨变。头部厂商在变革期如何应对,隆基绿能(601012)给出了它的答案。
隆基绿能1月17日晚间公告,公司计划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投建年产100GW单晶硅片项目及年产50GW单晶电池项目。项目规模之大,引发高度关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隆基绿能此举意在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隆基本次投资也有诸多看点,公司在各产业链环节的产能配比将进一步优化,在HPBC之外将继续扩产哪种电池技术路线也即将揭开面纱。
大手笔扩张硅片、电池产能
从隆基绿能披露的公告来看,根据公司经营战略和产能规划,公司与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委员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就上述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本次签署的投资项目实施前尚需提交公司内部有权机构审批。
隆基绿能表示,公司旗下项目公司将作为上述项目的投资和运营主体,租赁泾河新城建设单位厂房和配套设施,负责本项目生产设备和营运资本投资,开展项目运营管理。
相关安排显示,本次投资项目的基建工程建设时间约18个月,分期建设投产,根据协议约定,自各期工程项目相关方书面签署当期全部工程移交单之日起算,各期项目投产时间不超过6个月,达产时间不超过24个月。
隆基绿能表示,本次签订的项目投资协议符合公司的未来产能规划,有利于公司充分发挥技术和产品领先优势,进一步提升公司产能规模,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本次项目预计不会对公司当期营业收入产生影响,后续将召开董事会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测算并及时披露。
记者注意到,隆基暂时并未透露关于本次项目投资金额的情况,但综合业内普遍的电池及硅片的单位投资情况来看,上述项目总投资将达到数百亿元量级。另外,本次规划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升隆基绿能的各环节产能,公司此前的规划显示,到2022年底,单晶硅片年产能要达到150GW,单晶电池年产能达到60GW,单晶组件产能达到85GW.
促使隆基绿能大手笔投资的原因与旺盛的市场需求有关,一项预测显示,如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碳中和,光伏在未来几年仍需要快速增长;到2030年,全球新增装机规模需要达到每年1500GW,并且在这种规模下需要持续30年的安装,才能真正形成对碳中和的支撑。
根据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的判断,到2030年,中国光伏产能预计仍会占全球的80%,达到1200GW,其中有400GW会应用于国内的能源转型,做电站安装方便;另外800GW将用于出口,对产业链形成经济支撑,增加国内产值3.2万亿元,创造出口总额1.5万亿元。
或将应用新一代电池技术
对于隆基绿能而言,本次投资的一个关键意义是优化各环节产能配比。以公司2022年底的目标为例,如果硅片按照一半外销、一半自用的比例,自用部分可满足自身电池需要,但公司电池与组件的配比仅为0.7:1左右;对比行业其他垂直一体化厂商,电池与组件的配比已经在0.8:1以上甚至1:1左右,隆基的配比相对偏低。
当下,光伏行业利润正从上游硅料、硅片环节转移至下游电池、组件环节,提升电池等下游产能有助于厂商将利润留在公司体内,隆基绿能也不例外。
事实上,在宣布本次投资前不久,隆基绿能刚刚披露了另一项电池扩产计划。公司拟将2021年度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之西咸乐叶年产15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变更为西咸乐叶年产29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原计划用于西咸乐叶年产15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建设的募集资金47.4亿元变更用于西咸乐叶年产29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
隆基绿能表示,上述项目电池工艺将导入公司自主研发的HPBC高效电池技术,形成年产29GW单晶高效电池的产能目标,预计2023年9月整体项目竣工验收完成并全面投产。
去年11月,隆基绿能发布了应用HPBC电池技术的Hi-MO6组件产品。隆基绿能表示,鉴于公司自主研发的HPBC高效电池技术规模化商业条件已经成熟,HPBC电池产品的量产转换效率超过25%,产品具有外观美观、转换效率高、弱光响应好、温度系数低、高可靠性等优势,可广泛用于屋顶、地面电站等多种场景应用。
记者获悉,隆基最新披露的50GW电池扩产项目与29GW的HPBC电池项目为两个独立项目。其中的看点在于,PERC电池已经进入生命周期的尾声,HPBC技术将主要应用于分布式市场,因此,此次50GW电池项目大概率将应用其他新型电池技术。
隆基绿能已多次更新HJT电池转换效率技术,特别是在去年11月底,公司宣布,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81%,该效率是目前全球硅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最高纪录,不分技术路线。
施压二三线厂商
