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总览:
- 1、中国为何大力投资美国太阳能和风能?
- 2、世界战争史上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中,战争双方兵力悬殊较大的有哪些?
- 3、太阳能热水器的政策
- 4、求经济大萧条(1919-1933)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美国政策的影响,对2战的影响。。。。。详细点谢谢
中国为何大力投资美国太阳能和风能?
中国对美国清洁能源投资面临的障碍 上周论坛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中国对美国太阳能和风能产业投资的前景。如上述促进因素仍然存在,未来投资将继续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但仍要看到,中国对美国的投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障碍,如企业文化差异、中国投资者不熟悉美国法律和政策等等。 其他障碍还包括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中国投资项目的审查和否决,这经常让中国投资者头疼不已。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中国企业与美方提早进行接触,并积极遵守美国相关政策,近期几个重要投资项目得以顺利开展。中美省州合作也是促进投资流动的平台。美国加州和中国江苏省已就可再生能源合作达成协议。 此外,目前美国能源需求几乎为零增长。因此,必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增长,从而加快从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美中两国的清洁能源前景 美中两国在发展清洁能源领域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既来自两国国内,也来自两国的合作。美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多变,未能创造出理想的有利环境。而在太平洋彼岸,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成长的烦恼,如目前电网系统难以同时消纳所有的风电装机容量。另一个重大挑战是两国之间紧张的贸易关系。比如两国的太阳能光伏制造商、开发商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都在争论,两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反倾销案对产业竞争力及气候变化应对行动将会产生何种潜在影响 美中两国最近发表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联合声明,承诺“将为全世界树立有力榜样”。美中两国有望通过更多的战略合作和相互学习解决现有问题,并促进两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1 2
世界战争史上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中,战争双方兵力悬殊较大的有哪些?
中国:
牧野之战[/b]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b]柏举之战[/b]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b]阴晋之战[/b]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b]伊阙之战[/b]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b]即墨之战[/b]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b]代之战[/b]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color=orange][b]秦汉时期[/b][/color]:
[b]巨鹿之战[/b]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b]彭城之战[/b]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b]井陉之战[/b]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b]潍水之战[/b]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b]昆阳之战[/b]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b]祝阿、临淄之战[/b]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b]赤亭之战[/b] 虞诩 3千——数万
[color=orange][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color]:
[b]兖州之战[/b]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b]官渡之战[/b]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b]赤壁之战[/b]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合肥之战[/b]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b]夷陵之战[/b]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b]凉州之战[/b]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b]前秦灭前燕之战[/b]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b]淝水之战[/b]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b]沙苑之战[/b]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b]玉壁之战[/b]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b]金乡之战[/b]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color=orange][b]隋唐五代时期[/b][/color]:
[b]浅水原之战[/b]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b]虎牢之战[/b]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b]唐平萧铣之战[/b]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b]碛口之战[/b]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b]蔡州之战[/b] 李靖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b]奉天、灵台之战[/b]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b]太原之战[/b]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b]雍丘之战[/b]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b]睢阳之战[/b]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b]嘉山之战[/b]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b]象牙潭之战[/b]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b]六合之战[/b]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color=orange][b]宋辽金夏蒙元时期[/b][/color]:
