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2008中国光伏组件产能_美国为什么总跟中国光伏产业过不去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光伏的国内现状2.美国为什么总跟中国光伏产业过不去
3.光伏电池的中国情况
光伏的国内现状
在国际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的带动下,在《可再生能源法》及配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快速成长,已经建立了较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产业基础,在技术和成本上形成了国际竞争优势。已经启动了大型光伏电站、光热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及离网光伏系统等多元化的太阳能发电市场。初步建立了有利于成本下降的市场竞争机制,太阳能发电成本实现了快速下降,具备了在国内较大规模应用的条件。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迅速的经济体,在光伏发电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只是处于世界的下游水平。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国内还没有掌握太阳能光伏电池所需要的多晶硅提纯技术,该技术被国外的大企业所垄断,因而国内生产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成本很高。光伏发电的成本是一般发电成本的数倍,也因此造成无法广泛普及。 由于国际上对于太阳能光伏电池的需求日益庞大,越来越多国内企业成为光伏电池的OEM工厂,并且借此机会不断发展壮大。美国的新能源政策为国内光伏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良机,一些国内的行业龙头已经开始在美国成立承包光伏发电项目的子公司,积极进军当地光伏发电市场。
长期来看,中国再不广泛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中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能源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能源问题必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中国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光照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1平方公里面积可安装100兆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1.5亿度;如果开发利用1%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中国2003年全年的耗电量。在中国的北方、沿海等很多地区,每年的日照量都在2000小时以上,海南更是达到了2400小时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可见,中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
中国政府在也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其中以最近出台的《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最为引人注目。该通知重点支持用户侧并网光伏发电、独立光伏发电、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等示范项目建设,以及硅材料提纯、并网运行等光伏发电关键技术产业化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并根据技术先进程度、市场 发展状况等确定各类示范项目的单位投资补助上限。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其中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70%给予补助;对于光伏发电关键技术产业化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主要通过贴息和补助的方式给予支持。
这一政策推动中国从光伏电池的代工工厂逐渐成为太阳能光伏发电强国。对于这一历史良机,国内光伏企业所面对同行的挑战其实更为严峻。只有不断地提升光伏产品质量,打通国内、国际销售渠道,才能更好地利用机会,将企业做大做强。
太阳能具有可再生和环保等方面的特点,这种优势让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将太阳能作为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 中国大陆光伏产品主要供应给欧美市场,国内市场份额很小。由于欧美各国市场需求的增大,我国光伏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最近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在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的背景下,未来光伏产业的增长前景将更为广阔。
光伏发电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主要包括的产业链条包括多晶硅、硅片、电池片以及电池组件。在产业链中,从多晶硅到电池组件,生产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相应地,公司数量分布也越来越多。因此,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利润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多晶硅生产环节,上游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优于下游。
目前,中国大陆多晶硅生产获取的利润在最终电池组件产品利润总额中的比例最高,约达到52%;电池组件生产的利润占比约为18%;而电池片和硅片生产的利润占比分别约为17%和13%。
自2008年以来,多晶硅价格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到目前,国内多晶硅现货价格已由之前的500美元/千克回落至100-150美元/千克。2012年的数据是18~30美元/千克。