正如前述,在过去的一年里,众多光伏新势力企业及跨界企业纷纷崛起,行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但隆基绿能此次大手笔扩产计划足以令市场震动,特别是对二三线企业进一步施压。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以硅片环节为例,过去几年吸引了很多企业进来赚快钱,产能虽然扩张了很多,但良品率跟不上也难以为继。该人士认为,二三线企业未来仍有机会,但如果是相对落后的产能就很难参与市场竞争。
事实上,在近期的光伏产业链降价中,隆基绿能等头部厂商大幅下调硅片报价,掀起“价格战”,此举也就被视为向新势力企业施压。
根据彼时的报价,业内曾做出判断,拉晶环节迫近成本线,一线企业依靠渠道、技术、资金等优势仍可维持薄利,部分企业面临亏损风险;后续一旦拉晶利润无法覆盖硅料成本的时候,企业将被动大幅降低开工率。
事实上,在产业链降价周期中,单纯布局某个环节的厂商竞争力可能会减弱。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判断,光伏价值链中原材料和组件价格期待已久的跌势在1月延续,这给一个突然每周都变化很大的市场注入了不确定性。自2023年初以来,光伏面板的主要原材料多晶硅和组件的价格分别下跌了28%和4%。多晶硅供应急剧增加是价格出现暴跌的主要原因。这将挤压多晶硅和硅片制造商的利润率,但短期内将改善电池片和组件制造商的利润率。
国信证券认为,在行业市场空间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预计硅片环节盈利逐步下降,而电池片环节盈利显著增加。结合产能结构及扩产趋势,预计隆基绿能的硅片外销业务盈利承压,而电池环节更多新产能的投放有望显著增厚组件产品的单瓦盈利,组件一体化业务有望量利齐升。
投了数个光伏企业后,他们开始布局氢能源
新年伊始的4个交易日(截至2023年1月6日收盘),光伏概念指数累计上涨5.91%,表现抢眼。
在业界看来,光伏概念火热,不仅取决于我国光伏产业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也得益于光伏产业技术正加速推陈出新,对资本极具吸引力,同时也令产业前景更显光明。
多种技术路线受追捧
在光伏产业链中,光伏电池环节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目前也最为耀眼。究其根本,业界希望通过技术迭代不断追求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发电效率和收益率,而正逢P型PERC电池技术的发展进入瓶颈期,以N型硅为基体的TOPCon、HJT等高效电池工艺则愈发受到市场青睐。
然而正当TOPCon、HJT等N型电池产能不断扩张之时,业内一些公司又着手对更新的电池技术进行布局。其中钙钛矿电池理论优势突出,颇受关注。
有光伏业内人士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钙钛矿电池转换效率在快速提高并已逼近晶硅电池,近几年多个百兆瓦级产线陆续投产,产业化尝试明显加快。不过,总体上钙钛矿目前仅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
A股公司太阳能日前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回复投资者提问时就曾表示,公司目前主要生产PERC电池,不过,正在研究TOPCon、HJT、钙钛矿等电池技术,以“抓住电池行业技术升级换代发展机遇,择机布局新电池产能”;奥联电子不久前宣布对外投资设立合资公司,计划2023年实现50MW钙钛矿中试线投产,2024年实现600MW钙钛矿装备和120MW钙钛矿电池组件生产线投产,力争5年内形成8GW钙钛矿装备和2GW钙钛矿电池组件生产能力。
“钙钛矿被认为是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具有高转换效率、低成本等突出优势。”奥联电子表示,“为抓住钙钛矿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机遇,公司正加速建立、完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体系,积极推动钙钛矿电池技术发展。”
“光伏电池领域技术迭代很快,‘度电成本’是最终的衡量指标。”前述光伏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新技术主要是通过工艺的提升来提高光电转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样的工艺路线,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很可能一年之后设备投资成本就会大幅降低,而光电转化效率也会更高。”
隆众资讯光伏行业分析师杨雯婷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光伏产业技术不断革新迭代的最主要驱动力就来自于提升光电转换效率。因为这一效率直接关系着电站发电量,而转化效率高的电站发电量就高,电站的投资收益率也就更高。”
杨雯婷认为,短期来看,N型电池正在逐渐取代P型电池,成为下一阶段光伏电池领域的主流。但从长期来看,随着钙钛矿电池的技术不断突破,或将会成为光伏电池技术革新的新方向。
正加速向N型电池转型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各公司披露信息注意到,近年规划的新增光伏电池产能普遍以N型电池技术为主,但不同厂家选择的技术路径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TOPCon规划产能显著高于HJT规划产能。