[b]西夏、吐蕃攻宋之战[/b]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b]达鲁古城之战[/b]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b]护步达冈之战[/b]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b]和尚原之战[/b] 吴绛?、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b]顺昌之战[/b]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郾城之战[/b]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b]陈家岛海战[/b]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b]采石之战[/b]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b]海州之战[/b]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六合之战[/b]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庐州之战[/b]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边堡寨之战[/b]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b]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b]迦勒迦河之战[/b]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b]赛约河之战[/b]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b]鄂州之战[/b]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b]丁家洲之战[/b]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b]?山海战[/b]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b]虎啸山之战[/b]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b]鄱阳湖之战[/b]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color=orange][b]明清时期[/b][/color]:
[b]白沟河之战[/b]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b]上峰岭之战[/b]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b]台州之战[/b]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b]浑河之战[/b]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b]萨尔浒之战[/b]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b]宁远之战[/b]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b]贵阳之战[/b]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b]清征达瓦齐之战[/b]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b]浑河之战[/b]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color=orange][b]近代、现代时期[/b][/color]:
[b]南京之战[/b]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b]第一次反围剿[/b]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b]第二次反围剿[/b]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b]第三次反围剿[/b]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b]第四次反围剿[/b]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b]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b]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b]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b]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b]黄桥战役[/b]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b]苏中战役[/b]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b]鲁南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b]莱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b]孟良崮战役[/b]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b]晋中战役[/b]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b]豫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b]淮海战役[/b]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b]九连山战斗[/b]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世界:
1.中途岛战役
珊瑚海海战只是美日之间在太平洋真正较量的预演。山本的目的是明确的,那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下大赌注赢得中途岛之战的胜利。为此,他几乎动用了他的整个联合舰队,总计200多艘舰艇,其中包括8艘航空母舰,11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65艘驱逐舰和21艘潜艇,外加600架飞机助战。山本将这支庞大舰队依据作战任务编为5支编队:
与山本相比,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当时只能凑集包括3艘航空母舰、8艘巡洋舰和6艘战列舰在内的76艘军舰,无论在数量和进攻能力上都出于劣势。值得庆幸的是,由于美海军在1942年1月成功地从被击沉的日军潜艇中打捞到日军的密码本并破译了日本海军的“JN25密码”,使尼米兹获悉了日军的行动计划。
奥斯特里茨战役 200年前,法国皇帝拿破仑率领7.5万法军巧妙地运用了在主要突击方向集中兵力的原则,成功地选择了实施冲击的时机,在奥斯特里茨击溃了总数为8.6万的奥俄联军,联军损失2.7万人和155门火炮。
法军损失1.2万多人。奥斯特利茨战役宣告了警戒线式战略和线式战术的破产,此次战役以后,第三次反法同盟即告瓦解
太阳能热水器的政策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把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作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重点,宏观政策和消费趋势为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市场条件。