多晶硅产能扩张速度过快,而需求增长相对缓慢是导致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据iSuppi公司的预测,2009年,全球多晶硅供应量将翻一番,而需求的增长幅度仅为34%。因此,多晶硅的价格存在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iSuppi甚至表示,到2010年的时候,多晶硅现货价格将降至100美元/千克,这将大大降低多晶硅供应商的盈利能力。
多晶硅价格下跌将增厚电池片生产商的利润,不过,纯硅片业务也存在很大风险。不论是上游的多晶硅供应商,还是下游的电池片制造商,制造硅片都不存技术性难题。当上下游同时进军硅片业务的时候,硅片业务这一链条的利润受到大幅挤压。
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2009年中国内地多晶硅产量超过了两万吨,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了4000兆瓦,连续3年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的第一大国。
2010年5月,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成立,吸引22家国内光伏骨干企业、行业协会及研究机构加入。中国光伏产业联盟以引导行业联合创新、推动应用、规范发展为核心,研究鼓励光伏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将致力于整合产业资源、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行业凝聚力,扩大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全球多晶硅产量20万吨,我国占近9万吨,却不掌握核心技术;产能巨大,国内市场总量却较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这就是我国光伏产业的现状。
多晶硅利润巨大,众多地方政府、企业投资者一哄而上,产能扩张过快,一时间,“光伏基地”遍地开花。欧洲需求急剧降低,光伏组件价格跌幅超50%,风光一时的光伏产业迅速进入寒冬。据光伏联盟秘书长王勃华介绍,2010年国内多晶硅产量是4.5万吨,今年将翻一番,达到9万吨。而同期需求仅增长了25%。前几年,全球太阳能组件需求一直以近乎100%的速度猛增。专家预测,原来预计2014年才到来的光伏行业整合期,将提前到来,2012年将是行业整合的高峰期。
光伏产业大量上马,除了企业投资者的逐利心态外,更有一些地方政府政绩焦虑作祟。作为新兴产业,大量吸引光伏企业投资,不但可以增加GDP,更可以获取城市经济发展的政治资本。“有的城市根本就不具备基础,没有条件,没有产业配套,就从头做起,完全不顾实际情况。”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说。
2011年将是光伏产业的转折年。从2011年5月开始,多晶硅价格急剧下降,从每吨70万元迅速下降到21万—25万元,跌幅近70%。专家分析,光伏行业产能与需求比已经从2010年的41∶16.7下降到63∶21。企业仓促盲目跟风上马,导致供需进一步失衡,价格持续下降,利润下降,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一些企业甚至开始停产、半停产。产能严重过剩却有大量投资者疯狂进入。
其实早在2009年,多晶硅就被定位为十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但由于当时的暴利和行业的红火,大量投资者疯狂进入,最终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在2010年后全国仍有100多家中小企业上马,这些企业目前多数亏损严重。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行业大整合似乎已经不可避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快速,产能已处于绝对的世界第一,产业链也比较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光伏产业在技术上还相差太远。光伏行业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现象仍十分严重。行业景气指数较低,迫使国内光伏生产企业面临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向高端领域发展的局势。 在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太阳能发电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追捧。2006年,全球250万千瓦的太阳能电池产量中,我国占到37万千瓦,超过美国,成为继日本、德国之后世界第三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在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较为集中的江苏,近两年此类企业如雨后春笋,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记者走进无锡尚德太阳能电池生产车间,看到现代化流水线上,产品检验后迅速合成,一块纸巾大小的太阳能电池板市场价格达到100元。
无锡二泉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是2006年投入1.5亿元建成的企业,今年供国外产品订单不断,2007年将完成15兆瓦产量,产销额达到4.5亿元,明年将完成100兆瓦产量,产销额突破30亿元。
不过,光伏产业骄人业绩的背后存在隐忧,主要是国内有产业无市场。无锡二泉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二建告诉记者,该企业产品98%以上出口海外,国内需求不到2%。
不久前,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CREIA)与绿色和平、欧洲光伏产业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了《2007中国光伏发展报告》。这份由CREIA秘书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等专家执笔的报告指出,近几年我国光伏产业迅速崛起,但产品绝大部分出口到国外市场。