如协鑫集成于2022年12月10日披露非公开发行预案,拟募集资金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芜湖协鑫20GW(二期10GW)TOPCon高效电池片制造项目。奥维通信2023年1月2日披露的投资计划则显示,公司拟与熵熠(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组建合资公司,投资建设5GW高效HJT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
2023年1月6日,华金证券发布的研报提出,截至目前,TOPCon电池已落地产能67GW,规划待建产能409GW;HJT电池已落地产能10GW,规划待建产能180GW。
“现有P型PERC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已经接近理论极限,因此在光伏下游装机需求强烈以及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发电效率更高的N型电池以及钙钛矿等所谓的第三代电池技术也一定会迎来更多期待。”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_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光伏行业正加速向N型电池转型。”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PERC电池片市场占比约91%,HJT、TOPCon合计占比不足3%。但2025年,预计以HJT和TOPCon为代表的高效电池技术占比合计将接近40%,到2030年则有望超过75%。
杨雯婷告诉记者,目前P型电池市场占有率仍然较高,业界普遍认为,2023年下半年,N型电池片的市占率将有显著提升。
前述光伏业内人士也认为,在TOPCon、HJT电池大规模量产后,PERC电池市场会迅速减少。“TOPCon是PERC的升级,在原有PERC产线的基础上升级为TOPCon并不十分复杂。而由于生产设备的问题,HJT产业化目前看相对于TOPCon困难一些,但也是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之一。”前述业内人士认为,也正因为此,传统厂商由于拥有大量PERC产能,所以更倾向将产线升级为TOPCon;而一些新建工厂或新晋玩家,主要由于没有历史包袱,反而会更青睐于选择HJT。
祁海_也认为,TOPCon电池特别适合现有存量光伏企业。“从PERC电池升级为TOPCon是目前最具性价比的升级路径,毕竟TOPCon电池的转换效率和发电效率相比PERC有所提高,促使系统度电成本有所下降。”
“目前TOPCon产线的建设和改造成本远低于HJT,所以在具体布局上,TOPCon的布局数量多于HJT.”杨雯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选择投建HJT项目的多为资本实力雄厚的厂商。中小厂商则由于要考虑投资成本,多数仍选择投改建TOPCon项目。待HJT技术更为成熟稳定,以及伴随生产成本明显下降,其或将吸引更多厂商投资。”
隆基股份、迈为股份、赛伍技术、爱旭股份、天华阳光······,这些光伏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近期在二级市场上大放光彩。有一家扎根江苏的略显低调的创投公司,早在多年前就在多地走访光伏企业,进行行业调研,默默地布局。现在他们多年的耕耘,终于迎来了丰收。而他们现在把目光投向了氢能源。
这家公司就是总部位于南京的金雨茂物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雨茂物),原名金茂投资,因名称与上海的金茂集团重合,后改名为金雨茂物。
金雨茂物合伙人、副总裁宋希超
扎根江苏
金雨茂物创立于2004年,早期从事投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业务。2009年正式进入创业投资领域; 2015年金雨茂物在新三板挂牌,成为国内少数几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创投机构。
目前金雨茂物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20亿元,先后成立了39支私募股权基金,包括创业型投资基金和并购型投资基金,已开始创建并管理天使型投资基金。 公司已投项目超过180家,其中实现上市项目29家。
据宋希超介绍, 金雨茂物所管理的每一期基金里面都有不同比例的政府引导出资 ,出资比例从百分之二三十到百分之八九十不等。扎根江苏的金雨茂物, 目前在江苏大部分的地级市都设有创投基金 ,其中在苏州市发起设立创投基金8只,在无锡市发起设立创投基金7只。通过属地化团队,在基金落户地域开发、引进和培育项目,借助资本的力量孵化符合当地生态的产业项目,比如,金雨茂物通过管理的苏州金茂新兴产业基金帮助吴江培育了迈为股份、赛伍技术、通用电梯等上市公司。
金雨茂物把自己定义为“创投工匠 ”,他们对产业链研究有执着的坚持和追求,用工匠精神来做投资。他们眼光独到,精选出光伏、医药、新能源等行业的优质企业,他们就像苗圃的“花匠”,悉心浇灌,精心培育出朵朵金花。
宋希超就是金雨茂物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位“资本匠人”。他毕业于同济大学,2010年加入金雨茂物。
80后的宋希超给人勤恳务实的印象,他在创投行业已经深耕十年之久,对新能源和清洁技术领域尤为熟悉。