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是三分之一,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为此建设部于2005年4月15日发出了《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强调建筑节能设计规范,从源头控制建筑能耗。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将建筑节能标准从节能50%提高到75%。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推进全国太阳能热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中国即将制定太阳能热水器的强制安装政策。2007年5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快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发改能源[2007]1031号)提出“有条件的医院、学校、饭店、游泳池、公共浴室等热水消耗大户,要优先采用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新建建筑在设计时,要预设按照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位置和管道等构件,尽可能按照太阳能热水系统;对于既有建筑,如具备条件也要支持按照太阳能热水系统;政府机构的建筑和政府投资建设的建筑要带头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也要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及太阳灶等其它经济实用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把推广应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予以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二十个省市区和八十多座城市纷纷出台规定,要求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以及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具备条件的应统一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城镇区域内12层以上新建住宅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必须进行统一设计、安装。有些省市如山东、北京等对集中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还直接给予资金补贴。这些举措大大地推动了区域市场的发展。
另外,财政部、建设部、科技部、商务部、各省市都出台相应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太阳能热利用发展项目。财政部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06]237号)支持包括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项目。根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财建[2009]305号),对纳入示范的城市,中央财政将予以专项补助。根据《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财建[2009]306号),每省选定4个县不小于30万m2太阳能热水器进行补助,太阳能热利用示范市、示范县、太阳能集热示范工程、太阳能热水器示范村纷纷亮相。2009年商务部财政部还将太阳能热水器纳入家电下乡范畴,让农村居民享受13%的财政补贴。
求经济大萧条(1919-1933)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美国政策的影响,对2战的影响。。。。。详细点谢谢
自次贷危机逐步衍生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后,我就一直想找些关于1929到1933的大萧条的书来看。趁着圣诞到元旦的休假时间,在图书馆找到了默里.巴思巴德的《美国大萧条》来看。我本来是想看那种以史实为主的书,但是这本书谈理论的部分还是比较多。不过,由于这个理论和我之前接触到的理论不同,感觉很新颖,认真阅读之后发现确实颇有些道理。
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对研究大萧条问题的各种理论的简述和评价;后一部分是对美国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介绍和分析,从而对作者所支持的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论证。
对于这场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大萧条,各路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解释。但总体而言,比较有影响力也为大众所熟知的是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理论,或者是加一个“相对”,即生产相对过剩和消费相对不足。作者对这些理论都予以了批驳。
针对生产过剩理论,作者提出,我们看到的经济萧条是整个经济体几乎所有行业的全面萧条,如果是因为生产过剩造成的,那应该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才符合逻辑。但是,事实上在萧条中,出现生产过剩的只是部分行业而已。
消费不足理论一方面与生产过剩理论相联系,即太多的产出已经超过人们消费水平,另外一方面又涉及到收入分配问题,即认为由于收入不断像富人集中,穷人得到的少,由于穷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大(一般认为富人消费水平高但偏重于奢侈品消费,这对经济的帮助有限)而消费能力得不到提高,最后导致经济萧条。针对该理论,作者提出,通常人们的消费是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上,而且有一个最低消费水平;各行业精明的经营者们有能力对人们的未来消费水平做出合理的判断(关于这一点,作者有详细解释,即经营者虽然良莠不齐,但是总体而言应该是精明而有预见性的。否则的话,大部分经营者都会失败,行业也就垮了。这显然不符合经济中的实际情况),从而作出最佳生产量的决策,总体而言,应该与人们的消费水平相差不大。另外,作者也举出了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证实所谓富人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小的理论不一定成立;同时,富人积累的财富会转化为投资来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如果消费不足理论成立的话,那么萧条应该主要发生在消费品行业而非生产资料行业,而现实中却恰与此相反,即生产资料行业(或资本品行业)在经济萧条中会受到更大的打击。
作者支持的理论是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即萧条乃是信贷扩张引起的。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时间偏好水平(偏好现在则多消费,偏好未来则多储蓄)决定了自己的收入中消费和投资(即储蓄,储蓄会转化为投资)所占的比例。而时间偏好水平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在没有中央银行的时代,数目众多的银行各行其事,任何一家银行如果敢大规模的放贷,都会面临因遭到挤兑而倒闭的风险。因此,此时银行的准备金水平会比较高,整个经济的信贷扩张力度较低。当中央银行成立后,各银行开始采取统一的较低的准备金率,这就使信贷扩张水平得到提升。同时,中央银行还可以按照政府的指示,通过特定的操作向金融市场注入资金,从而进一步提高信贷扩张的力度。由于整个经济体中的货币量大幅增加,贷款利率会下降,经营者会被这一信号误导,以为人们的消费-投资比例发生变化,从而作出加大对生产资料行业(或资本品行业)的投资的决策。当通货膨胀渗透到整个社会中时,旧有的消费-投资比例被重新确认,人们发现,之前的投资是错误的,于是信贷开始收缩,投资开始被清算,萧条来临。(关于消费-投资比例理论,作者所用篇幅不多,我尚未充分理解)也就是说,繁荣时对生产资料行业(或资本品行业)的投资过多,而萧条就是对这些错误的投资进行清算。政府若想让萧条尽快过去,经济尽快好转,就不应该干预清算的进程,让清算过程自然的迅速的进行。