为了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德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家纷纷鼓励发展包括太阳能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长的国际市场拉动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由于生产成本较低,我国成为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基地。有人戏称,尚德等太阳能电力企业其实是在发洋财。 这个局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光伏产业的政策制约。在国内,光伏发电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农村电气化和离网型光伏产品。由于电力部门尚未正式接受光伏发电上网,并网型的光伏市场没有真正启动。截至2006年,光伏发电累计装机仅为8万千瓦。
无锡尚德副总经理解晓南的看法在光伏产业界具有代表性:由于政策问题,国内市场不能很快启动,我们非常着急。
就现阶段而言,阻碍光伏推广的最直接因素是成本。过去30多年里,尽管光伏发电成本由每度5美元下降到0.5美元左右,但仍远高于常规电力。目前在一座别墅屋顶上装上一个每年可以发电3000度的太阳能发电厂,要花费15万-20万元。
由于光伏发电成本高昂,只能依靠政府支持。一些国家采取收购上网、财政补贴等政策来促进光伏产业发展。德国2000年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其主要特点之一是固定上网电价政策,电网公司必须全额收购光伏发电的上网电量;日本的政策倾斜体现为给用户补贴。
在我国,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法律对支持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列有专门条款,但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目前,业界正苦苦等待收购上网等扶持政策。
收购上网是指由电网公司按照光伏发电的成本加合理利润进行收购,多出的费用在全国消费者中均摊。专家透露,我国已开始征收每度电1厘钱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并准备在上海等城市启动屋顶光伏发电计划。此外,国家将在一些公开招标的大型工程项目中要求电网公司收购光伏电力。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认为,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还应加大。从长远看,国内市场缺失会限制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要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光伏产业的竞争力,必须建立和刺激国内消费市场。国内光伏产业已经做好准备,在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投资,但必须有稳定的政策保证这些投资可以获得相应回报。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风能不稳定,生物质能资源有限,核能所需的铀矿今后也可能用完,而太阳能取之不尽。如果等到太阳能价格降到和化石能源差不多的时候再来发展,机会就错过了。
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
国家电网公司2012年10月26日召开服务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接入低压配电网,允许富余电力上网,电网企业按国家政策全额收购富余电力;由分布式光伏接入引起的公共电网改造,以及接入公共电网的接网工程全部由电网企业投资。
国家电网公司在京召开“服务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电视电话会议暨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这是在我国光伏产品遭遇欧美双反调查,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关键时刻,国家电网公司为促进国内光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向社会做出郑重承诺的标志性会议。
意见指出,按照“支持、欢迎、服务”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的基本原则,国家电网公司从规划设计、技术检测、并网接入、计量收费、安全运行等全过程加强调查研究,积极采取措施,全力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工作。在大量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暂行)》、《关于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管理工作的意见(暂行)》和《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配电网相关技术规定(暂行)》等两个意见、一个规定。其中,《服务意见》对外发布,《管理意见》和《技术规定》作为公司内部规定,保证公司相关工作有效运转。 目前,大多数观点都认为中国的光伏产业面临的形势很严重,甚至有灭顶之灾。我们应该实事求地认识光伏产业。光伏产业并不像媒体所描述的是哀鸿遍野。因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全球光伏产业的装机容量增长了49%,而2009年、2010年光伏产业的装机容量的增长率都超过了70%。2012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增长了35%。这些都是在全球经济负增长的情况下取得的成就。这证明,第一,光伏市场是没有问题的。第二,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没有错。实际上,光伏产品价格下降,是必然的趋势,光伏实现平价上网是光伏产业的梦想,也是光伏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是,今天光伏产业的步子走得快了一点,光伏产品的价格降了下来,但光伏产业链还没有适应。
“用一年走完了五年的路”
综上,光伏产业的市场发展规模并未下降,发展方向也没有错误。那么,光伏产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2003年制定《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时,我们申报的目标是到2020年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我们希望到2020年,光伏电价会降到每千瓦时1.5元左右,到2030年,下降到每千瓦时1元左右。在2011年,光伏电价就降到了1.15元。光伏产业发展得太快了。我们把五年的目标用一年就实现了。我们走完了五年之后的路,之后将无路可走。借用网络上的一句话“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面对这样的现状,光伏产业必须要调整了,必须把握发展的速度和节奏。