2015年金雨茂物总部成立了风控部,2018年公司开始实行平台化,公司项目团队的核心负责人,被提拔为二级地区子公司的合伙人,每个人带一个小团队,风控部为各地的团队提供项目财务和法律尽调方面的专业支持,各地投资团队全身心投入在行业研究和发掘投资项目上。
2018年宋希超被任命为上海投资部总经理,带领团队先后完成宁波复茂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昆山复茂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两只基金的资金募集和投资,先后主导完成对30多个项目的投资,曾担任雪浪环境(300385)、奥联电子(300585)创业板上市,京源环保(688096)科创板上市,世纪互联(VNET)境外上市,滇虹药业、大地益源外资并购,爱旭股份(600732)、万邦德(002082)借壳上市等重大资产重组项目负责人。
聚焦三大领域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耕耘, 金雨茂物在医疗医药大 健康 、智能制造与新材料、新能源与清洁技术这大三领域,形成独特的核心能力 。特别是在新能源与清洁技术领域,金雨茂物自2015年连续四年被清科和投中评为“中国新能源与清洁技术产业最佳投资机构TOP10”。
在新能源与清洁技术领域,金雨茂物目前所投公司已经上市或并购的不下10家,上市项目包括 迈为股份(300751)、赛伍技术(603212)、爱旭股份(600732)、蠡湖股份(300694)、雪浪环境(300385)、万德斯(688178)、京源环保(688096)等。
迈为股份是金雨茂物在新能源领域投资回报最高的项目。 迈为股份起步之初是做光伏电池片制造环节中的丝网印刷装备,原来在国内市场上该产品几乎是空白,主要是从德国进口。
2011年金雨茂物对迈为股份投资3000万元。投资当时公司已经生产出样机,但还没有销售订单,由于金雨茂物此前在光伏行业布局了较多企业,投资后金雨茂物牵线搭桥,积极引荐,帮助迈为股份开拓市场。
迈为股份在2017年IPO登陆创业板,该公司现在除了生产光伏装备,还生产半导体装备。这两年光伏和半导体产业成为市场热点,公司订单爆满。 迈为股份近期市值已经超过250亿元,股价也突破500元/股,而金雨茂物的投资成本仅为3.75元/股,收益率惊人。
爱旭股份也是金雨茂物在新能源领域的又一个重点布局。 团队通过行业研究在2017年初,即认定趋势是单晶将取代多晶的主导市场地位,单晶PERC技术将成为未来几年的主流技术路线,沿着产业链开发项目,最终对位于广东佛山的爱旭股份进行了投资。
由于爱旭股份掌握了单晶PREC的核心发明专利,能够有效提升电池片的转化效率,产品受到市场追捧,企业迅速壮大,公司的高效单晶PERC产能也达到36GW/年。
2019年9月,爱旭股份登陆资本市场,金雨茂物对爱旭股份的亿元级投资也获得了近十倍的收益。
在环保领域,金雨茂物在污水处理、大气治理、土壤修复、智慧环保和危废处置等细分领域都有布局。比如,在危废处置领域,2010年金雨茂物投资了雪浪环境 ,雪浪环境2014年上市。雪浪环境上市后,金雨茂物联合雪浪环境又发起设立了规模10亿的危废产业并购基金,围绕上市公司主业,在危废产业进一步布局。
在危废行业,金雨茂物团队把全国危废分布、危废牌照数量、运维企业、门类,都摸得“门儿清”。
“不要局限在某一个点上,只盯着一个点,没有全局和比较,无法判断好坏。”他说。
行业的专家
“最优秀的高管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磨砺得结果。他们好学不倦,永无止境。”这是黑石资本创始人苏世民在《我的经验与教训》中提炼了的25条工作和生活原则之一。
持续学习、与时俱进也是宋希超正在践行的原则。在宋希超看来,一个好的投资团队,需要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
“变化非常快,一定要持续学习,你一不学习就跟不上”。他说, “我们团队天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近两年,我们深入研究了5G和半导体产业,最近我们又在重点研究和分析氢能源产业” 。
除了看书,宋希超还特别重视与企业家和专家的交流。他半开玩笑地说, 自己每天的工作不是在拜访企业,就是在拜访企业的路上。
“ 拜访企业是行业研究的捷径,通过画出‘产业树 ’ ,去找到产业链上各个节点做的最好的企业家进行交流 ,各个节点最好的企业跑了一圈,对整个产业链基本上就心中有数了。通过不断地研究行业报告、与企业家和专家交流,积累多了也就更加自信,这时候自己对行业的了解甚至比一些企业家还要全面,这时候再与企业去交流,人家会信服你。”
宋希超现在已经把自己锤炼成为光伏行业的专家,他对光伏产业的演变、关键技术路径和相关上市公司如数家珍。
宋希超认为,氢能源来源广泛,低碳环保,符合我国碳减排大战略,同时有利于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具备成为主流能源的基础条件。 率先实现产业化的氢燃料电池 汽车 领域有望产生上万亿的市场空间,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氢能相关产业成长空间十分广阔。
他最后表示,当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环节布局创新链就成为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就是要面向中高端环节进行 科技 攻关,掌握中高端环节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这个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创投力量,就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