本书后一部分对美国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萧条之前,确实出现了货币供应量的大量增加,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大萧条开始时才停止。同时,胡佛总统在任时期对经济采取了众多强有力的干预措施,经济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不断恶化。(注意:这一史实与我们以前看到的各类教科书不一致,我们曾经被灌输的观点是,胡佛在大萧条开始后对经济采取放任的态度,导致局势恶化,而罗斯福上台后才开始大刀阔斧的干预经济,最后将美国从深渊中救出。这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历史书与真实历史可能有巨大的差别。)
本书作者所支持的乃是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但这理论流派一直没能成为主流经济学理论。原因我想并不复杂。因为这一学派把经济萧条归咎于政府,认为政府天生就有使信贷扩张从而产生通货膨胀的冲动并最终导致经济萧条。这显然得不到政客们的认同。而面对萧条,该学派又认为不能加以干预,而应让清算过程迅速自然的进行(即放任企业的破产,员工的失业等)。这又让萧条中深受其害的普通民众难以接受。
虽然很可能是一种长期都得不到政府和大众舆论支持的理论,但是很讽刺的是,这一理论很有可能是正确的。
从我自己的理解来看,虽然这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即消费-投资比例,我还没有弄明白,但是整体的逻辑我还是认同的。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发展中,各个行业出现周期性或随机的波动是正常的,但是出现所有行业全面的繁荣或萧条应该是一个极小概率的现象。但实际上繁荣和萧条交替出现,几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规律。这其中必有某种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而这种因素很有可能就是信贷扩张。经济繁荣阶段都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投资大量增加。如果只是依赖经济个体积蓄起来的自有资金来投资,那么投资会更谨慎(因为都是自己的钱),投资规模也会更理性(自己的钱有限)。但实际经济中并非如此,经济繁荣阶段的投资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信贷扩张,依赖银行的资金。正因如此,投资的规模被放大了。而正如索罗斯的理论所示,繁荣时期会有一个自我增强的现象,即投资多了,更多人得到钱,消费增加,反过来有促使投资进一步增加。当人们终于有一些危机感,开始关注经济基本面时,他们发现,原来增加的投资很多都是错误的浪费行为,于是繁荣就结束了,萧条来临。
当下正在发生的经济萧条也能再次印证该理论的说法。虽然次贷危机始于复杂的衍生品交易,但是从本质上看,其实仍然是信贷扩张所导致的房地产投资过热所导致的危机。如果不是银行资金大规模进入,美国房地产根本不会走出这样暴涨暴跌的行情,也就不会产生所谓的次贷危机并导致如今的局面。
按照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萧条发生后必须让清算过程尽快进行才能最快走出萧条。但是很显然,这种应对思路很难得到各国政府的认同和采纳。相反,各国政府大规模的干预计划层出不穷,其中中国4万亿计划尤为醒目。如果这些计划都得以实施,对浪费的投资的清算将为拖延更长的时间,想要经济自然的走出谷底也必然会花很长的时间。
按照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应对萧条时政府的干预只会拖延走出萧条的时间。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是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的采取干预措施。这是否意味着,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将会持续较长时间(至少是4到5年)?
对这次危机的发展进程来看,我的理解是:自从911事件后,美联储不断降息,推动了美元在美国乃至全球的泛滥;这导致投资的增加,而投资的增加带动经济的增长和消费的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投资的增加;在这样的过程中房地产泡沫不断吹大,泡沫大则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当泡沫破裂,各路资金损失惨重;一夜之间,资本为了避险都变保守了,出现信贷收缩,实业界也开始受影响;次贷泡沫的破裂也导致股市崩盘,民众的积蓄被削减,而相关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大量失去工作,民众的消费能力下降,消费信心下降,这又导致实业界受更大的打击,从而出现经济萧条。
目前的状况是,民众对经济下滑已经有了预期,但眼下还存在不少乐观情绪。只有等到上市公司08年年报公布后民众才能看出危机到底有多么严重。届时,民众的心理将更加悲观,经济很有可能出现大的衰退。
如何走出衰退呢?我的看法是,一方面是要让现有的浪费的投资尽快被清算,从而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需要有一个新兴行业带头,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让浪费的投资尽快被清算其实很简单,只要政府不过多干预就行。而新兴行业的兴起,则比较困难。我认为,能够将经济带出萧条的行业必须满足这样的条件,即能够大幅提高现有经济体的效率或是带来大量可供利用的低成本资源。为什么要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来看看历史。远一点来看,工业革命的起源应该是蒸汽机的发明,这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生产效率;近一点来看,石油化工行业的兴起,带来了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利用,从而使现代工业大规模发展,石油也被成为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再近一点,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IT行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了各行业的生产效率,从而带来了美国经济上世纪90年代的迅速发展。那么,这一次能有什么行业来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呢?我个人比较看好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太阳能行业。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枯竭,我认为石油资源逐渐稀缺导致石油价格不断提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能寻找到新的低成本的替代能源(最好是清洁能源),那将是人类发展中的又一重大突破。
所谓经济发展,我理解其实质就是经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生产成本的降低。在如今经济中石油的依赖程度过高,石油价格上升必然导致经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在IT技术广泛运用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暂时还没有出现新的技术来支持,我们只能期望出现石油的替代品来降低经济生产的成本,而这类研究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如果要想经济自身的力量走出萧条走向良性发展,需要让清算过程自然迅速的进行,而即使这样,由于信心很难马上回复,走出萧条也需要较长时间。更何况,各种政府还在大量的干预。因此我认为,走出这次的经济萧条更多还是必须指望可能出现的新兴行业。什么时候新兴行业的技术成熟了开始大规模运用了,我们也就可以作出经济开始走出萧条的判断了。个人认为,至少在如今技术进展不明的情况下,不少评论认为明后年就能走出萧条的看法过于乐观。