光伏产业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目前的形势?
国际合作必须要进行
我们必须要正确看待光伏产业面临的国际贸易形势。现在反观欧美的光伏企业,在美国,除了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其余的光伏企业基本上都破产了或面临破产;在欧洲,几大光伏企业相继破产,剩余的也在苟延残喘。这些企业已到了非常困难的境地,甚至在反倾销申诉中,签名的企业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
大家都要生存,有国家利益在其中,但更多的是企业利益。如果中国企业有一天也如此,我们的政府不站出来,我们会高兴吗?所以,中国的光伏企业不要意图做到惟我独尊、惟我独大,这是不现实的。中国的光伏企业需要和欧美的企业进行联合合作,来共同分享市场和技术等等。
光纤建筑
在“分布式能源”概念的驱使下,建筑物屋顶一时间已成为太阳能光伏业热捧的稀缺资源。“抢屋顶之战”的背后,是绿色能源支持政策不足和全民意识的严重缺失。光伏建筑一体化仍“钱”景不明、进退两难。
美国为什么总跟中国光伏产业过不去
天合光能,即天合光能有限公司(TSL),是一家专业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组件生产的制造商。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自1997年成立以来,一直是中国光伏行业的领军企 业。高品质的光伏组件给世界各地的并网和离网状态下的民用、商用、工用以及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带来洁净、可靠的太阳能。天合光能大量生产多种类型的单晶和多晶光伏组件,产品输出功率从165W到230W不等。我们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调整着我们的产品,以便给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凭借遍布亚洲、欧洲、北美的当地的销 售和营销网络以及安装商合作伙伴,天合光能以提升太阳能行业的竞争力和能源的效率为己任,致力于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光伏产业。
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硅锭、硅片、电池和太阳能组件的研究、开发和制造的基地位于中国江苏省常州市,该工厂占地面积为152,526平方米。天合光能一直在扩大 生产规模,目前正在建设另一个占地面积161,475平方米的厂房,以提高公司产能。这一阶段的扩产项目竣工后(预计将于2010年竣工),天合光能从硅棒到组件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的产能将从2008年底的350MW增加到2009年的600MW。
天合光能的产品远销欧洲多个国家(如德国、西班 牙、意大利、荷兰、法国和比利时)这些国家的政府实行的激励措施大大地加快了太阳能发电产品的应用。与此同时,天合光能还将目光投向法国、美国、韩国、印 度、澳大利亚、中国和蒙古共和国等新兴光伏市场。天合光能销售渠道多样,包括全球的经销商、批发商和光伏系统集成商等等
近年来,天合光能的销售额 实现了快速增长。2006年,天合光能的销售额为1.145亿美元,而2007年的销售额增长到3.018亿美元,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对产品的持 续需求,提高了我们的销售额和产能。此外,2007年,天合光能持续运营的净收益达3540万美元,相比2006年的1320万美元大幅度提升。
编辑本段
天合历程
1997 年12月,高纪凡与几位科研人员在中国太阳能光伏行业起步之时成立了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受到国外太阳能光伏行业蓬勃发展,尤其是美国克林顿政府“百万太阳 能屋顶”(MillionSolarRoofs)计划的启迪,高纪凡先生发现了光伏市场发展的趋势并相信这种趋势必将有益于中国。高纪凡的最初计划是建立 一家太阳能光伏系统安装公司,专门为中国各个地区提供太阳电能。
成立之初,在核心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公司取得长足的进展,并于1999年10月成功通过ISO9002认证,展示了对质量的不懈追求和对国际标准的矢志奉行。同年,公司成立了天合光能研发中心。
经 过无数的艰辛和坚定的追求,公司团队终于在2000年8月成功建成了中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建筑。凭借这一巨大成就,天合光能一跃成为中国太阳能光伏行业的领 军者。通过与中国政府合作,天合光能帮助编写了首个《中国国家独立光伏系统技术标准》。为了宣传这一重要里程碑,2000年9月,天合光能在广州主办了首 届“国际太阳能发电技术暨推广论坛”。该论坛展示了天合光能开发中国市场、推动太阳能发电行业创新的壮志雄心。
鉴于天合光能在促进太阳 能光伏行业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公司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主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国际太阳能发电技术暨推广论坛”。除了主办这些活动之外, 中国政府还将天合光能选为参与‘西部光明工程’的首家私营企业,这是一个向中国偏远地区输送电力的倡议。此后不久,2003年中旬,天合光能在西藏安装了 39座太阳能发电站,成功完成首个系统安装项目。这一成功是天合光能团队五年多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昭示着天合向高纪凡先生将太阳能光伏带到中国的愿景又迈 进了一步。
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天合光能在太阳能光伏行业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影响力也日渐扩大,并于2004年参与了中国首部可再生能源法的 编写工作。另外,天合光能还获得了其他项目,并于同年完成了“太阳能发电商业化”项目。此后,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并成立了常州太阳能光伏协会,以 进一步加大公司的研发力度。由于这些项目的成功,高纪凡先生被任命为中国太阳能建筑委员会副主任,并于2004年12月获得常州市政府颁发的“杰出民营企 业家”奖
2004年秋,天合光能意识到了扩大运营规模的必要性并接着开始了垂直一体化模式的扩展规划。垂直一体化的第一步是启动组件生 产,2005年初,天合光能筹建了一家组件生产厂。此后不久,2005年8月,天合光能开始向上游扩展,生产出首批单晶硅棒。同年10月,该硅棒厂全面投 产。运营团队继续落实极具雄心的扩展计划,于2006年2月开始制造硅片,到该年末,产量已达28MW。
随着产能的快速扩展,天合光能同时开始在 海外展开积极的品牌推广战略,并获得di首批德国客户的青睐。这些客户关系快速发展,天合光能很快就与寻求长期合作的行业领军企业通力协作,使天合光能的销 售网络成功扩大到其他国家,其中包括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挪威、韩国、澳大利亚、美国以及欧洲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
2006年,天合光能获得多家国际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其中包括麦顿基金(Milestone Capital)、好能源(Good Energies)和美林证券。这些投资打开了天合国际化进程的大门,是,在提高产能和品牌推广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6 年12月,天合光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上市,并于2007年6月成功引入资本,这些举措为公司继续落实扩展计划创造了条件,为产能的快速提高和 原材料的采购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借助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以及国际投资者的大力支持,公司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众多人才。如今,天合光能拥有一支 来自数十个国家的人才的国际化团队,他们拥有丰富的光伏行业经验,时刻都在为公司的成功贡献力量。
天合光能的足迹不断扩大,在中国、德国、西班牙和美国都设有分公司,在欧洲各个主要国家设有本土化的销售经理团队,以便为客户提供及时、专业的服务和支持。除此之外,天合光能还为亚洲、欧洲和北美的客户提供周到的售后技术服务。
目前。天合光能大量生产多种类型的单晶和多晶光伏组件产品,输出功率从165W到230W不等。我们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调整着我们的产品,以便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2008 年2月,天合光能新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这幢建筑外墙上安装着精心集成的玻璃光伏组件,它不但标志着天合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是光伏能源应用的典范。天 合光能计划到2008年底将安装产能从2007年底的150MW提高到350MW,到2009年底提升至700MW。过去十年取得的成就为天合光能快速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全球替代能源巨大的开发潜力则为天合收获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提供了保障。公司将在追求电网平价的同时,继续秉承锐意创新、狠抓质 量、增进效率的宗旨,以壮大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
编辑本段
天合价值
愿景
提供优质、经济型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企业,为全球提供一种具有电网价格竞争力的、洁净可靠的电能。
核心价值观
天 合光能已建立起一整套核心价值观,诠释着公司的运营模式和履行使命的方式。这些价值观贯穿于天合团队的日常工作之中,成为他们与客户、供应商和业务伙伴沟 通所奉行的准则。天合光能的所有员工将这些核心价值观视为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必备武器——那就是成为太阳能光伏行业领先的垂直一体化企业。
诚信:天合价值观的核心是诚信。在公司所有的业务往来中,公司坚定不移地秉承高度的诚信,并与持相同观点的国际业务伙伴通力合作。
质量:天合光能严格遵守国际质量标准,在运营过程中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公司力争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责任:天合拥有一支专业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团队。公司寻求与同样致力于壮大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伙伴建立强有力的合作关系。
创新:1997年以来,天合光能大力投资各种研发项目,并将继续把技术开发放在显著位置。天合光能希望与愿意发展和投资新兴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创新投放市场的伙伴展开合作。
团 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天合光能取得成功的法宝。公司已组建一支精明强干的团队,他们持有相同的团队合作理念。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已经从高层管理团队一直延伸 到每个天合员工,同时也延伸至我们的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和投资者们,他们都是致力于加强太阳能光伏事业的一个团队。
激情:天合的成功来自于那些对天合的经营模式和使命充满激情的员工。整个团队都在致力于将这种激情用于增进与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合作,这种热情和激情将继续推动着天合的发展。
编辑本段
天合远景
2003年底,西藏昌都地区11个县39个乡的“无电乡通电工程”竣工那天,藏民们高兴得整晚跳舞直到天明,庆祝他们终于结束了“天一黑就睡觉” 的历史。给他们带来光明的是位于常州新北区电子产业园的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天合的18名技术人员在西藏成功安装了39台太阳能发电站。在天合,这一段故事 被称为“18勇士进西藏”。
工程很艰苦,项目人员晒得像黑人一样,甚至有人高原反应很强烈。但对天合而言,这不仅仅是整个产业往前走了一步,更重要的是员工士气与精神得到了很大提升。
1997年底,常州天合光能应运而生,但当时在中国还没有这个概念,公司内部超过90%的人都反对。“只有坚持,任何对的事情最初都有很多人反对。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方向也好、机会也好,如果每个人都看到了,就没有价值了。”
此 后,整整3年艰苦的研发,公司靠幕墙业务的赢利支撑太阳能业务的研发成本,直到2000年“太阳房”的成功,即“太阳能源建筑系统”样板房,室内没有一个 外接电源,所有电器全靠太阳能发电。尽管目前“太阳房”还只是技术储备,天合还未能从中收回研发投资,但它将太阳能发电功能和建筑材料结合在一起,完全达 到了国际上“零能建筑”的指标。
2001年,天合将技术投入使用,开始做市场推广。2002年,天合作为首家民营企业入选中国政府组织的国家“光 明工程”,西藏的“光明工程”项目将近8000万元人民币,历时一年多的成功实施,不仅给天合带来了一定的赢利,最重要的是给员工带来了极大的信心,看到 了产业的希望。
2001年,也是天合开始走向国际化的一年。德国政府自1999年起实施“十万屋顶计划”;2000年开始,又给予太阳能发电每千瓦时约0.5欧元的补贴。天合也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进军德国市场。
光伏产业垂直链条的组成是:硅材料-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系统安装。由于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仍然高昂,一台能满足家庭日常电器需要的200W的光伏系 统,市场价为15000元,如果燃煤发电成本为1,则光伏发电为煤电的11-18倍,竞争实力明显较弱。这也意味着,在这个行业,谁能做到低成本,谁就具 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高纪凡认为,低成本来自于技术、生产效率、管理等各方面,垂直一体化战略是低成本的必然要求。
从2004年开始,天合开始实 施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建成并扩大了组件安装和单晶生产基地,能够涵盖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生产和系统集成,进一步优化和控制从硅棒到组件整个 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协同优化的工艺将会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也将整体提高产品质量和公司盈利能力。这一模式在业内被认为是目前最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模式,在 其它一流太阳能垂直一体化企业如REC和德国的SolarWorld公司都得到了充分验证。目前在全球光伏行业中,能够做到垂直一体化的企业不多,而天合 是其中一家。
全球的光伏产业增长速度平均是45%,中国是100%,而天合连续三年平均达到476.32%的成长速度。上市后,天合的市值增加了 200%,超过10亿美元。天合的员工数量也从1997年时的100人增加到现在的2000余人。管理层人员分别来自于6个国家,员工则来自12个国家。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已成必然选择。通过有效的资本运作,企业一方面能够解决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能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开放股权与国际化现代企业
2006年12月19日,天合光能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纽交所上市的第三家民营企业,天合光能也由此实现了从一个民营企业到一个国际化现代企业的根本性转变。
时至今日,天合光能已成为目前国内甚至世界上少数几家垂直一体化光伏公司之一,产业链非常完整,包括从硅料处理到单晶棒、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生产的一个完整价值链。
2001年,公司成立上市办,只是瞄准了国内中小企业创业板。之后,公司开始坚持不懈规范企业管理,千方百计吸引风险投资机构。2004年底,吸引了国内的风险投资人,走出了开放股权和创建现代企业的第一步。
2006 年4月,吸引了国际知名的投资机构麦顿投资和美林集团,5月,来自瑞士的专门投资新能源产业的好能源公司成为天合股东;同时还吸引了很多国际化优秀人才, 形成了一支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经营管理团队。在团队的努力和专业投资机构的协助下,通过对境内外上市地的利弊分析,大家认为,美国的监管要求虽高,但是最好 的选择,因为在美国上市不仅可以获得全球性的品牌知名度,同时严格的监管更有利于规避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
2006年5月,公司聘请了国际最专业 的投资银行和律师事务所启动了上市计划。2006年12月19日,天合光能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首期发行股票530万股,发行价为每股18.50美元,收盘 价20.28美元,涨幅为9.62%,成功募集资金9800万美元,这些资金为企业更快地扩张提供了资本来源。2007年6月6日,天合光能又成功完成了 增发,增发定价为每股45.00美元,比IPO的价格高出了近150%,共募集资金超过2.43亿美元。在首次公开发行后,这么短时间内实现增发,这在上 市企业中是不多见的。
到2025年跨入世界500强
当前暴露出来的能源危机等问题预示着光伏行业前景广阔,据欧洲能源机构预测,到2050年光伏产业的销售额基本等同于现在的石油产业,在未来的 20年中一定会有优秀的光伏企业跻身世界500强,同时也将有很多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消亡。天合成功上市仅仅是走出了企业发展的一小步,企业有信心通过建 立国际领导品牌的国际水平的研发机构等战略举措,加速增强综合竞争力,到2012年成为全球光伏行业的领导者,到2025年跨入世界500强!
光伏电池的中国情况
原因很简单一中国光伏产业崛起动摇美国对中国的能源控制
可再生能源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我国的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产量从2008年起就异军突起,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从2005年德国开始对光伏进行度电补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的年产量几乎从零起步,到2014年,中国光伏产量已经达到30GW,保持着在全球遥遥领先的地位。在2005年到2012年间,美国和欧洲政府对于光伏发电的补贴,通过采购中国的光伏组件,至少有一半进入了中国光伏制造商的口袋。
在这段时间,美国和欧洲的光伏制造企业被中国的光伏企业挤压得毫无生存空间,数百家光伏企业接连倒闭。风电企业的情况也类似。
但是,这还不是美国和欧洲宣布对中国光伏企业和风电企业进行“双反”的真正理由。
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除了清洁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随处可得。这种能源不像石油那样70%集中在中东,美国只要控制了中东就控制了世界。
而光伏和风力发电具有地域分布的平均性。虽然不同地方的风力大小有区别,日照强度有区别,但理论上,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光伏作为能源。即便是在北极,只要是白天,光伏一样可以采用。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光伏的应用规模达到了一定的比例,比如占到了现有能源消耗量的20~30%之间,中国对于能源的进口依存度将大大下降。而如果可再生能源站到了能源总消耗量的50%的话,中国几乎可以完全摆脱石油进口的局面。那样,美国所谓的“亚太在平衡”战略,美国在中东的布局,对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霍尔木兹海峡的控制,将完全彻底地失去意义。
虽然现在中国的风力、光伏和生物质能的装机容量才 100GW,也就是一亿千瓦,占中国能源总消费的8%左右,但是,中国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却十分迅速。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的总装机将超过250GW,即2.5亿千瓦,预计将超过届时中国总电力装机容量的20%。要知道,那仅仅是五年之后就将发生的。届时,中国的石油需求将比现在减少30%以上,也就意味着中国进口石油的需求将减少60%。这样的话,仅俄罗斯和里海的石油就可以完全满足中国的石油进口需求,届时,美国对于中国的能源控制,将彻底失去意义。这是美国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二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将影响美国自身的能源安全
让美国更为担心的是,中国的光伏企业在这不到十年的短短时间内,就已经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除了成本低廉外,中国光伏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并不逊色于美国本土的产品。而且,中国的大型光伏企业,在鼎盛时期,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而不少企业虽然投入的研发资金比美国的同行少很多,但获得的成果却丝毫不逊色,不少技术都处于领先的势头。
这样的情形如果发展下去,不仅中国自己将实现能源自给,也就是所谓“能源独立”,而且,会倒过来造成美国的能源会对中国企业产生依赖效应。目前,美国对中国光伏的“双反”就遭到了美国包括众多太阳能用户的“低价太阳能联盟”的反对,这意味着,美国光伏用户对于中国光伏制造企业的依赖已经产生,如果美国政府不立刻断然采取措施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的话,这种依赖将越来越严重。如果美国大部分的新能源都依赖中国的产品的话,那么,到时候才采取贸易禁运措施的话,伤害的就将不仅仅是美国的新能源用户,而是整个美国经济。
此外,目前世界上除了中东、非洲和俄罗斯外,其它地区基本都是能源净进口地区,例如欧洲、南美、东南亚、东北亚等。目前,中国的光伏企业对于这些地区的市场渗透也十分深入。而这些地区的能源,现在基本都在美国的控制之下,因此,中国的光伏企业如果这么长期发展下去,必将形成在这些地区从美国的“虎口”里夺食。虽然现在光伏等新能源的发电规模对美国还远远没有构成威胁,但随着新能源规模的扩大,这些非美国的国家一旦对中国的光伏产品产生了依赖,到那个时候,局面恐怕就完全不是美国所能够控制的了。
所以,无论是从美国自身的光伏制造业保护,从保持对中国的能源控制,从保持美国自己的能源独立,还是保持美国对世界的能源控制力,美国都必须在中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之初,将中国光伏产业扼杀在摇篮里。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对中国光伏产业一反再反,穷追猛打,必要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光伏制造企业,也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美国自己光伏产业,而是为了通过遏制中国的光伏产业,确保中国对于进口石油的需求,确保世界上的能源消费国对于进口能源的需求,以确保美国用了半个多世纪建立起来的以石油控制世界的局面不被打破。
这就是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双反的多层次原因。
三美国“双反”战略成效显著
应当说,美国的“双反”政策还是很奏效的,基本达到了他们的目的。现在,中国的光伏企业,不仅因产能过剩元气大伤,而那些还在苟延残喘的企业,也只能基本维持成本,谈不上任何发展。
虽然一年多以来,中国政府对于光伏发电的补贴政策起到了强心针的作用,但现在光伏行业里形成了“重发电轻制造”的明显倾向。“搞电站的牛逼,搞制造的傻逼”,成为了那些拿着资本找电站买路条的光伏投资大佬的口头禅。虽然发展光伏电站是从应用端拉动需求,也是必须的,但如果只重视发电,忽视制造,则恰恰中了美国人的圈套。这正是美国人对中国光伏进行“双反”想要达到的目的。
比行业不景气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目前中国的光伏企业已经几乎完全放弃了技术研发。在目前极度艰难的生存条件下,所有的大型光伏企业,都在勒紧裤腰带,设法生存。在工资都发不出的情况下,研发投入根本就不可能被列入预算。据调查,几乎所有的中国光伏企业,从2013年起,就停止了新项目的研发投入。原有的研发项目也大多数中断,只有少数企业还在延续已经立项的研发项目。
作为新兴行业的初期,光伏产业技术更新时间较短,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时间很快。而本来中国光伏企业在制造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如果一直积淀下来,将不断加强这种优势,而一旦中断,则今后又要从头再来。中国企业放弃研发,将对中国光伏产业形成长期致命的伤害。因为,不景气时暂时的,度过以后很快能够恢复,但技术优势一旦失去,将丧失竞争力,造成长期落后。
在中国光伏企业停止研发的同时,美国的光伏企业却在不断加大投入,研发这新的技术。美国政府也从2012年开始,持续加大了对光伏产业的研究项目的资助。
如果美国政府对于中国光伏的这种彼消此长的遏制战略持续下去,中国光伏产业在过去近十年所形成的并不稳固的光伏制造优势,在几年内将荡然无存。那个时候,即便美国取消“双反”,中国的光伏企业也将没有任何竞争力。
在“双反”方面,美国在2012年打出第一招之后,现在已经祭出了第二招,可以肯定这决不是最后一招。甚至还会有“双反”之外的更狠的招数。到目前为止,美国的招数收到了效果,达到了他们希望看到的目的。
至于后面的事态如何发展,如果中国那些应对美国“双反”的专家、企业家和官员们,如果看不到美国“双反”的深层次原因,只是一味在成本、价格和补贴上和美国纠缠,就掉进了美国的陷阱,将注定白费力气。那样的话,很可能山姆大叔后面的招数都不用拿出来,就能够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了
但是,尽管美国想搞垮中国光伏产业的决心很大,投入也很大。但是,他们的目的是注定不能得逞的。中国光伏企业的生命力已经得到证明,行业里也不乏有识之士。只要中国的光伏企业能够认清美国“双反”的真实原因,有的放矢,采取正确的对策,就一定能够粉碎美国政府的阴谋,不论美国再用什么样的手段,都不能阻挡我国的新能源事业顺利发展。望采纳
世界的节约能源概念普遍下,光伏电池绿色科技已是产业新星。而这波绿色科技潮流,又首推太阳能最为行情看涨,有可能成为全球红透半边天的明日之星。面对国际油价不断飙高,第三次石油危机即将到来的危机,一股全世界重新洗牌的能源卡位战,已经响起咚咚战鼓,蓄势待发了。
当电力、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频频告急,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资源,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欧洲一些高水平的核研究机构也开始转向可再生能源。在国际光伏市场巨大潜力的推动下,各国的太阳能电池制造业争相投入巨资,扩大生产,以争一席之地。
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竞争激烈,欧洲和日本领先的格局已被打破。尽管主要的销售市场在欧洲,但太阳能电池的生产重镇已经转移到亚洲。2011年,在光伏市场带动下,全球光伏电池产量持续增长,达到29.5GW。
在世界光伏市场的强力拉动下,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4年以后的研究开发时期;之后迎来了2001年以后的产业形成时期,第二阶段也是尚德等太阳能电池厂商开始创业的时期;2005年至今的第三阶段是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时期。
光伏电池得益于国家对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政策、资金支持,2011年太阳能电池产业增长迅速,在世界10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中有6家是中国企业。
中国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起步于1958年,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先后引进了多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使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由原来的3个小厂的几百kW一下子提升到4个厂的4.5MW,这种产能一直持续到2002年,产量则只有2MW左右。2002年后,欧洲市场特别是德国市场的急剧放大和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横空出世及超常规发展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示范效应。欧盟委员会公告显示,反倾销调查的产品为光伏组件、硅片、电池等,范围较美国有所扩大,国内数百家企业牵涉其中。
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2006年全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为438MW,2007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为1188MW。中国已经成超越欧洲、日本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2008年的产量继续提高,达到了200万千瓦。
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年增长速度为1-3倍,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例也由2002年1.07%增长到2008年的近15%。总体来看,中国太阳能电池的国际市场份额和技术竞争力大幅提高。在产业布局上,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态势。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太阳能产业集群。
按照反倾销的程序,欧盟下一步将会根据企业规模、出口数量、出口金额等选取抽样企业,这些抽样企业将会享有单独的反倾销税率。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欧洲选取抽样企业一般是2至3家企业,但欧盟此次可能会选择5至6家企业作为应诉企业。
业内人士分析,欧盟反倾销税率一向较高,多在50%-60%左右,当前预测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率也会较高。而欧盟既然选择了美国作为参照国来裁定是否倾销以及相应的反倾销税率,预计税率将会高于美国初裁制定的30%。
可见,立案后中国光伏企业将面临严峻考验。甚至有预测称,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有可能导致六成的中国光伏企业倒闭。
2015年12月4日,欧盟委员会证实将延长对中国太阳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的反倾销措施,但关于是否继续对中国进口光伏电池进行征税还尚未定夺。
12月7日,在反倾销税失效之前,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就已要求进行反倾销期满复审,布鲁塞尔现在要花长达15个月的时间去调查取消反倾销税是否会导致欧洲太阳能制造行业继续受到中国进口产品带来的冲击。但欧盟委员会就关于是否要将光伏电池排除在该政策覆盖产品范围之外启动了期中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